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

語句組織方式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1]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中文名:表現手法 别名:藝術手法 表達方式:記叙、描寫、抒情、議論等 結構技巧:過渡、呼應等

手法

襯托、象征、照應、 反襯、烘托、 渲染、虛寫、實寫、大手筆、 層遞、 深化主旨、升華主題、 虛實結合、點面結合、 主次、遠近、 高低、繪聲繪色、對比、聯想、想象、類比、修辭等

區分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編輯 播報

在現代文閱讀的題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從而導緻答題錯誤。特别是當題目問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時,經常是問此答彼,怎樣區别它們呢?

1、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采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叙(叙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2、表現手法,也叫寫作方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

包括:對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

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寫作方法。

3、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修辭手法有六七十種之多,常用的有十幾種。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複等。

總之,表達方式是就文章的寫作内容而言,寫作方法(表現手法)是就文學作品寫作的具體技法而言,而修辭手法是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因為角度不同,說法也就有一定差異,對此,應注意區分。

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襯托,卒章顯志,鋪陳,象征,想象,聯想,照應,寓情于景,反襯,烘托,托物起興,以樂襯哀,渲染,虛實結合,欲揚先抑,設置懸念,點面結合,開門見山,伏筆,照應開篇,點題,首尾呼應,諷刺,以聲(動)襯靜,對比等。

記叙文

記叙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叙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

議論文的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征等手法。

小說

小說體的表現技巧: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等。

古詩詞

古詩詞的表現技巧:賦比興、用典、襯托、對比、渲染、托物言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

詩歌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睢》《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曆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曆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複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比拟

比拟。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拟就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拟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别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裡蕩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暧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随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拟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拟人”。

借代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拟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将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鐘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隐隐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鐘/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仿佛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想象

無論是比拟還是借代,都有賴于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和聯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雙關

3、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雙關又分為兩種:

1、意義雙關【例】《紅樓夢》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諧音雙關 【例】“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