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聽音箱

監聽音箱

專業音響器材
監聽音箱是一種專業用的音響器材,它的特點是能夠平衡的還原高、中、低三個頻段的聲音,對聲音的回放不進行任何的修飾、渲染,忠實的還原音頻信号。在中國大陸,于監聽音箱方面做出努力地是,在國内外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惠威音箱”。這種音箱在我們民用領域中不太被看好,一方面是我們大多人喜歡聽經音箱誇張修飾後的更悅耳的聲音,另一方面這種音箱太貴了。第一個方面其實是對監聽音箱的誤解,如果音樂制作人已經把聲音處理得悅耳,監聽音箱一樣能聽出修飾後的效果。
    中文名:監聽音箱 外文名:Studio Monitors 别名: 特點:能夠平衡高、中、低三個頻段聲音 用途:控制室、錄音室

基本介紹

監聽音箱是一種專業用的音響器材,他的特點是能夠平衡的還原高、中、低三個頻段的聲音,對聲音的回放不進行任何的修飾、渲染,忠實的還原音頻信号。這種音箱在我們民用領域中不太被看好,一方面是我們大多人喜歡聽經音箱誇張修飾後的更悅耳的聲音,另一方面這種音箱太貴了。

第一個方面其實是對監聽音箱的誤解,如果音樂制作人已經把聲音處理得悅耳,監聽音箱一樣能聽出修飾後的效果。很明顯,監聽音箱就是盡量忠實地還原音樂制作人的想法,你聽到的就是他想讓你聽到的。因此,一般大衆都喜歡花同樣的價錢買一個表面聽來更取悅人耳朵的家夥,但這其實已經破壞了創作者的本意了。所以對音箱有一定了解的人,更喜歡監聽音箱。

發展曆程

目前的錄音室監聽喇叭似乎沒什麼标準,不同的錄音室會按照它們的環境與需求選擇适合的揚聲器,不過在七0年代以前,所謂的監聽喇叭通常要照權威機構制訂的規格來制造,有時還得獲得認證才算數。早期的監聽喇叭隻要求有平坦的音域平衡、精密的解析能力與低染色等特質,好不好聽并不重要。

從七0年代開始,觀念有了轉變,錄音師認為刺耳的聲音會影響工作情緒,所以監聽喇叭必須兩者兼顧。從AltecLansing獨立出來的JBL是個好例子,它們所推出的4300系列因為相當好聽,在日本造成很大的風潮,事實上像4320、4333、4343、4344丶4350這些喇叭并沒有什麼「監聽标準」,當時錄音室也習慣采用Alte c的604、605等系列喇叭。

早期英國的監聽喇叭由Tannoy執牛耳,五0年代以後國營的BBC廣播電台開始針對不同需求設計監聽喇叭,例如演說、音樂、現場錄音、副控監聽等,有了一系列标準出來,包括Rogers、Harbeth、Spend or、KEF等都生産過BBC标準的揚聲器。長青樹LS 3/5a就是BBC标準之一,設計用來近場監聽,它的聲音公認非常富有魅力。

美國方面由RCA奧松博士設計的LC1系列喇叭在四0年代風靡一時,之後由Altec與JBL逐漸取代,利用這兩家公司單體改良的Westlake、Wooray也獲得不錯成績。日本方面國營的NHK電台參考BBC标準也制訂了BTS規格,三電機根據此一規格在五0年代制造的Diatone 2S205與2S305,有陣子幾乎成了日本錄音室的共同标準,直到Pioneer與Yamaha加入後,監聽喇叭才有多元化的發展。

品牌型号

B&W

1966年英國電子通訊工程師John Bower與朋友Roy Wilkins在Worthing這個地方合夥開了一家音響店,此即B&W的由來。John Bower在這裡幫人家組裝喇叭,以B&W牌子推出的第一号産品是P1,它們利用賺來的錢買來一些二手測試儀器。1967年推出的P2喇叭采用離子高音與積層玻璃錐盆的低音,頗獲好評,成為B&W第一支外銷的喇叭,B&W勇于創新的傳統于焉建立。1970年B&W建立了研發部門,推出靜電與錐盆混和設計的DM70C喇叭。

1974年開始用研究以杜邦防彈布Kevlar來制造喇叭單體,第一對成品DM6在兩年後推出。至于我們現在所熟悉高音長在音箱頂部的B&W造型,是從1977年開始的,革命性的B&W 801喇叭則在79年的WCES被介紹出來,以雷射幹擾儀進行測試獲得很大的進步,EMI的Abbey Road率先采用801為監聽喇叭,随即Decca與德國寶麗金集團也跟着加入。

時至今天,Matrix 801的Series III,仍是古典音樂界使用最廣泛的監聽系統。這對喇叭使用30公分的高分子聚合物錐盆低音,Kevlar振膜的12.6公分中音與2.6公分金屬高音獨立裝在兩個箱中,避免互相幹擾的問題。日本Technics在1975年推出的SB7000,以及英國KEF稍後推出的105,都采用類似造型,但隻有B&W頑強的生存下來。

1991年時由Laurence Dickie設計的鹦鹉螺喇叭原型展出,震驚世界,1994年正式推出後更被視為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聲音同樣不同凡響。B&W為追求完美的聲音,曾研發過許多大膽創新的造型,例如煙鬥型的喇叭、像個胖娃娃的Blue Room等,集大成者當然就是鹦鹉螺了。

但是鹦鹉螺畢竟過于前衛,售價也偏高,所以B&W把腦筋動到暢銷的801身上,在推出嶄新的Nautilus 801,以及更小的Nautilus 802、803、805等,我們看到已經有錄音室把Nautilus 801供奉上去了。Nautilus 801仍采用2.5公分鋁金屬高音,磁鐵改成钕鐵硼磁鐵,音箱後面也加了金屬導管。

六寸的Kevlar振膜中音除了加裝相位錐,音箱則改用人造石材制作。至于低音從12寸改為15寸,振膜是紙纖維與Kevlar的複合材料,箱室内機關重重,低音反射孔朝下。規格上看新的Nautilus 801低頻延伸隻到29Hz-3dB,反而不如舊款801,實際上根據許多專家的試聽,Nautilus 801不論是設計與聲音表現,都遠超過舊款801,價格亦然。B&W會就此打住嗎?當然不會! Tannoy與KEF

Tannoy開始的曆史相當早,可以說他們是英國音響工業的肇始者之一。1926年一位叫Guy R. Fou ntain的廣播工程師在倫敦家中的車庫裡發展出一具既簡單又可靠的整流器,對于當時剛剛起步的收音機剛好合用,于是三年後Guy Fountain成立了Tannoy公司。Tannoy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就是整流器所使用的兩種金屬材料钛(Tantalum)及鋁合金的縮寫(Lead-Alloy)。

工廠成立後,Guy Fountain開始着手研究利用直流激磁的動圈式喇叭,很快的就獲得成果,不過真正讓Tannoy成名的,卻是一九三○年他們接獲的一紙合約。由米爾斯爵士(Bertram Mills)成立的「國際大馬戲團」積極向外拓展,計劃成為第一個靠鐵路旅行的帳篷馬戲團,他們需要一套可靠耐用,能發出很大聲響又不會刺耳的音響系統,Tannoy 雀屏中選。

從此以後,Tannoy就以制造高品質的PA喇叭和錄音室監聽喇叭而聞名,英國的議院,聯合國大廈相繼采用Tannoy産品後,等于替他們挂上了保證書。一九五○年代Tannoy一方面在通信器材方面頗有斬獲,一方面随着立體聲的發展開始進入家用市場,就在這時他們推出第一批同軸設計的喇叭。

目前不論是家用或監聽喇叭,Tannoy仍然以同軸單體作為主力,System 215 MKII是Tannoy監聽喇叭的頂級型号,使用一顆38公分的低音與一顆38公分的同軸單體,聽起來卻與家用Tannoy喇叭有極大差異,聲音輕快明朗,表情直接,動态尤其可觀,Tannoy的監聽喇叭已經從英國走向世界市場。制作擴大機的DaVId Manley向Tannoy購買25公分的同軸單體,自行設計了以Manley Laboratories為品牌的監聽喇叭,并獲得喇叭花老闆Dung Sax的支持,可見得Tannoy單體也很厲害呢。

成立于1961年的KEF最早是以生産單體起家,幾乎所有英國喇叭廠都曾向他們購買單體,著名的BBC LS 3/5A早期15歐姆版本,就是用KEF的單體。七○年代KEF的工廠發生過火災,生産線付之一炬,有一說LS 3/5A之所以改成11歐姆是為了求得更佳的線性,但也有一說是因為KEF無法再供應舊型單體所緻。無論何者為真,起碼可以看出KEF在英國音響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KEF所開發出來的橢圓形低音單體B-139,更是劃時代的貢獻,以其不大的振膜面積,卻為将低頻延伸至30Hz左右,這也說明了KEF設計單體的能力,許多喇叭套件挂上KEF标志後幾乎就等于品質保證,KEF在專業領域的聲望,單體多于成品。KEF自制喇叭開始建立聲望,是從1973年的104開始,在LP時代KEF這對喇叭的寬廣音域和動态表現曾令許多人陶醉不已。KEF的自制喇叭并不快,1976年才推出105,随即改良為105/2,又掀起一片市場上的熱潮。

1979年KEF研究出S-Stop技術,八四年則推出使用空腔耦合技術(Coupled Caviy)的104/2喇叭,其獨特的構思與豐富的低頻表現當然引起許多驚歎之聲。同一年KEF的工程師發表了高低音同軸技術,成為與Tannoy競争的唯一對手。八九年KEF進一步改良設計,推出稱為「Uni-Q」的同軸單體,第二年的105/3 同時使用空腔耦合與Uni-Q同軸技術,其優異表現震驚四座。不過目前KEF的旗艦仍是九二年推出三音路設計加上主動式低頻等化的107/2。前幾年英國市場極度不景氣,香港财團資金開始介入KEF的經營,相信KEF會朝更大衆化的路線前進。

Genelec

來自芬蘭的Genelec成立于1978年,主要生産主動式監聽喇叭,越來越多錄音室加入Genelec的行列。Genelec使用的都是傳統錐盆單體,中高音部份裝在具有号角擴散效果的面闆上,廠方稱為「Direct ivity Control Wave Guide」,可有效控制方向性與相位特性。所有單體的的電平、分頻斜率可調,是Genelec喇叭的另一個特色,透過這些精細調整,在不同錄音室中可取得理想效果。每個單體各有獨立的主動式擴大機,也是它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接線上去就能得到逼真、硬朗、率直而高解析的聲音,加上黑色身材給人雄壯威武的感覺,不愧是正統監聽喇叭。

Pioneer與Westlake

Pioneer的最頂級産品通常使用Exclusive的品牌,喇叭亦然,使用TAD(Technical Audio Divise )單體的Exclusive喇叭,看着漂亮,聽着傑出,買着卻很燙手。TAD的低音使用特殊鑄造法,整個框架一體成型,可以發出很深沉的聲響。裝有铍金屬振膜的高音驅動器,加上非對稱的木制号角,使Exclusi ve喇叭非常富有力感,它的音域不是特别寬,但速度快,中頻豐富,能量感十足。另外超高效率也是其優點之一,台灣俊金也利用TAD單體設計了一系列喇叭,品質不輸舶來品,使用Luxman的小真空管機就能發出非常龐大且震撼人心的效果,當然它的價格也是很驚人的。

1970年由Glenn Phoenix所成立的Westlake,早年與JBL有密切的關系,使用JBL制造的各種單體,由于Glenn Phoenix原來是美國西岸的錄音界名人,他按照自己标準所設計的喇叭,很快就打響知名度。Westlake的大型監聽喇叭與Exclusiv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使用木制号角與大口徑低音,五路分音的SM-1卻比Exclusiv豪華多了。

筆者曾在Glenn Phoenix設計的空間中欣賞過多套Jadis JA-200後級推動SM-1,播放在Westlake錄音室制作的麥可傑克森專輯,淩厲的動态彷佛臉上被打了一巴掌似的,聽完以後火辣辣的非常過瘾。不過近年來Westlake逐漸往直立型喇叭發展,也揚棄了号角設計(除了旗艦Tower與小一号的Tower 12之外),像BBSM12VNF、小型的Lc6.75W/N,或橫置式的BBSM4F等,也都有極高的評價。

Electro-Voice與JBL

1927年就成立的美國老鋪,與JBL、Altec分足頂立,但Electro-Voice較少介入家用市場,因此受到的注意不多。多年來Electro-Voice堅持采用号角高音與錐盆低音混合的設計這種設計往往會遇到效率不匹配的問題,但它們卻獲得很好的解決。旗艦Georgian(已經推出第三代Georgian IIB)甚至采用46公分的巨大低音單體,中音也是龐大的30公分大家夥,它們能與兩個高音驅動器組成的号角一起工作,實在不容易。Electro-Voice同樣有效率極高的優點,動辄95dB以上的靈敏度,非常容易使用,速度快、細節豐富、動态大,都是Electro-Voice受人稱許的地方。

1946年J.B. Lansing正式成立JBL公司,當時的目的是想制造媲美監聽喇叭的家用系統,沒想到後來JBL自己也進到專業市場分一杯羹。早期JBL的名作像是Olympus、Hartsfield、Paragon等,不但造型豪華,結構特殊,聲音也有迷人之處,至今仍是玩家收藏的目标。Paragon比較像高雅的古董家具,從五0年代初開始生産的Hartsfield,卻多半用于劇院等大型場合,前幾年有愛好者讓它重生,形成一段佳話。

兩位密西根州的發燒友Mark Weiss與John Wolff合組一家Classic Audio Reproductionds,以更新的技術與單體,再制新的Hartsfield,由于加上了超高音擴展頻率,分音器經過改良,自然與舊的Hartsfield會有一些差異。不過典雅龐大的模樣,以及寬松自然的韻味都令人懷念。Hartsfield建議擺在牆角,但與Klipschorn擺在牆角的構造不同,Klipschorn是以牆面當成低音折叠号角的延伸,沒有牆面其低頻會受影響;而Hartsfield基本上是方便擺位才這樣設計的。有趣的是兩者後來都設計了翅膀狀的背闆,方便離開牆角時擺位的需求。

如同Electro-Voice,JBL的大型監聽喇叭以号角高音加上錐盆低音為主,1989年所推出的Project K2 S9500,使用了兩個低音包夾住号角,由于大量使用新素材(玻璃号角、人造石材基座等),使得S95 00有了嶄新的風貌。另一方面,JBL所設計的小型監聽喇叭也很受歡迎,1971年所推出的L-100是為濫觞,近年來的4312MKII、最新的4325MKII,甚至慶祝五十周年所推出的Century Gold紀念喇叭,都采用近似的構思。

這些喇叭有很剛強的性格,感覺上诠釋流行音樂或當作家庭劇院喇叭都非常合适,一絲不苟的表情,強大的動态與鮮明的暫态反應,正是JBL賴以成名的地方。JBL另有一個專業品牌稱為Urei,許多大型錄音室都曾使用Urei 815,這是主動式設計的産品,分陰氣與擴大機都裝在一起。Urei的模組化觀念很新穎,全系列喇叭都使用一樣規格的JBL單體,音箱也隻有大小不同而已,結構與維修很容易,事實上調整卻是要花些心思。

PMC與ATC

PMC(Professional Montior Com.)是九零年才竄起的英國廠商,設計者Peter Thomas與Adrian Loader根據傳輸線式喇叭的原理,制作了一系列為錄音室監聽使用的喇叭。從最大的BB5/XBD依序往下有MB-1、IB-1、AB-1、LB-1等多款産品。把PMC與ATC一起介紹,實在是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像大型的MB-1與BB5,中高音部份簡直就是ATC的翻版。

高音單體是法國Audax或Vifa産品,饅頭型中音則是ATC所開發的,低音是不同型号而有不同的産品,最大的特色是它們都以傳輸線式音箱設計,因此可以在較小的體積内達到理想的低頻延伸效果。與ATC比較,PMC擁有同樣厚實的中低頻與重量感,密度感極佳,中頻尤其飽滿,可以承受大功率(也必須使用大功率推動),也能發出大動态。但PMC比同樣大小的ATC喇叭低頻更下沉一些,速度也不會過慢,相當适合後制過程使用。

ATC則是1974年由BILLY WOODMAN所創立的,他曾參與B&W 801的設計,并從那裡汲取靈感而在1986年完成了SCM系列的設計。BILLY WOODMAN提出大磁鐵、大音圈、短沖程的單體獨特理論,尤其在低音部份,它的單體往往要特别定做,而且一顆可抵别人兩顆重,塗有阻尼材料的紙漿振膜也獨樹一格。BILLY WOODMAN另一個成就是設計了7.5公分的凸球狀中音單體,這顆單體讓ATC喇叭的中頻有極線性的演出,而且承受功率大,聲音飽滿結實。

從用得比較多的SCM-100開始,往上有SCM-200,還有巨無霸的SCM-400,如果不是主動式設計的型号,ATC為了向大家道歉,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前後級擴大機,以解決難以推動的問題。往下ATC所推出的SCM-50、SCM-20、SCM-10與最小的A7,幾乎都是家庭用途居多,它們的聲音走向大緻接近,在擴大機上所需的花費也是一樣的。

YAMAHA與DIATONE

YAMAHA音響部門是以制造擴大機起家的,1974年金字塔造型的B-1後級曾引起廣大的回響,第一款喇叭是1973年的NS-690,很快就被人淡忘。NS型号代表YAMAHA标榜的NATURE SOUND,被廣泛用于近場監聽的NS-10M則在1977年誕生,3.5公分的球型高音與18公分的白色振膜低音,放在小小的音箱中,居然能吸引許多人,成為錄音室必備的小喇叭之一(原因是它也很便宜)。

NS-10M後來經過多次改款,1987年推出NS-10M PRO,93年防磁型的MX MODEL上市,此外也有橫置型的10M STUDIO、可加裝超低音的NS-10MM、NS-10MT等型号發展出來。一款喇叭如此受歡迎,生命周期這麼久,實在也是特殊例子。除了這款監聽揚聲器,YAMAHA隻有YST技術制造的超低音揚眉吐氣其它喇叭幾乎全軍複沒,連1986年為發揚國威所制造的旗艦喇叭NSX-1000型喇叭也難逃此命運。

以制造磁鐵起家的DIATONE,是三菱電機的附屬公司,從二次大戰前就已經着手制造單體。著名的2S205與2S305按照NHK放送技術規格制造,使它們在監聽喇叭領域穩據王座。後來DIATONE一方面往家用市場努力,一方面也繼續在專業領域鑽研,編号前加上2S者為專業用,DS則為家庭産品。

與歐美廠商不同,DIATONE花費很多力氣在單體材料的改良上,多年來嘗試過許多新素材,像是比音速快兩倍的LCP振膜等。從1988的DS-V9000開始,DIATONE與NHK共同開發的硼振膜(B4C)高音單體正式推出,延伸非常的好。中低音單體則以三線交織的蜂巢形結構,加上它們稱為ADMC的磁鐵結構,形成今天多數DIATONE喇叭的基礎。DIATONE監聽喇叭的最大特色是解析能力超強,從最小音量到最強音的變化可聽得一清二楚,但有人嫌味道太過平淡,好象在喝白開水一樣。

ROGERS、HARBETH、SPENDOR

這三家英國廠商與BBC都有密切的關系,其負責人或設計者均先後任職于BBC,然後再出來獨立門戶,所以從它們産品中,依稀可聽到有相同的血統與個性。1947年,JIM ROGERS在HAMPSTEAD創立了ROGERS公司,最早他隻生産WILLIAMS真空管擴大機,并且幫一家公司制造海上通訊設備。一直到1954公司遷往WOOLWICH,ROGERS才開始生産喇叭。

1970年代初期,ROGERS開始與BBC合作,1974年所推出的LS3/5,使用KEF T-27高音單體與B-110低音的小喇叭,開始為小喇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ROGERS也因為第一個生産LS3/5而名留青史。此後ROGERS陸續推出LS5/8、LS5/9等幾款BBC喇叭,在設計師RICHARD ROSS主導下也開發了不少精彩的家用産品。後來RICHARD去世,ROGERS幾度易手,現在幕後老闆已經是跨國集團,它們準備把ROGERS當成英國的BOSE一樣推廣,但暫時還未見成效。

原本在NEC服務的ALAN SHOW在1986年買下了W.HARWOOD所成立的HARBETH公司,W. HARWOOD原本是BBC研究中心主管,他主導開發過LS5/5、LS3/5A、LS3/7、LS5/8等多款BBC規格的喇叭。HARWOOD是首先采用塑膠紙盆的設計者,他率先運用于LS3/4與LS5/5上面,七0年代早期他取得多元脂化合物的專利,并将這項專利賣給CBS,後來出現CBS向所有使用多元脂材料制造單體的廠商索賠趣事。

離開BBC後,W.HARWOOD又發現一家法國公司所生産的TPX材料,這是比重最輕的熱感塑膠,他将其用在HL COMPACT、HL-5等喇叭上面而得到第一流的聲音。ALAN SHOW接手後一直想擺脫過去陰影,推出取代LS3/5A的HL-P3ES,以及頗受歡迎的HL COMPACT 7,現在也加入LS5/12A的制造陣容。

曾經是HARWOOD同事的CUGHES SPENDOR,約略在同時期成立了SPENDOR公司。早期SPENDOR仍以生産BBC規格的喇叭為主著名的SP-1曾獲得許多人青睐。但SPENDOR去世後,他的兒子DEREK HUGHES不善經營,把公司賣給了SOUNDTRACK集團,DEREK專心負責設計,G-1000就是出自他的手中。SPENDOR的産品并不多,目前仍活躍的監聽喇叭除了LS5/12A以外,還有一款SA350,這原是為德國廣播公司設計的主動式喇叭,看起來很像SPENDOR G-450。

DYNAUDIOACOUSTICS與DYNAUDIO

DYNAUDIO ACOUSTICS它的母公司就是丹麥最著名的單體制造商DYNAUDIO。DYNAUDIO從1989年推出旗艦CONSEQUENCE以後,确立了它們在喇叭成品制造方面的聲譽,第二年英國著名監聽喇叭設計者ANDY MUNRO與DYNAUDIO合作,成立DYNAUDIO ACOUSTICS公司,專門生産供錄音室用的喇叭,總公司位于倫敦,兩家公司關系密切,卻獨立作業。

DYNAUDIO ACOUSTICS喇叭當然會采用DYNAUDIO的單體,而且還是最頂級的,包括DYNAUDIO著名的饅頭型中音在内,最大的M3就用了兩顆中音與兩顆低音。由于這些單體不易推動,結構與ATC又近似,所以兩者競争非常激烈。奇特的是DYNAUDIO ACOUSTICS與DYNAUDIO使用同樣單體,聲音卻有顯着不同,前者比較率直有勁,後者卻纖細透明而輕盈。

DYNAUDIO的喇叭分成CONFIDENCE、CONTOUR、AUDIENCE幾個主要的系列,此外還有FACETTE、CRAF FT、MICRON等獨立型号的喇叭,BBC規格的LS 5/12A也是交由DYNAUDIO生産。無論哪種型号,DYNAUDIO 喇叭給人的印象就是常常吃不飽,擴大機的電流像是被擠幹了,因此也不容易發出好聲音。

DYNAUDIO曾推出售價驚人的前後級擴大機,設計與驅動力堪稱是無敵的,但用了這麼好的擴大機難道隻推CONSEQUENCE這樣的喇叭?太可惜了,所以DYNAUDIO正預備推出一對超級旗艦EVIDENCE,原廠稱為「FORMULA ONE」(一級方程式),身高兩米,一邊共享了八支單體,音箱與分音器極盡奢華之能事。

在中國大陸,目前在監聽音箱方面做出努力地是,在國内外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惠威音箱,在09年其推出一款普通民用型的監聽音箱H4,引起廣泛争議。畢竟一款價位在2000元左右的箱子,如何稱之為監聽音箱确實存在不少争議。不過,真是因為這樣的性價比,也是的惠威的H4适應了普遍的初級監聽音箱消費者的需要,這是惠威H4出現的初衷。

2010年年初,惠威又推出專業級别的X4,這次的比H4有更大進步。一款渾身沒有絲毫直線條的音箱,充滿了幻化的曲線。将更多弧形腔設計應用于箱體的最大優勢圓形箱體是最符合電聲學的,在這樣的箱體内沒有任何兩個面是相對水平的,反相聲波在圓形箱體内能迅速開始不規則反射,如此便可以最大程度杜絕箱内駐波對音質的影響。至此,在世界監聽音箱曆史上,便有了來自中國的聲音。

所以,對整個世界監聽音箱的曆史,應該自國外到中國境内都需要涵蓋,這樣才會完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