仞

古代的計量單位
仞,拼音:rèn ,基本釋義有三個,古代的計量單位,如山高萬仞,可以指測量深度,也古同“韌”,堅韌。◎ 古代計量單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深八尺謂之洫,深二仞謂之浍。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三國魏·王弼注:“牛之革堅仞不可變也。[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仞 拼音:rèn 繁體:仞 筆畫:5 部首:亻 釋義:仞 (形聲。從人,刃聲。本義: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漢制七尺) 同本義 仞,伸臂一尋八尺也。――《說文》 按,諸說不一 築宮仞有三尺。――《禮記·祭義》

釋義

基本字義

● 仞

rènㄖㄣˋ

◎ 古代計量單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山高萬~。

◎ 測量深度。

◎ 古同“韌”,堅韌。

詳細字義

rèn

<名>

(形聲。從人,刃聲。本義: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漢制七尺)

同本義 【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

仞,伸臂一尋八尺也。——《說文》

按,諸說不一

築宮仞有三尺。——《禮記·祭義》

深八尺謂之洫,深二仞謂之浍。——《考工記·匠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列子·湯問》

一片孤城萬仞山。——唐·王之渙《涼州詞》

夫子之牆數仞。——《論語·子張》

春秋時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東 【Ren village】

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左傳》

用同“刃”。鋒刃,借指刀劍之類的兵器 【same as“刃”】

仞,通作刃。——《正字通》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一一宋·陸遊《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rèn

<;動>

測量深度 【fathom】

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左傳》

“認”的古字。

承認 【admit】

公理者,猶雲衆所同仞之界域。——章炳麟《四惑論》

通“認”。辨認 【recognize】。如:仞識論(認識論

認為,當作 【regard as】

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敗。——《淮南子·人間》

惟通州五代所置,向無郡名,政和末,始賜名靜海,史家遂誤仞改州為郡矣。——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

通“忍” 【tolerate】

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墨子》

rèn

<;形>

通“韌”。柔軟而堅固 【pliable but strong】

鞏用黃牛之革。——《易·革》。三國魏·王弼注:“牛之革堅仞不可變也。”

通“牣”。滿,充滿 【full】

虛宮館而勿仞。——司馬相如《上林賦》

充仞其中者。——司馬相如《子虛賦》

又如:仞積(堆滿)

rèn

ㄖㄣˋ

古代計量單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山高萬~。

測量深度。

古同“韌”,堅韌。

鄭碼:NYS,U:4EDE,GBK:D8F0

筆畫數:5,部首:亻,筆順編号:32534

方言集彙

◎ 粵語:jan6

客家話:[梅州腔] niun5 [寶安腔] ngiun3 [客語拼音字彙] ngiun3

English

ancient unit of measure (8 feet); 'fathom'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亻刃 漢字部件分解:亻刃

筆順編号:32534

筆順讀寫:撇豎橫折撇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