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唐代詩人李商隐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隐創作的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隐衷的一首七絕。此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全詩言少意豐,隐而不露,含蓄委婉。全篇不着一個“柳”字,卻句句關柳,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歎之情。詩中經曆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歎身世的生動寫照。
  • 作品名稱:《柳》
  • 作者:李商隐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題材:詠物詩

作品原文

唐代:李商隐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創作背景

李商隐的《柳》大緻寫于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隐衷。詩中經曆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動寫照。

注釋譯文

譯文

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遊原中遊玩。怎麼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注釋

①斷腸天:令人銷魂的春天。

詞句注釋

⑴東風:指春風。唐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晖。”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樂遊:樂遊原的省稱,也叫樂遊苑,在唐代長安東南,今陝西西安市郊。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⑶肯到:會到。清秋:明淨爽朗的秋天。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⑷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唐趙嘏《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樹滿川。”

白話譯文

曾經随着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是樂遊苑讓人斷腸的春天。

為什麼在今天這蕭瑟的秋日,已經身披夕陽又要滿帶鳴蟬。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隐衷的一首七絕,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發情感。

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一、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意為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随風輕揚,最易使人聯想起舞女的飄然舞姿。這個“舞”字,形象地表現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時,又把柳枝與熱鬧的舞筵結合起來,更加襯托了柳枝的歡樂。“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場面,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兩者互襯,優美動人!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氣。對句又緊接舞筵,從時、地兩個方面加重描繪,說明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樂遊苑上的舞筵。“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春風蕩漾,百花争豔,長安樂遊苑上,士女如雲,舞筵上觥籌交錯,歌管叠奏,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華似錦的場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卻陡然一轉,描繪出楊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當斜陽,環境更加凄涼。臨近生命終結的秋蟬,鳴聲更加凄厲。本來是斜陽照着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之上哀鳴,詩中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着”它們,此與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樣,又使柳枝由被動變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歎,同時又是轉折。“肯”字或釋為“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詩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蕭條,那你(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言外之意是說不如不到秋天來,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處的轉折,用了“如何肯到”這樣頓挫有力的明轉,增強了對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詩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描繪,來表現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歎之情。兩句中,虛字運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連用,可反诘、感歎語氣更加強烈。結句“已帶”、“又帶”,更是層層推進。

這首詩中“柳”的形象被刻畫得生動飽滿、躍然紙上,産生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詩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手法。

一、詩人在刻畫“柳”這一形象時,多處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将拟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第三句一個“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寫。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将柳寫作人。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将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二、巧妙地運用對比,是此詩的另一特色。詩的前兩句着力刻畫春日之柳,寫春柳的萬條絲縧随風舞動,寫樂遊苑的繁花似錦,也寫到了春日樂遊苑舞筵的熱鬧盛大。似乎讓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飄飄。總之,呈現的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詩的後兩句則極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陽是斜陽,蟬是寒蟬。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後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給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沖擊。

三、虛詞的妙用。全詩二十八字,共有虛詞五個:曾、如何、肯、已、又。而這五個詞在詩中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沒有“曾”則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狀,那麼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層鋪墊,少了一層對比。沒有“如何”、“肯”,則柳的形象就不夠生動,反诘的語氣也不夠強烈。“已”和“又”本身構成并列關系,這裡,兩者連用,似又帶有遞進一層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寫得入木三分。五個虛詞的使用,不僅使表情達意愈加準确,更是讓人感到意味蘊藉,回味久遠。

四、象征的運用。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寫春日之柳,寫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謂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當初風華正茂、春風得意、胸懷天下的詩人的寫照,而秋日之柳則是長期沉淪下僚、生活維艱、飄淪憔悴的今日的詩人。詩人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這一形象來表達,含思宛轉,藏鋒不露。言近旨遠,言有窮而意無盡,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詩人在選材構思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選擇,對比、拟人手法的運用等無不匠心獨運,但是又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謂精雕細琢,渾然天成。

名家點評

《升庵詩話》:廬陵陳模《詩話》雲:前日春風舞筵,何其富盛;今日斜陽蟬聲,何其凄涼,不如望秋先零也!形容先榮後悴之意。

《李義山詩集箋注》:姚培謙曰:得意人到失意時,苦況如是。“肯到”二字妙,卻由不得你不肯也。

《玉溪生詩意》:玩“曾拂”、“肯到”、“既”、“又”等字,詩意甚明。晚節文疏,有托而言,非徒詠柳也。識者詳之。

《玉溪生詩集箋注》:田蘭芳曰:不堪積愁,又不堪追往,腸斷一物矣。馮浩曰:此種入神之作,既以事征,尤以情會,妙不可窮也。

《玉溪生詩說》:四句一氣,筆意靈活。隻用三四虛字轉折,冷呼熱喚,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語也。

《李義山詩辨正》:含思婉轉,筆力藏鋒不露……遲暮之傷,沉淪之痛,觸物皆悲,故措詞沉着如許,有神無迹,任人領味,真高唱也。

《玉溪生年譜會箋》:末句亦兼悼亡而言,凄婉人神。

《詩境淺說續編》:此詠柳兼賦興之體也……作者其以柳自喻,發悲秋之歎耶?抑謂柳之無情,雖芳時已過,而帶蟬日,猶逞餘姿,不知有江潭搖落之感耶?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寫其得意之狀,三四句則衰落之況也。宋人晏幾道有詠柳《浣溪紗》詞曰:“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用意正同,可以參看。

作者簡介

李商隐(812或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号玉溪生。懷州河内(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年)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争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緻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杜牧并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