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神話

盤古神話

地方傳統民間文學
盤古神話,河南省桐柏縣、泌陽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盤古神話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之一,故事講述了遠古時期天地混沌,盤古憑借着自己的神力開天辟地,其身形化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故事。2008年,河南省桐柏縣、泌陽縣共同申報的"盤古神話",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别,序号544。[1]
  • 中文名:盤古神話
  • 外文名:
  • 來源出處:
  • 批準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别:國家級
  • 遺産類别: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河南省桐柏縣、泌陽縣
  • 遺産編号:I-57

主要内容

盤古神話的内容大概是說,遠古時天地渾沌得像個大雞蛋,而盤古就生長在這個大蛋中。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裂開來,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天地當中,智慧超過天,能力超過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長一丈。這樣又經過一萬八千年,天極高了、地極厚了,盤古的身子也極長了。盤古擔心天地還會再次融合,就每天不眠不休地用手撐着天,用腳踩着地。體力總有用盡的時刻,終于,盤古累垮下了。n

盤古臨死時,呼出的氣成了風和雲,聲音成了雷霆,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四肢五體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血液變成江河,筋脈變成道路,肌膚變成田土,頭發和髭須變成天上的星星,皮膚上的汗毛變成草和樹木,牙齒和骨頭變成金屬的礦物和岩石,精液和骨髓變成珍珠和美玉,流的汗變成雨,……盤古用他的身體化成世界萬物。

相關歌謠

《盤古開天辟地歌》

盤古開天地,

造山坡河流,

劃洲來住人,

造海來蓄水。

盤古開天地,

分山地平原,

開辟三岔路,

四處有路通。

盤古開天地,

日月星辰

因為有盤古,

人才得光明。

(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史籍記載

盤古開天辟地是中國神話中的世界的開始,盤古神話始見于《藝文類聚》所引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三五曆紀》。盤古神話雖未見於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經》所記的燭龍神話卻有相似之處,或者就是這一神話的演變。到明末周遊寫《開辟衍繹》,盤古手裡又給加上了斧頭和鑿子這兩件勞動工具,故事内容發展為包含勞動開辟天地的觀念。有關盤古的神話,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民間也廣泛流傳。苗、瑤向來崇奉盤古,把盤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壯、侗、仫佬等民族也盛傳盤古,把盤古看作開天辟地的人類始祖。“今南海有盤古氏亘三百餘裡,俗雲後人追葬盤古氏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

遠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有壯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帶,就有追葬盤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當時作為壯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東南),競立有盤古氏的廟宇,人們為之“祝祀”。可見盤古在古代壯族人民的心目中也是很受崇奉的形象。

有一篇神話的大意是:最初天地渾沌象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存在中間,後來大雞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風雲、草木等等是盤古死後身軀分化而成的:“氣作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目、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獄,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虻。”

這種說法,古籍文獻也有記載。如“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桂西一帶,今天還在民間流傳着這樣的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