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說

中說

王通所創文學作品
《中說》202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中說”即正确的學說、理論。《荀子·儒效》:“凡知說,有益於理者,為之;無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但“中說”也可以理解為一本書的名字。《中說》是文中子的衆弟子為了紀念他,弘揚他在儒學發展中所作的貢獻,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中說》(又稱《文中子說》)一書,用講授記錄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内容,以及與衆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共為10個部分,是後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主要依據和參考,其中包括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等。
  • 作品名稱:中說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王通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内容簡介

《中說》隋唐之際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為了紀念他,弘揚他的思想學術,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也稱《文中子說》。全書用講授記錄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内容,以及與衆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共分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等十篇,是後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重要文獻。本次将《中說》納入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出版,原文以《新編諸子集成續編·中說校注》為底本,由西藏民族學院青年教師、北師大文學院古典文獻學博士馬天祥負責注譯,力圖提供一個面向大衆的《中說》讀本。

《中說》反映王通的思想,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複王道政治為目标,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緻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系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于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曆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

作品目錄

前言

卷一 王道篇

卷二 天地篇

卷三 事君篇

卷四 周公篇

卷五 問易篇

卷六 禮樂篇

卷七 述史篇

卷八 魏相篇

卷九 立命篇

卷十 關朗篇

附錄

叙篇

文中子世家

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東臯子答陳尚書書

錄關子明事

王氏家書雜錄

文中子中說序

· · · · ·

内容分類

《中說》之天論

《中說》之人論

《中說》之道論

作者簡介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谥号文中子,外号王孔子,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人,隋朝教育家、思想家。

王通從小受家學熏陶,精習《五經》,十八歲秀才及第。603年西遊長安,見隋文帝,上奏《太平十二策》,主張“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于指掌”,但未受重用。後得同鄉薛道衡推薦,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不久辭官歸鄉,“以著書講學為業”,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河東薛收、京兆杜淹等人為俊穎。隋室四度征召,始終不仕。

王通曆時九年著成《續六經》(亦稱《王氏六經》),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經》《易贊》《元經》等,共80卷,在唐代就全部失傳,隻留下其子王福郊、王福畤仿《論語》體裁寫成的《文中子中說》(10卷),簡稱《中說》,用講授記錄的形式保存了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内容,及其與衆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

《中說》主張“三教合一”,為後世所重視。緻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系的核心,闡述關于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曆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中說》是後人研究王通哲學思想的主要文獻,也是研究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主要依據和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