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夏大米

甯夏大米

甯夏回族自治區特産
甯夏大米,甯夏回族自治區特産,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甯夏引黃灌區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稻區。甯夏平原灌區種稻始于6世紀後半葉,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甯夏平原沿河兩岸,地勢平坦,享黃河之利,旱澇無虞,是甯夏農業的精華之地。水稻一年一熟,多與旱作物輪種,實行稻旱三段輪作制或兩段輪作制,局部低窪鹽堿地實行連作種稻。甯夏稻區氣候幹燥,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蟲害輕,污染源少,生産的大米表面光滑,晶瑩剔透,細膩油亮,入口粘而不膩,滑潤爽口,口感極佳。 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甯夏大米”實施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保護。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1]
  • 中文名:甯夏大米
  • 外文名:
  • 别名:
  • 優點:産量豐盈、而且品質優良
  • 特點:粒圓、色潔、油潤、味香
  • 口味:粒粒晶瑩、黏而不膩、油潤香口

曆史

載:“甯夏左黃河,右賀蘭,山川形勝,魚鹽水利,在在有之……塞北一小江南也!”由上可見,甯夏栽植水稻的曆史已十分悠久。其起始的确切年代雖已無從查考,但《宋史》(卷四百六十八)中即有“其地饒五谷,尤宜稻麥。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歲無旱澇之虞”的記載,足見千年前甯夏地區的水稻種植業已相當發達。解放以後,特别是一九六零年建成了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攔河大壩,把黃河水位擡高二十米,結束了銀川平原二千多年來無壩引水的曆史,使古老的灌區煥發了青春。目前單是稻米,甯夏人均占有量近二百斤。這不僅使甯夏各族人民引以自豪,也為西北其他各省、區人民所羨慕不已。許多初訪甯夏的同志,若不是目睹甯夏人民以大米作為主食之一的情景,對此竟然難以置信。

特點

甯夏大米不僅産量豐盈,而且也以品優質佳而着稱。甯夏大米齊備了“粒圓、色潔、油潤、味香”四大優點,且蛋白質、脂肪含量尤高,極富營養價值。用其蒸制的米飯,潔白如脂,粒粒晶瑩,粘而不膩,油潤香口,與著名的天津“小站米”可媲美共榮。特别是青銅峽縣葉盛堡一帶的“葉盛白皮大稻”,加工後的精米,光映半透,粒腴豐盈,更是珍品。近年來,農業技工作者又鑒定出了一種新的“粳型雜交水稻”。經過試種,畝産最高的竟達一千六百斤,米質優良,為甯夏水稻生産開辟了更為光輝的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