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化學物質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指人類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通過生物食物鍊(網)累積、并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化學物質。它具備四種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積累性、親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鍊頂端的人類,則把這些毒性放大到了7萬倍。
    中文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外文名: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别名: 英文名: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簡 稱:POPs 性 質:高毒性持久性積聚性流動性大 危 害:神經系統、新生兒發育等 國際公約:POPs公約

定義

中文名稱: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英文名稱: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OP;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定義1:具有毒性、生物蓄積性和半揮發性,在環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氣中長距離遷移并返回地表,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有機化學污染物質。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環境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毒性極高,在海洋環境中持久存在,能通過食物鍊在生物體内富集并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機污染物。 應用學科: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環境海洋學(三級學科)                                                              

定義3:化學性質穩定、在環境中能持久殘留、易于在人體、生物體和沉積物中積累并能緻癌、緻畸的有機化學物質。 應用學科:生态學(一級學科);污染生态學(二級學科) 

 百科名片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指人類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通過生物食物鍊(網)累積、并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化學物質。它具備四種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積累性、親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鍊頂端的人類,則把這些毒性放大到了7萬倍。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環境中, 具有很長的半衰期, 且能通過食物網積聚, 并對人類健康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有機化學物質。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是指通過各種環境介質(大氣、水、生物體等)能夠長距離遷移并長期存在于環境,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質。

 

性質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般可以将其的性質簡單概括如下:                                                                                           

 1、高毒性                                                                                                                                                               

POPs物質在低濃度時也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例如,二惡英類物質中最毒者的毒性相當于氰化鉀的1000倍以上,号稱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 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惡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pg , 二惡英中的2,3,7,8-TCDD隻需幾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斃命,連續數天施以每公斤體重若幹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産。POPs物質還具有生物放大效應, POPs也可以通過生物鍊逐漸積聚成高濃度,從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持久性                                                                                                                                                              

POPs物質具有抗光解性、化學分解和生物降解性, 例如, 二惡英系列物質其在氣相中的半衰期為8~400天, 水相中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積物中約17年到273 年。                                                                                                   

3、積聚性                                                                                                                                                              

POPs具有高親油性和高憎水性, 其能在活的生物體的脂肪組織中進行生物積累, 可通過食物鍊危害人類健康。     

4、流動性大                                                                                                                                                           

POPs可以通過風和水流傳播到很遠的距離。POPs物質一般是半揮發性物質,在室溫下就能揮發進入大氣層。因此,它們能從水體或土壤中以蒸氣形式進入大氣環境或者附在大氣中的顆粒物上,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氣環境中遠距離遷移而不會全部被降解,但半揮發性又使得它們不會永久停留在大氣層中,它們會在一定條件下又沉降下來, 然後又在某些條件下揮發。這樣的揮發和沉降重複多次就可以導緻POPs分散到地球上各個地方。因為,這種性質POPs容易從比較暖和的地方遷移到比較冷的地方,象北極圈這種遠離污染源的地方都發現了POPs污染。

 

分類及來源

根據國際POPs公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為殺蟲劑、工業化學品和生産中的副産品三類。                           

第一類——殺蟲劑: (1)艾氏劑(aldrin):施于土壤中,用于清除白蟻、蚱蜢、南瓜十二星葉甲和其他昆蟲。1949年開始生産,已被72個國家禁止,10個國家限制。(2)氯丹(chlordane):控制白蟻和火蟻,作為廣譜殺蟲劑用于各種作物和居民區草坪中,1945年開始生産,已被57個國家禁止,17個國家限制。(3)滴滴涕(DDT):曾用作農藥殺蟲劑,但目前用于防治蚊蠅傳播的疾病,1942年開始生産,已被65個國家禁止,26個國家限制。(4)狄氏劑(dieldrin):用來控制白蟻、紡織品害蟲,防治熱帶蚊蠅傳播疾病,部分用于農業,産生于1948年,被67個國家禁止,9個國家限制。(5)異狄氏劑(endrin):噴灑棉花和谷物等作物葉片殺蟲劑,也用于控制齧齒動物,1951年開始生産,已被67個國家禁止,9個國家限制。(6)七氯:用來殺滅火蟻、白蟻、蚱蜢、作物病蟲害以及傳播疾病的蚊蠅等帶菌媒介,1948年開始生産,已被59個國家禁止,11個國家限制。(7)六氯代苯(HCB):首先用于處理種子,是糧食作物的殺真菌劑,已被59個國家禁止,9個國家限制。(8)滅蟻靈(mirex):用于殺滅火蟻、白蟻以及其他螞蟻,已被52個國家禁止, 10個國家限制。(9)毒殺芬(toxaphene):棉花、谷類、水果、堅果和蔬菜殺蟲劑,1948年開始生産,已被57個國家禁止,12個國家限制。

第二類——工業化學品: 包括多氯聯苯(PCBs)和六氯苯(HCB)。(1) PCBs:用作電器設備如變壓器、電容器、充液高壓電纜和熒光照明整流以及油漆和塑料中,是一種熱交流介質 (2)HCB:化工生産的中間體。                                   

第三類——生産中的副産品:二惡英和呋喃,其來源:(1)不完全燃燒與熱解,包括城市垃圾、醫院廢棄物、木材及廢家具的焚燒,汽車尾氣,有色金屬生産、鑄造和煉焦、發電、水泥、石灰、磚、陶瓷、玻璃等工業及釋放PCBs的事故。(2)含氯化合物的使用,如氯酚、PCBs、氯代苯醚類農藥和菌螨酚。(3)氯堿工業。(4)紙漿漂白。(5)食品污染,食物鍊的生物富集、紙包裝材料的遷移和意外事故引起食品污染。國際對POPs的控制:禁止和限制生産、使用、進出口、人為源排放,管理好含有POPs廢棄物和存貨。

名單

《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受控名單的21種POPs

九種有機氯殺蟲殺菌劑

有機氯殺蟲(菌)劑是上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類含氯有機化合物。它們性質穩定,難溶于水而易溶于脂,殘效期長,被大量用于防治農林害蟲,造成土壤、水域和空氣廣泛污染。有機氯殺蟲劑在人和動物體内也有積蓄,有的種類嚴重損害人體健康,甚至還有緻癌、緻畸、緻突變作用。

1、滅蟻靈:屬慢性胃毒殺蟲劑,對防治螞蟻、白蟻有特效,施藥後靠昆蟲群體自然傳播,15天之後見效,對人有緻癌作用。

2、滴滴涕:(DDT)廣譜、高殘留殺蟲劑,自1939年發明以來,對消滅農林衛生害蟲發揮了很大作用,曾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由于它脂溶性強,故易積蓄在動物脂肪内,分解代謝極其緩慢。當其在人體内積蓄到一定程度時,便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肝髒、甲狀腺等,直至人死亡。

3、毒殺酚:(氯化莰)廣譜、高殘留殺蟲劑,毒性比滴滴涕大4倍,能引起甲狀腺腫瘤及癌症。

4、氯丹:兼備觸殺、胃毒及熏蒸性能,主要用于建築物白蟻預防,對人體免疫系統有損害。

5、七氯具:觸殺、胃毒和熏蒸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害蟲,對人體免疫及生殖系統有損害,同時有緻癌作用。

6、狄氏劑:廣譜、高殘留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害蟲、白蟻、螞蟻等。

7、異狄氏劑:曾用于控制玉米、稻谷、棉花、甘蔗等農作物害蟲及鼠類,對人有緻癌作用。

8、艾氏劑:曾用于防治倉庫、農林害蟲及白蟻等,對人有緻癌作用。  

兩種工業污染物

 1、二惡英:環境污染物中毒性最大的有機污染物。它來自于紙張漂白、汽油燃燒、廢舊金屬回收熔融、有機氯合成及其他有機化學制造過程。火山活動、森林火災等亦可以形成二惡英。它主要通過食物鍊進入人和動物體内,亦可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進入人體。進入體内的二惡英,多積蓄于肝髒和脂肪組織内。1997年國際腫瘤研發機構發表公告,确認二惡英為人類緻癌物。人類流行病學也證實,機體内二惡英的負荷量與癌症發病率呈正相關:當人體内脂肪二惡英負荷量達百萬分之五時,每一百萬人會出現0~40位癌症患者。此外,它還可以損害生殖和内分泌系統。

2、呋喃:焚燒垃圾和工業生産釋放出的有毒物質。

一種化工産品

1、多氯聯苯:化工産品,曾用于變壓器、電容器、油漆、複印紙的生産和塑料工業,對野生動物的免疫和生殖系統有損害。

2、六氯苯:殺菌劑,常用于防治農作物真菌病,對人免疫及生殖系統有損害。

新增

α-六氯環己烷;β-六氯環己烷;六溴聯苯醚和七溴聯苯醚;四溴聯苯醚和五溴聯苯醚;十氯酮;六溴聯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烷磺酸鹽和全氟辛基磺酰氟。

六溴聯苯醚、七溴聯苯醚、四溴聯苯醚、五溴聯苯醚和六溴聯苯,都是阻燃劑,塑料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苯乙烯,含有碳、氫元素,很容易燃燒。燃燒過程實際上是氧氣與碳氫結合的一個鍊式反應過程;而加了溴類阻燃劑後,可以阻斷燃燒的過程,把産生的自由基吸收掉,使燃燒不能繼續下去;在燃燒時,溴類阻燃劑也會釋放出大量的煙,把氧氣隔斷,沒有氧氣也就燒不起來了。然而現在阻燃劑已大量用于電子電氣、建築、家具、汽車、紡織品等領域,不加阻燃劑可能通不過消防安全要求。

特點

第一,蓄積性。就是它能夠長期的在環境裡存留,一般來講在化學成份裡它有氯,在有機碳的化合物結構裡加上氯原子,這個化合物的穩定性就要增加很多。當然,它對整個生态系統也好,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也好都會長期的存在。  

第二,收放性。它的特點是通過食物鍊可以逐級的放大,也就是說在自然環境裡大氣、水、土壤裡可能有很低濃度的時候,甚至監測不出來這個濃度,但是它可以通過大氣、水、土壤進入植物或者低等的生物,然後逐級對營養級放大,營養級越高蓄積越高,人是最高的,最後對人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三,對于Pops來說就是它的半揮發性,就是它有一定的揮發程度,這個特性決定了它可以在全球轉運,而且它可以長距離的轉運到一些地區,就是根本就沒有Pops生産使用的地區,但是由于它長途的轉運,可以轉到那個地方去。

第五,它的健康和生态的影響是很嚴重的。目前關于流行病學研究的證據還不是很足夠,但是已經有很多的迹象表明它對生态也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好都是很嚴重的,主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激素的活性,主要表現的是雌激素的作用。  

人體含量

盡管大多數的POPs已被停止生産和使用,但是世界上已很難找到沒有POPs存在的淨土了,相應地幾乎人人體内都有或多或少種類、或高或低含量的POPs。

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放射醫學和物理治療系的科研人員于2008年1月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他們所檢測的387名成年西班牙人志願者的脂肪組織樣品中,100%都被檢出有一種以上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主要有滴滴涕的代謝物滴滴伊(檢出率100%)、多氯聯苯PCB-153(檢出率92%)、六氯苯(檢出率91%)、多氯聯苯PCB-180(檢出率90%)、多氯聯苯PCB-138(檢出率86%)、六六六(檢出率84%)等。

而在北京進行的一項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調查發現,在北京采集的孕婦的乳汁裡,300多位孕婦的乳汁中有90%檢出多氯聯苯或者有機磷農藥等POPs,有10%的人處在比較危險的水平。

危害

一類是對兒童的出生體重的影響,可能會使人類嬰兒的出生體重降低,發育不良,骨骼發育的障礙和代謝的紊亂,都可以對人的一生産生影響。

第二類是對神經系統,注意力的紊亂、免疫系統的抑制;

第三類是對生殖系統的危害。還對人體的内分泌系統有着潛在的威脅,導緻男性的睾丸癌、精子數降低、生殖功能異常、新生兒性别比例失調,女性的乳腺癌、青春期提前等,不僅對個體産生危害,而且對其後代造成永久性的影響。

第四類對癌症的影響。

中國現狀

2001年5月,中國率先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這一公約是國際社會為保護人類免受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害而采取的共同行動,是繼《蒙特利爾議定書》後第二個對發展中國家具有明确強制減排義務的環境公約,落實這一公約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批準了《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國家實施計劃》),為落實《國家實施計劃》要求,2009年4月16日,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相關管理部門聯合發布公告(2009年23号),決定自2009年5月17日起,禁止在中國境内生産、流通、使用和進出口滴滴涕、氯丹、滅蟻靈及六氯苯(滴滴涕用于可接受用途除外),兌現了中國關于2009年5月停止特定豁免用途、全面淘汰殺蟲劑POPs的履約承諾。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09年5月18日舉行的“落實政府公告,踐行綠色承諾,共築和諧家園”暨5·17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淘汰宣傳活動中表示,中國政府如期淘汰了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實現了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的階段性目标。

國際公約

為了推動POPs的淘汰和削減、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POPs的危害,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持下,2001年5月23日包括中國政府在内的92個國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其全稱是《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又稱POPs公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