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

滁州學院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滁州學院是安徽省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滁州學院前身是創辦于1950年的滁州師範學校;1977年設立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為滁州師範專科學校;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升格并定名為滁州學院。
    中文名:滁州學院 外文名:Chuzhou University 簡稱:CHZU 主管部門:安徽省 本科專業:62個 院訓:修德、求是、博學、笃行 院歌:《滁州學院校歌》 院校代碼:10377 主要獎項:2012年2月,獲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标兵單位、2011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單位、2015年2月,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2010年,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2014年,獲全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知名校友:舒楠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會峰西路1号(會峰校區)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琅琊校區) 學校類型:綜合 黨委書記:陳潤 現任校長:鄭朝貴 主要院系:文學院 類别:公立大學 屬性:安徽省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2014年入選)

曆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0年的滁州師範學校(滁縣師範學校)。n1950年4月,皖北行署決定籌辦“皖北滁州師範學校”。9月,新創辦的滁州師範學校開始招生,首次招生計劃100人。開辦中師班、初師班,不少學生在讀期間兩次參加各類招工考試、參軍入伍,到1953年首屆學生畢業時,剩下56人。n1951年暑期,學校遷至定遠爐橋辦學,開設了師資輪訓班,招收了一個初師班、兩個中師班。n1952年初,學校回遷到滁縣園藝場處(今滁州學院北校區)辦學;皖北區滁縣師範學校更名為安徽省滁縣師範學校。n“文革”期間,1966年到1969年三年停止招生。從1970年秋始,恢複招生,連續招收兩屆一年制師範類速成班學生。1973年開始恢複考試入學,學制兩年。

1977年月11月11日,滁縣師範學校經安徽省革命委會批準成立“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依托滁州師範學校設立的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1977年開始招生,首次招收中文、數學兩個本科專業學生204人,這批學生于1978年春入學。n1978年,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更名為安徽師範大學(滁州分校)。n1981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安徽師範大學(滁州分校)、滁縣師範學校合并組建滁州師範專科學校。n2001年3月9日,滁州市政府召開滁州師專擴建工作協調會,5月30日,初步決定征用正大飼料廠北側土地建設新校區。4月4日,安徽省教育廳下發關于滁州師專新校區規劃的批複,原則上同意校園設計規劃,要求加快新校區建設,确保實現2005年新校區在校規模達到6000人的發展目标。6月12日,校黨委研究決定成立滁州師專南校區建設指揮部。

2002年8月27日,南校區首期工程竣工啟用,2540名學生正式入住。南校區與教學大樓遙相對應的實驗樓、圖書館、風雨操場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n2004年5月,學校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升格為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滁州學院。滁州學院首批6個本科專業,當年首次招收500名本科生。n2005年,滁州學院新增6個本科專業,其中,部分專業首次面向新疆、江蘇等省區招生,這是滁州學院建校以來首次面向全國招生。n2014年,入選“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n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院

專業

文學與傳媒學院

漢語言文學(師範類)、漢語言文學(非師範)、新聞學(網絡新聞傳播方向)、語文教育(專科)

經濟與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财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審計學、物流工程

數學與金融學院

金融工程、經濟統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

教育科學學院

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專科)、初等教育(專科)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軟件工程、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外國語學院

英語、英語(師範)、商務英語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車輛工程

音樂學院

音樂學

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美術與設計學院

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含中韓合作辦學2+2國際班)、環境設計、廣告學、産品設計、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地理信息與旅遊學院

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地理科學、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制藥工程、應用化工技術(專科)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科學、園林

截至2018年2月,學校設有17個二級學院,62個本科專業。n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建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依托“安徽省熱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設立“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n

師資力量

團隊名稱

團隊負責人

立項年度

應用數學教學團隊

許志才

2008年

地理信息系統教學團隊

鄭平建

2010年

化學工程與工藝教學團隊

薛連海

2010年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汪才明

2011年

金融工程教學團隊

翟明清

2013年

大學數學本科教學團隊

李慶宏

2014年

教師教育教學團隊

宋德如

2014年

食品加工與品質控制教學團隊

蔡華珍

2015年

化工原理教學團隊

鄭建東

2015年

截至2019年5月,現有教職工117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9人、副高級職稱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讀98人)、碩士737人。n師資隊伍建設得到新提升。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推進“博士化”工程,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有效支撐學科建設。實施“雙百”“雙證”“青藍”計劃,提升教師“雙能”素質。引進國家級人才10餘人。獲批省高校領軍人才團隊、省委組織部省人才辦Ⅱ、Ⅲ類引才平台各1個。認定“雙能型”教師402人。1名教授作為全國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應邀出席全國兩院院士大會。1名教授入選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養人選。1名教授入選我省第五批“特支計劃”。學校高質量完成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金寨縣農村宅基地調查和利用技術服務項目”,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顯。n

教學建設

數據截至2019年5月,學科專業建設取得新成效。圍繞地方支柱産業和戰略新興産業,通過新建、調整和改造,優化專業布局,培植應用型專業生長點,打造學科專業特色。學科專業轉型被教育部評估中心推介為轉型發展典型案例。“單一師專升本院校應用型學科專業調整建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地理信息科學、物聯網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3個應用型專業獲批安徽省一流(品牌)專業。擁有省級産業創新團隊1個、滁州市“221”産業創新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8個,獲批設立院士工作站2個。地理學獲批安徽省“雙一流”建設國内一流學科(B類)。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1名教師入選“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n

教學交流n

截至2016年3月,學校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聯系,互派教師做訪問學者。與美國布裡奇波特大學開展了“4+1”碩士培養,與美國科羅拉多理工大學開展了教師培訓項目。與馬來西亞城市理工大學舉辦了“6+7課程”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項目,與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舉辦了交換生項目,與韓國韓瑞大學、韓國湖南大學聯合舉辦了“3+2”、“4+2”以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2”、公費交換生等校際合作項目,互派留學生

學校榮譽n

2010年,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n2011年6月,獲2010年度“全國高校節能管理先進院校”。n2011年11月,被評為第九屆“安徽省文明單位”。n2011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單位。n2011年12月,獲全國高校後勤十年社會化改革先進院校。n2011至2014年度,連續四年獲得省教育廳節能工作考核“優秀”等次。n2012年2月,獲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标兵單位。n2014年,獲全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n2014年,入選安徽省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n2015年2月,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建有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校級研究機構8個;建有安徽省大學生思想動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n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87項,廳(市)級科研項目572項;與企事業單位簽訂産學研合作項目31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65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檢索304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74部。n“植物蛋白擠壓組織化技術研究與推廣”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動物線粒體基因組及相關類群的系統進化研究”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WDX60特大比表面積吸附樹脂研發”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鑒定及相關生物學研究”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n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n截至2016年3月,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114萬冊,電子圖書92萬冊。截至2013年6月30日,學校圖書館擁有電子圖書72.79萬冊,中外文報刊1980種,收藏有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清華同方《中國優秀碩博全文數據庫》、萬方《中國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數據庫》、《讀秀學術搜索》、萬方《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數據庫》、《中國法規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銀符考試模拟題庫》、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的電子圖書以及自建的特色數據庫《吳敬梓研究專題數據庫》等20餘個數據庫。n

學術期刊n學報封面《滁州學院學報》為綜合性雙月刊,逢雙月月末出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向中國國内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1982年創刊,是“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n《滁州學院學報》每年1、3、4、6期刊登社會科學研究類學術論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學研究類學術論文;開設“江淮分水嶺研究”“皖東文化研究”和“皖東發展研究”三個特色欄目。n2009年學報被安徽省教育廳和新聞出版局聯合評為優秀學報;2010年榮獲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優秀期刊稱号。n

文化傳統

校徽校名

校名校徽“滁州學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書法字體。郭沫若曾于1964年為滁州學院前身“滁縣師範學校”題寫過校名,“滁”“學”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選自郭沫若的其他書法手迹。n滁州學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縮寫)和“1950”為基本元素。n篆字“滁”為核心,呈現了滁州學院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标。旗幟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學院團結進取、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載了滁州學院人知難而進、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獎杯的形制,抒發了滁州學院人崇高的集體榮譽感和不斷創新的卓越情懷。結構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學院科技與人文并舉的時代風範。n

校名“滁州學院”采用郭沫若的字體,突顯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1950”字樣标志了滁州學院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奮鬥曆程。中英文有機融合的方式,體現了滁州學院國際化辦學的豪邁姿态。n校徽呈現開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學院人海納百川的胸懷。漢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繪了滁州學院依山傍水的美麗校園,闡述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n

校訓

修德、求是、博學、笃行n“修德”,即做人之本,應努力提高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言行習慣。n“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規律。n“博學”,即廣泛地學習各類知識。n“笃行”,即強調重視實踐,實現知行統一。

學校領導

曆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時間

校長

楊漢章

兼,1950-1951年在任

沈長纓

1951-1953年在任

辛艱

1953-1956年在任

馬孝伯

1956-1957年在任

耿基

1957-1968年在任

熊盛發

革委會主任,1968-1969年在任

張鳴洲

1969-1977年在任

張有理

1977-1979

職務

姓名

時間

教學點領導小組組長

孫秀山

兼,1978年在任

黨委第一書記

馬愛民

兼,1979-1980年在任

黨委書記

趙璧如

1978-1979年在任

馬孝伯

1979-1980年在任

職務

姓名

時間

滁州學院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陳賢忠

兼,2004年6-12月在任

黨委書記

餘在歲

2005-2012年在任

慶承松

2012-2017在任

陳潤

2017年-至今在任

校長

邱克

2005-2010年在任

許志才

2010-至今在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陳潤

黨委副書記、校長

鄭朝貴

黨委副書記

張勇

黨委委員、副校長

鄭朝貴、吳開華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譚中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