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甯

休甯

中國地級黃山市下轄的一個縣
休甯是中國地級黃山市下轄的一個縣,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發源地之一。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與浙、贛兩省交界。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151平方公裡,轄10鎮11鄉、157個行政村,2012年總人口27.4萬,可以說是“交通樞紐重地、徽州文化寶地、休閑養生勝地、特色農業基地、宜居宜業福地”。建縣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是中國第一狀元縣,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休甯出了19名文武狀元,居全國各縣之首。境内有中國四大道教名山——齊雲山,還有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萬安羅盤。 休甯縣是“鄉村旅遊福地”,“中國有機茶之鄉” 。[1]
  • 中文名:休甯縣
  • 外文名:Xiuning County
  • 别名:
  • 别稱:狀元故裡
  • 所屬地區:地級黃山市
  • 下轄地區:9鎮12鄉、259個行政村
  • 面積:2151
  • 人口:27.4萬
  •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南端、新安江上遊
  • 著名景點:齊雲山、中國狀元博物館、白際風景區
  • 機場:黃山機場(4D)
  • 政府駐地:海陽鎮
  • 火車站:休甯站
  • 行政類别:縣級
  • 地方方言:吳語徽嚴片休黟小片休甯方言
  • 車牌代碼:皖J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 榮譽:中國第一狀元縣、休閑養生之都
  • 民系:江浙民系(吳越民系)
  • 水系:新安江-錢塘江水系

曆史沿革

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休甯一帶至遲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紀)時期,就已有文化較為發達的定居居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先後為吳、越、楚三國的領地。秦漢為歙縣西鄉地。秦屬會稽郡,秦末或楚漢之際改屈鄣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為丹陽郡。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遣威武中郎将賀齊征服黟、歙一帶的“山越”居民,分歙縣西鄉地置縣,設縣治在鸺山(又名“靈鳥山”,即今鳳凰山)之南,故名休陽縣。隸屬新都郡。吳永安元年(258年),為避景帝孫休名諱,改名海陽縣,縣治遷萬歲山(今萬安古城岩)。

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海陽縣為海甯縣。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陽縣入海甯縣,隸屬新安郡。梁承聖二年(553年),複置黎陽縣,分新安郡置新甯郡,郡治海甯,轄黎陽、海甯、黟、歙4縣。陳天嘉三年(562年),又并黎陽縣入海甯縣,并新甯郡入新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并黟歙入海甯。歙州治在海甯。十一年,複置黟、歙二縣,海甯縣篁墩劃屬歙縣,州治遷黟縣。十八年,縣治遷“南當山水口上”(今渠口鄉一帶),海甯縣改名休甯縣(取“休陽”、“海甯”各一字命名),縣名自此沿用至今。大業三年(607年),複改歙州為新安郡,郡治休甯萬歲山。十二年,汪華起兵保郡,據郡治,并轄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稱吳王。次年,郡治遷歙縣烏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新安郡仍改為歙州,休甯屬之。七年,縣治遷至萬歲山。

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道,休甯随歙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分15道,休甯随歙州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八年,劃休甯南境回玉鄉與鄱陽懷金鄉置婺源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休甯屬之。九年,縣治遷至“松蘿山之南”(即今址)。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複改為歙州,隸屬宣歙饒道。次年,廢宣歙饒道,歙州屬浙西道。永泰二年(766年)設宣歙道,析休甯、歙縣地置歸德縣,大曆五年(770年)并回。大順元年(890年)升宣歙道為甯國軍。天複三年(903年)複改宣歙道。休甯均随歙州而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休甯随歙州先後屬吳、吳越、南唐。

宋開寶八年(975年)滅南唐,休甯随歙州入宋,隸江南路。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歙州隸江南道東路。至道三年(997年),改江南道東路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休甯随之隸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州為路。休甯屬徽州路,隸江東道。二十一年改隸江浙行中書省,二十三年隸江南行台。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為江南省興安府,休甯屬之。二十四年興安府改為徽州府,休甯随之隸屬江南行省。二十六年改隸中書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廢中書省,全國設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隸六部。休甯随徽州府直屬南直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屬浙江按察分司徽甯池太道。隆慶六年(1572年)改屬徽甯道。

清,休甯均屬徽州府。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徽州府屬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設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安徽道。鹹豐四年(1854年)改為徽甯池太廣道,暫屬浙江省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複歸安徽省。徽州府均屬之。

徽州曆為路、州、府名,直至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府留縣,原領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績溪、休甯、祁門、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道(此時之“道”亦為行政監察區,而非行政歸屬)。民國十七年(1928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休甯、婺源、祁門、績溪、歙、黟六縣劃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休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縣劃屬江西省,婺源與徽州感情極深,不願脫離母州,人民遂掀起聲勢浩大、持續二十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五日,第八、第十行政督察區改屬國民政府皖南行署,治所設屯溪。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二十三日,撤銷第十行政督察區,歙、黟、休甯、祁門、績溪、旌德六縣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歙、黟、休甯、祁門、績溪五縣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續抗争和徽州其它縣人民的強烈要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的婺源縣被重新劃回安徽省,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戰争中,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一度遷安徽省會于屯溪。

1949年,祁門縣于4月26日、休甯、歙縣于28日、黟縣于29日、績溪縣于30日先後被解放軍二野解放;婺源縣于5月2日被解放軍四野解放,婺源縣的解放标志着徽州全境的解放。由于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因此為了便于管理,從此将婺源劃歸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區黨委通知,設徽州專區(治所初在歙縣,不久遷往休甯縣屯溪鎮),屬皖南行署(行署初設屯溪,後遷蕪湖),改屯溪鎮為屯溪市(屯溪原為休甯縣一鎮),屬徽州專區,全區領屯溪市和休甯、祁門、績溪、旌德、歙、黟六縣;1952年2月4日原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的太平、石台二縣和原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的甯國縣劃屬徽州專區,全區共領一市(屯溪)九縣(休甯、歙縣、祁門、黟縣、績溪、旌德、太平、石台、甯國)。同年4月12日.廢行署區,徽州專區屬安徽省。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隸安徽省,徽州專區領九縣,1955年屯溪降為地轄市。1956年1月12日,撤銷徽州專區,原領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專區;複升屯溪為省轄市。5月16日,将屯溪交由休甯縣領導。6月,旌德縣并入績溪縣。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為休甯縣轄鎮。1961年4月13日,重設徽州專區。8月16日,又改屯溪為地轄市;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為休甯縣屬鎮。1965年7月19日,複設石台縣,改屬池州地區。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屬縣不變。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1975年12月19日,複升屯溪為地轄市(縣級)。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徽州地區行政公署。同年1月29日,徽州地區領八縣一市,即:歙、祁門、休甯、黟、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劃歙縣黃山鄉、石台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黃山市(縣級),由省直轄。徽州地區領七縣一市,即:歙、祁門、休甯、黟、績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歙縣岩寺鎮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甯縣和祁門縣。

行政區劃

2000年,休甯縣轄9個鎮、24個鄉。

2004年底,休甯縣轄9個鎮、12個鄉。2005年,休甯縣原有的33個鄉鎮正式調整為21個鄉鎮(注:批準時間為2004年)。對24個鄉鎮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秀陽鄉并入海陽鎮,洪裡鄉與商山鄉合并,設立新的商山鄉,鄉政府駐雁裡。西田鄉并入五城鎮,汊口鄉并入東臨溪鎮,渠口鄉并入渭橋鄉,南塘鄉并入藍田鎮,蘭渡鄉并入齊雲山鎮,冰潭、江潭兩鄉并入溪口鎮,回溪鄉并入陳霞鄉,山後鄉并入汪村鎮,鄭灣鄉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嶺上村、嶺下村劃入榆村鄉管轄,鄭灣鄉的萬金台村劃入源芳鄉管轄,嶺南鄉、山鬥鄉、璜尖鄉、白際鄉、龍田鄉、闆橋鄉、鶴城鄉、流口鎮、萬安鎮等9個鄉鎮原行政區劃不動,全縣鄉鎮區劃調整後共設9個鎮12個鄉。

2010年又将商山鄉撤鄉改鎮,為10鎮11鄉,休甯縣人民政府駐海陽鎮。

地理環境

位置

休甯縣地處安徽省最南端,在省會合肥之南,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市西北,介于東經117°39′——118°26′和北緯29°24′——30°02′之間。休甯縣境北窄南寬,略呈三角形。西起鶴城鄉栗樹尖,東止白際鄉結竹營村以東的營川河西岸,長79公裡;南起嶺南鄉蓮花峰,北止儒村鄉裡仁村東北的三縣尖,寬71公裡。全縣總面積2135平方公裡,約占全省面積的1/65。休甯東與歙縣、屯溪市接壤。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開化縣交界。西南與江西省婺源縣毗連,西北與祁門縣、黟縣為鄰。 

地形

休甯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6.70%。整個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起伏較大,垂直高差明顯。境内海拔最高處為1629.8米的六股尖,最低為海拔130米的梅林鄉茶館,相對高差1500米。從中部、東部向南、西、北三個方向,地勢逐級升高,進入不同地貌單元。縣境内主要地貌類型有:

中山主要分布于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皖、浙、贛三省的界山。山體除西端局限部分為近東西向外,均呈北東~南西向分布,組成物質為淺變質岩和花崗岩,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六股尖為海拔1629.8米。縣境北部也有零星中山分布,海拔高度已降至800米左右,如鹦鹉尖海拔842米,均由淺變質岩和石灰岩組成。中山山休為深切峽谷分割,地形切割深度400~1040米,山坡坡度為42°左右,局部陡立,多為尖形山頂,谷底呈V形。尤其南部中山地面切割破碎,易引起嚴重水土流失。

低山主要分布于縣境中部、北部及中山内部山間盆地的邊緣地帶,山體多由淺變質岩、紅色砂岩、礫岩和石灰岩組成。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少數山峰可達700米以上,如金龍山海拔795米,查山海拔761米,陰公山海拔721米。低山展布方向呈斷續北東~南西延伸,為山間盆地和寬谷所隔。因受人為砍伐、毀林墾荒的影響,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高丘陵主要分布于縣境東部率水和橫江的沿岸以及山間盆地的邊緣。海拔高度低于400米。主要由淺變質岩、紅色砂岩、礫岩構成。其脈絡尚較清楚,但延伸方向随溝谷方向而多變化。丘坡因長期受流水下切、側蝕,發育了很多谷地。

氣候

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宜,無霜期長,水熱季節交替明顯。春秋短,夏冬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快,常出現“夾秋早”,氣溫日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

年平均氣溫16.2℃,最高年份(1961年)19.6℃。最低年份(1980、1984年)15.6℃,年際間變化多在±0.5℃之間。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9℃,最冷月(1月)3.7℃,年較差24.2℃。1~7月氣溫逐月升高,4月升幅最大約為6℃,8月開始下降,9~11月每月遞減約6℃。春秋季氣溫變化劇烈,夏冬季變化小。縣境内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3℃(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6℃(1967年1月16日)。多數年份極端最高氣溫37~39℃,出現于7~8月;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7℃至零下9℃,出現于12月至次年2月。一日間最高氣溫出現于14、15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于黎明至日出前,日較差夏秋季大,冬春季小。晴天與陰天、河谷與山地、陽坡與陰坡日變化顯著。氣溫的地理趨勢為南北部略低,中部高。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休甯縣金屬礦床均屬小型。已發現的金屬礦主要有金、銻、多金屬、鉛、鋅、銅、钼、鎢、磁鐵、赤鐵、鐵錳和褐鐵等。

休甯縣非金屬礦主要有膨潤土、瓷土、石煤、煤、磷、石灰岩、石英、砩石、白雲石和硯石等。

植物資源

休甯縣最常見的樹種是杉木、馬尾松。

常見的主要樹種還有:金錢松、黑松、黃山松、紅豆杉、柳杉、水杉、池杉、柏木、剌柏、鑽天楊、河柳、楓楊、化香、江南桤木、光皮桦、山櫻桃、苦槠、甜槠、綿槠、青栲、羅浮栲、石栎、青岡栎、小葉青岡、白栎、小葉栎、麻栎、茅栗、錐栗、榔榆、白榆、糙葉榆。青檀、黃檀、木蘭、樟樹、檫樹、紫楠、紅楠、華東楠木(薄葉潤楠)、豹皮樟、檵木、花榈木、刺槐、臭椿、香椿、野鴉椿、楝樹、重陽木、黃連木、絲棉木、三角楓、五角楓、青爪槭、無患子、椴樹、木荷、喜樹、梓樹、楸樹、烏楣栲、天仙果、鈎藤、粗葉木,天竺桂等。

竹類有29種。以毛竹為主,其次有剛竹、淡竹、桂竹、毛金竹、園竹、苦竹、水竹、箬竹、紫竹、墨竹、實心竹、羅漢竹、孝順竹、短穗竹等。還有奇特的方竹和休甯縣特有的“休甯矮竹”。

人口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休甯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休甯縣常住人口為25045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226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197人,上升3.38%,年平均上升0.33%。全縣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為27379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7262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173人,增長0.43%,年平均增長0.04%。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 74185戶,家庭戶人口為24258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8人增加0.09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28289人,占51.22%;女性人口為122168人,占48.78%。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3.39上升為105.01。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854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2160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4064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9241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302人上升為341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569人上升為862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5849人上升為37557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49638人下降為36899人。

交通

皖贛鐵路、京台高速、205國道和103、220、326省道穿過縣境。

休甯縣承東啟西,貫穿南北,縣城距黃山市中心城區18公裡,是通往黃山、皖南古村落宏村與西遞、婺源江灣等著名景區的重要通道。屯黃公路、205國道和慈張公路穿境而過,徽杭、合銅黃、黃塔桃、在建的黃祁景等5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京福高鐵及拟建的黃杭、皖贛3條高鐵均經過休甯縣,高速公路在境内總裡程達93公裡,位居全市第一,高鐵新區地處休甯縣與徽州區交界處。

經濟

2011年休甯縣實現生産總值50億元,增長13 %;完成财政一般預算收入6.03億元,增長50.1%,比2010年淨增2個億,稅比達85 %;完成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産投資49.5億元,增長33.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6億元,增長18 %;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821萬美元,增長21.5%。

全年共接待遊客465.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6.6億元,分别增長51.1%和60%,成為“中國旅遊百強縣”。

2006年-2011年,五年累計完成生産總值184.6億元,年均增長12.8%;财政一般預算收入17.5億元,年均增長31.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40.9億元,年均增長3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億元,年均增長19.3%;2008、2009和2010年連續三年跻身“安徽省科學發展先進縣”行列。

三次産業的比重由2006年的26.3:33.5:40.2調整為2011年的20 :43.5:36.5,相繼摘取“國家級生态示範區”、“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縣”等桂冠。

工業

休甯手工業曆史悠久,工藝精湛,“徽墨”、“羅盤”馳名中外。民國4年(1915年),胡開文墨店生産的墨、藥材,萬安“方秀水元記”、“吳魯衡”、“胡茹易”羅盤店生産的日規,汪聲潮監制的紅茶,均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

工業的發展始于建國後,建國初期,全縣僅有紡織、煙絲、醬坊、酒坊、糖坊、油坊、墨店、羅經、牙刷、制紙等行業,共53戶,一般都是前店後坊,設備簡陋。1949年,全縣工業總産值僅264.26萬元,占工農業總産值21.7%。1985年工業總産值5967萬元,占工農業總産值41.1%。産品有:棉布、服裝、皮鞋、木制家具、機制紙、紙闆、鋸材、人造闆、合成氨、農用化肥、塑料制品、日用陶瓷、水泥、煤灰、磚、瓦、元釘、幹電池、汽車配件、中小農具、飲料酒等40餘種,縣黃山電池廠生産的R6型紙闆幹電池于1985年參加省日化行業“四新”産品評比,獲“百花獎”獎杯,同年被評為“省優質産品”。縣酒廠所産“特制營養健身蜂花酒”,1985年參加北京第六屆畜牧産品展銷會。同年12月,又經國家食品協會黃山全國果酒析評會國家級評酒員及專家評嘗,獲一緻好評。縣糧油食品加工廠生産的二級菜油、蛋黃面條,均于1985年獲地區“優質食品”稱号。還有精制珍眉茶、碳化頁岩磚、糕點等産品,多次參加省、地同行業質量測驗與展評,均獲得良好名次。 

2011年,新甯縣高新電子産業集群日趨形成,汽車電器、綠色有機食品産業集群穩步提升,全年規上企業新增6戶達41戶,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同比增長30%,全年納稅超100萬元的工業企業達21戶,比2010年增加7戶。

農業

休甯人民曆來以農為本。建國以前,土地貧瘠,耕作粗放,單産偏低,豐年糧食尚可自給,如遇水旱災害,則須仰賴浙、贛調劑。建國後,生産發展很快。1985年,農業總産值8560萬元,占工農業總産值58.9%,比1949年增長7.98倍;全縣水稻實現了良種化,雜交稻增産效果尤為明顯;農業機械得到廣泛利用,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6647.6馬力;糧食(稻谷)總産量達9360.13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2.4倍;油料作物産量達385.71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6.87倍;生豬存欄81290頭,比1949年增長1.55倍;水産品産量62.17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24.6倍;瓜果蔬菜及家畜、家禽等均有大幅度增長。

休甯是安徽省15個以林為主的基地縣之一。建國後,曆年共為國家提供木材278.14萬立方米,毛竹947.93萬根。但由于“左”的錯誤和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林業生産受到一定損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了“三定”,落實了林業生産政策,推行了各種形式的林業生産責任制,林業發展趨向穩定。1985年與1975年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相比,森林覆蓋率上升了9.6%,杉木蓄積量上升14.9%,松樹蓄積量下降75.3%,竹類蓄積量上升38%。

休甯是全國年産茶葉5萬擔以上基地縣之一。建國後,茶葉産量,幾經起伏。1949年,全縣茶園4.21萬畝,産茶1萬擔。經過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運動,面積擴大,産量遞增。至1958年,産量達4.56萬擔。由于“公社化”、“大躍進”“左”的錯誤影響,至1962年,茶園面積比1949年減少6461畝,産量下降至7858擔。1975年全國北方農業會議後,認真貫徹以“林茶為主”的山區生産方針,1977年,茶園超16萬畝,産量達6萬擔。推行了各種形式生産責任制後,茶葉生産連上台階。1982年産茶7.83萬擔,創曆史最高記錄。以後幾年,年産均達7萬擔以上。1985年,産茶7.65萬擔。

2011年,新甯縣全省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現場會,榮獲“全國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稱号,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茶葉産業發展示範縣。全縣新建高效生态茶園、油茶、菊花、商品蔬菜基地2.3萬畝。皖南花豬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保種群發展到500頭以上。松蘿公司成為國家級龍頭企業,徽山油業被國家林業部評為國家級油茶重點企業,松蘿、新安源、榮山3家企業跻身全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8家,松蘿茶葉、慶元堂徽菊2家農民合作社被評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紮實開展首批模範村和特色生态村創建活動,建成海陽莊園、風雅茗洲等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鹽鋪村被評為黃山市唯一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社會事業

2011年總投資1.9億元的休甯縣中學新校區開工建設,投資1460萬元完成35個校安工程建設,啟動城區省級标準化幼兒園建設,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中考、高考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

新增國家火炬、星火計劃項目3項,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2項,省級民營科技企業4家,組建了全市第一家省級科技服務平台。

完成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91個農家書屋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送電影”工程穩步推進,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體系初步建成,“吳魯衡”注冊商标成為“中華老字号”。

完成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加強,啟動了縣人民醫院門急診大樓、縣中醫院遷建等項目,完成了6所村級衛生室及海陽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

新增城鎮就業7158人,下崗失業再就業1365人。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深入實施,參加新農保人數17.1萬人,參保率達96.8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達23.4萬人,參合率達98.9%。

文化藝術

休甯話,屬徽語休黟片。徽州方言大緻可分為休甯話、歙縣話、黟縣話、祁門話和績溪話、婺源話這六個次方言,其中休甯話又分為休甯城内和休甯藍田兩個主體部分。

休甯方言可分為5片:

海陽片(北鄉片) 分布在海陽、岩前、藍田、渠口、萬安、屯溪區梅林等鄉鎮,海陽話有19個聲母,30個韻母和6個聲調;

臨溪片(東鄉片) 分布在原臨溪區(東臨溪、白際等鄉鎮)和市區屯溪區大部;

五城片(南鄉片)分布在五城、月潭、山鬥等鄉鎮;

溪口片(西鄉片) 分布在溪口、冰潭、江潭等鄉鎮;

流口片(西南片)分布在原流口區流口、汪村等鄉鎮和馮村鄉大部。

其他方言

黟縣話 屬徽語休黟片,分布在休甯縣北部原儒村鄉。

婺源北鄉話 屬徽語休黟片,分布在與婺源縣相鄰的花橋、闆橋等鄉和馮村鄉部分村落;

婺源東北鄉話 屬徽語休黟片,齊雲山上的大部分居民(如原渠口鄉渠口村委會)使用。

淳安話-遂安話 屬徽語嚴州片 新安江水庫移民使用。

船上話 屬徽語嚴州片,類似浙江江山話。生活在新安江流域的“九姓漁戶”使用。

名人

休甯縣是“中國第一狀元縣”, 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休甯出了19名文武狀元,居全國各縣之首。休甯人物有名儒朱升、戴震(今屬屯溪區)、珠算宗師程大位、戲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雲鵬、胡正言、海陽四家等書畫藝人,以及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原國務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顧問吳象等。

狀元是中國曆史上科舉制度的産物。其中,從宋嘉定十年(1217年)到清光緒六年(1880年),休甯籍狀元有19位,比例居全國之首。

風景名勝

休甯縣是“鄉村旅遊福地” ,旅遊、生态資源豐富。境内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文人墨客中廣有“休甯山色橫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的贊譽。最負盛名的當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的“中國道教第一”齊雲山,還有被譽為“徽州四大古鎮之一”的萬安古鎮、“三江源頭”六股尖、被徐霞客稱為比浙江天台更具神韻的雲岩湖、溪口陽幹村、五龍山、源芳大峽谷等一批絕佳的生态旅遊資源。

齊雲山

齊雲山距縣城15公裡,因“一石插天,直入雲霄”而得名,被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齊雲山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曆代文人墨客、顯官巨賈紛至沓來,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郁達夫等都曾為齊雲山留下佳句墨寶,尚存衆多的摩崖碑刻。

山越民俗風情園

山越民俗風情園是2008年新開發的景點,位于休甯縣城1公裡處的福地村鹽鋪。風情園在鹽鋪村現有的生态環境基礎上,挖掘和展現古徽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傩舞、得勝鼓、跳鐘馗等民間藝術和烘黃山貢菊、釀五城米酒、制五城茶幹等徽州民間手工藝展示。

嶺南三溪風景區

三溪風景區位于安徽省級自然保護區——黃山市休甯縣嶺南鄉三溪村境内,生态環境優良,充滿神奇與驚險,令遊客向往。三溪風景區山巒疊翠,潭幽澗長,瀑美泉靈,峰奇岩怪,是黃山至婺源旅遊線上唯一的親水旅遊區。景區内自群山之巅發育成幾十股小溪,彙合成一大溪流。三溪風景區距黃山市區48公裡,距江澤民總書記祖居地江西婺源江灣僅16公裡。

古城岩景區

古城岩以衆多的古迹遺址、曆史傳承和壽山旭日的景觀而聞名于世。景區内的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廟、古門樓、古牌樓、古橋、古塔等和汪王故宮、朱元璋避難洞、練心石、半亭、方叢竹等遺址及氣勢宏偉的萬壽塔和諧布局。

名優特産

休甯堅持“打生态牌,走綠色路”,取得顯著成效,分别被列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産示範縣”、“國家級有機茶标準化示範區”和“全國生态示範建設試點縣”。有機茶園頒證面積和綠茶、眉茶的出口量均居全國縣級城市第一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綠茶出口縣”。1200多年的制茶曆史,制就了名揚古今的“琅源松蘿”、“白嶽黃芽”、“金龍雀舌”等傳統名茶和“新安源銀毫”、“松蘿山”等新開發的名優茶。

名茶

琅源松蘿産于萬安鎮福寺村松蘿山,是中國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質獨特,聞名全國。

白嶽黃芽産于“白嶽”齊雲山,茶色黃隐翠,白毫顯露,一葉包一芽,湯色清澈明亮,咽後生津止渴

名州炒青“屯綠”中的極品,産于流口鎮名州村,有“頭泡清,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還醇”的美譽。

金台毛峰産于鄭灣鄉千金台村,芽葉肥碩,香高清鮮。

新安源銀毫為新開發的品種,如針狀,味濃厚,沖泡後湯中白毫顯露。

藍田花豬

藍田花豬是全國推廣的19個豬種之一,産自休甯藍田鎮。

藍田花豬特點有三:一是瘦肉多,肥肉少;二是吃不擇食,飼養成本低,出肉率高;三是産仔率高,大約有10-14頭。

休甯縣蘭花火腿廠以藍田花豬為原料,腌的火腿,色香味俱全,暢銷國内外。

五城茶幹

主産于休甯縣五城鎮及下屬的龍灣、雙龍二村。乾隆皇帝南下江南時親自品嘗,稱贊道“江南一絕”。自此五城被譽為中國茶幹之鄉。

五城米酒

原産地主要是五城及附近的幾個鄉鎮,采用古法釀酒技術,保存了原漿酒的精華,是酒中的上品。五城米酒已申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相信在不久之後五城米酒将走出大山。

黃山貢菊

又名徽菊,與杭菊、滁菊和亳菊并稱中國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故名“貢菊”。貢菊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經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證明,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等功效。該縣主要産于蘭田、南塘一帶。

竹雕竹器

休甯縣盛産翠竹,該縣張王樓制造廠竹雕産品已遠銷東南亞各國。竹制工藝品與竹編、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編工藝形成于唐,發展于明清,産品制作精細,造型别緻,圖案新穎,大多融實用與觀賞于一體,傳統産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農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工藝品;竹雕為徽州傳統“四雕”之一,主要産品有深淺浮雕筆筒等擺件,竹雕楹聯,屏風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的新型工藝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體人物挂件和抽象裝飾品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