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鎮

吳起鎮

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下轄鎮
吳起鎮,地處吳起縣中部,為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吳起鎮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大将吳起(約前400年)屯兵駐守而得名。1935年,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成為長征落腳點而名播中外。該鎮曆史悠久,勝利山因“割尾巴”戰役而聞名天下,新窯院設有毛主席紀念館,是革命老區,曆史重鎮。吳旗鎮全貌該鎮有吳起縣"白菜心"之稱,川地(含水地)面積大,具有發展農業生産的優越自然條件。[1]
    中文名:吳起鎮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鎮 所屬地區: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 地理位置: 面積:383.7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0911 郵政區碼:717600 氣候條件:内陸幹旱半幹旱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古城堡寨,毛澤東舊居 機場:延安二十裡鋪機場 火車站:延安站 車牌代碼:陝J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28783人 方言:陝北方言延安話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及曆史

吳起鎮地處吳起縣中部,為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東西寬25公裡,南北長30公裡,總面積383.7平方公裡。吳起鎮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大将吳起(約前400年)屯兵駐守而得名。1935年,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成為長征落腳點而名播中外。

行政規劃

吳起鎮轄18個行政村,105個村民小組,6個居委會,總人口28783人。境内山地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石料石油和機磚等自然資源。鎮内有大型市場4個,功能齊備;電力充足,郵政通信網絡健全;飲食、住宿等服務相互配套,是投資、旅遊、經商的理想之地。

該鎮有吳起縣“白菜心”之稱,川地(含水地)面積大,具有發展農業生産的優越自然條件。吳起鎮地處洛河兩岸,七條大川(甯賽川、二道川、亂石頭川、頭道川、三道川、楊青川、顆顆川)之口,最高山嶺海拔1663.5米,最低河谷地帶海拔1247米。地勢均向洛河傾斜,谷寬梁長。全鎮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川台、壩地為1.4萬畝(水澆地780畝),有效灌溉面積0.8萬畝,為全縣糧食、蔬菜生産的主要基地,農産品精深加工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曆史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靖邊縣首置吳起鎮。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毛澤東到達吳起鎮後,即于當天緻電彭德懷:“吳起鎮已是蘇區邊境,此地以東即有紅色政權,保安城聞有紅色部隊,但吳起鎮、金湯鎮之間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裝百餘守堡,拟派隊消滅之。”電報還要彭德懷于次日到吳起鎮商讨行動方針,第二、第三縱隊交葉劍英、鄧發指揮。

1935年10月20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聽取了陝北紅二十六軍騎兵團政委龔逢春等同志的彙報,了解到西北蘇區錯誤肅反的嚴重形勢,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吳旗鎮革命舊址包括毛澤東舊居、張聞天舊居等。舊居位于吳旗鎮硯窪山麓,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毛澤東舊居,5孔土窯洞列成一排。9孔接石口土窯洞和1排4孔石窯洞,共13孔。兩院之間,有石砌過洞相連。為紀念吳旗鎮“切尾巴”戰鬥的勝利,平台山改稱勝利山。山之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各1座。建國後,1966年和1985年人民政府對舊址進行大規模維修

沿革

古為邊陲要地,相傳戰國時期魏國大将吳起曾在此屯兵駐防,鎮名由此而來。元太祖(1206年)時,地方兵制設立百戶,吳旗至今仍有“田百戶”地名,百戶下設旗,改“起”為“旗”。1942年7月成立吳旗縣後,吳旗鎮便成了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1958年10月,吳旗鎮與樓房坪鄉三、五、七社合并為青春公社。1958年12月吳旗縣并入志丹縣後,改設吳旗鎮公社。1961年9月恢複吳旗縣後,改為城關公社,增設薛岔公社(由蔡砭公社分出)、新寨公社。1981年成立吳旗鎮後,城關公社遷居姚店台(1985年12月更名為洛源鄉)。1984年撤社改鄉。

特色産業

依托地理位置優勢,借蔬菜和造林種草,建設秀美山川發展優勢,圍繞植樹種草、舍飼養畜、發展産業、優化結構、促進增收、保持穩定,堅持建設三型農業為主的特色經濟不動搖的工作思路,四大基礎工程建設初具規模,即城郊型效益工程、林牧增收工程、科技增産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堅持多輪驅動、多軌運行的模式,采取村辦、戶辦、聯辦的方式,帶動鎮域經濟快速發展。

目前共種植冬暖式日光接溫塑料大棚菜151棚,小弓棚988棚,基本緩解了縣城冬菜外調的矛盾,成為全縣菜籃子基地,同時,還栽植優質葡萄、大桃、等,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該鎮釀造廠生産的荞麥香醋馳名全國,羊肉系列深加工産品已打開市場,深受用戶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