草豆蔻

草豆蔻

姜科植物、一種硬而芬芳球形的種子
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1.5-3m。葉柄長1.5-2cm;葉片狹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0-65cm,寬6-9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有緣毛,兩面無毛或僅在下面被極疏的粗毛;葉舌卵菜,長5-8mm,外被粗毛。[1]花期4~6月,果期5~8月。草豆蔻為陰性植物,喜溫暖陰濕怕旱,不耐強烈日光直射,耐輕霜,以年平均溫度18~22℃、年降雨量1800~2300mm為宜。草豆蔻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一般腐殖質豐富和質地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其生長。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中文學名:草豆蔻 中文别名:豆蔻、草扣、草蔻、草蔻仁、大果砂仁、大紅扣、哥架、假麻樹、蔻仁、偶子、野姜 英文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 二名法: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綱:姜亞綱Zingiberidae 科:姜科Zingiberaceae 亞科:姜亞科SubFam.Zingiberoideae 族:姜族Trib.Zingibereae 屬:山姜屬Alpinia 種: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分布:台灣、海南

來源

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成熟種子。n

産地分布

生于溝谷、河邊以及林緣陰濕處或草叢中。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摘近成熟果實,曬至九成幹或用水略燙曬至半幹,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幹。n

藥材性狀

類球形。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将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粘連緊密,種子團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種背一端有種臍。質硬,将種子沿種背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内伸入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n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n

功效與作用

燥濕健脾、溫胃止嘔。屬化濕藥。n

臨床應用

用量3~6克,煎服。用治寒濕内阻、脘腹脹滿冷痛、嗳氣嘔逆、不思飲食。n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黃酮類和皂苷等成分。揮發油中含桉油精、a-蛇麻烯(a-humulene)、反-麝子油醇(trans-farnesol)等,并含豆蔻素(cardamomin)、喬松素、桤木酮、山姜素(alpinetin)和、5,6-去氫卡瓦胡椒素等成分。n

使用禁忌

不宜久煎。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無寒濕者慎服。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幹燥近成熟種子。

主治

用于寒濕内阻,脘腹脹滿冷痛,嗳氣嘔逆,不思飲食等證。

相關配伍

1、用于治療脾胃寒濕偏勝,氣機不暢:與幹姜、厚樸、陳皮等溫中行氣之品同用。(《内外傷辨惑論》)

2、用于治療寒濕内盛,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與肉桂、高良姜、陳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濟方》)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生理特性

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直徑1.5~67.5px。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将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粘連緊密,種子團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3~5mm,直徑約3mm,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硬,将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内伸人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相關論述

1、《臨床常用中藥手冊》:草豆蔻辛溫散寒,芳香化濕,主入脾胃,祛寒除中焦濕,又溫中止嘔,适于寒濕中阻所緻病證。

2、《本草逢原》:草豆蔻性溫,入脾胃二經。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心疼痛者宜之。

前景分析

草豆蔻在醫藥上被廣泛應用,中國有30種以上的中成藥産品含有草豆蔻的藥用成分。除藥用外,草豆蔻還是一種重要的香料,在食品烹饪和加工中普遍使用,因此研究開發适銷對路的食品調味劑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草豆蔻的莖杆麻皮纖維質量良好,用其編織的生活用品美觀實用并具有保健功用,倍受現代都市人的喜愛,在國内外擁有廣闊的市場。

據調查和業内人士分析,中國草豆蔻種子團的年需求量在1000t以上,但年生産量僅500~600t,缺口為50%左右。草豆蔻莖杆麻皮的市場年需求量為3000t以上,國内生産量僅1500t,缺口50%,市場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局面。随着中國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草豆蔻藥材和相關産品将會有更大的市場需求。

草豆蔻是典型的熱帶陰生草本植物,與經濟林木間作不但可以增加土地使用效益,而且能有效控制雜草滋生,有利于林木的生長。據海南省白沙縣的調查,低齡橡膠林地間種草豆蔻每公頃每年可增加收入近萬元。因此,若通過技術推廣,引導農業、林業生産企業和山區群衆種植草豆蔻,并與制藥和相關産品開發企業建立穩定的市場購銷體系,形成綜合開發産業鍊條,草豆蔻的種植将會産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附方

①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心腹痛:草豆蔻肉八兩,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兩(锉碎)。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内,用水過藥三指許,慢火熬令水盡,取出,焙幹,杵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夏月煎之,作冷湯服亦妙。(《博濟方》豆蔻湯)

②治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裡。忌海藻、菘菜。(《廣濟方》豆蔻子湯)

③治冷痰嘔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洗去滑,切,焙)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眼,不拘時侯。(《聖濟總錄》豆蔻湯)

④治胃口冷,吃食無味及脾洩瀉不止,兼治酒後數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面裹煨,候面焦黃,去面用),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蠻姜一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水一盞,二枚,同煎七分,溫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濟方》草豆蔻散)

⑤治小兒藏寒洩瀉不止: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内,複用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⑥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脹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草豆蔻湯)

⑦治老瘧久而不瘥,及山岚瘴氣,遠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個(并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樸方圓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姜棗大二塊(一塊用濕紙裹煨,一塊生用)。上分為二大劑,于發前臨曉,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來早,再溫服,留滓再煎二次。(《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

⑧香口辟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後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