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縣

吉隆縣

西藏自治區西
吉隆縣位于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市西南部,地理坐标東經84°35′至86°20′,北緯28°3′至29°3′之間。南面和西南面與尼泊爾王國相鄰,邊境線長162公裡,北面以雅魯藏布江為界與薩噶縣相鄰,東面與聶拉木縣搭界。縣政府駐宗嘎鎮。吉隆縣轄2鎮4鄉,總面積9300平方公裡。[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吉隆縣常住人口為17536人。[2]2019年,吉隆縣地區生産總值(GDP)完成92300萬元,同比增長15%。[3]
  • 中文名:吉隆縣
  • 外文名:JiLong Xian
  • 别名: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
  • 面積:9009平方千米
  • 人口:1753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 地理位置:位于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地區西南部。地理座标東經84°35′至86°20′,北緯28°3′至29
  • 地方特産:風砂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性土、石質土
  • 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
  • 電話區碼:0892
  • 郵編區碼:858700
  • 政府駐地:縣政府駐宗嘎鎮
  • 行政類别:縣
  • 車牌代碼:藏D
  • 氣候條件:溫暖的半幹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
  • 人口:12174人(2003)
  • 面積:9009平方千米
  • 郵編:858700
  • 電話區碼:0892
  • 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
  • 氣候類型:溫暖的半幹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
  • 地區生産總值:92300 萬元(2019年)

曆史沿革

名稱由來

吉隆,為藏語“舒适村”、“歡樂村”之意寓。吉隆之得名,傳說是公元8世紀後期,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時,大師一行途經吉隆溝(今吉隆鎮一帶),曾在此住了一宿。大師見此地山清水秀,風景明媚,不勝感概,又溪谷中的河水潔白如乳,溪底的卵石光潤如玉,更是贊歎不已。于是,在翌日臨行之前,,欣然命名此地為“吉隆”,以表達其無限贊譽之情,“吉隆”之稱謂遂流傳至今。在舊文中也寫作“濟嚨”、“濟隆”、“吉仲”等。

建制沿革

元朝時曾有官員到吉隆處理要事。1778年到1781年間,清朝中央政府曾派兵到吉隆抵禦廓爾喀入侵西藏。西藏和平解放前有宗嘎上宗、下宗、吉隆東宗、西宗共四個宗。1960年7月宗嘎上、下宗,吉隆東、西宗合并成立吉隆縣人民政府。屬日喀則地區。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吉隆縣屬于日喀則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1年底,建立了吉隆區、宗嘎區、南紮爾區、東岸區4個區公所,爾後陸續建立了18個鄉人民政府。

1963年南紮爾區改名為貢當區、東岸區改名為差那區。

1976年分置上邁馬公社和紮巴公社、卡幫公社;1978年建乃夏公社;1980年卡幫公社更名莎勒公社。

1987年吉隆區改吉隆鎮、宗嘎區改宗嘎鄉、貢當區改貢當鄉、差那區改差那鄉、莎勒公社改莎勒鄉、乃夏公社改紮鄉。

1988年上邁馬公社和紮巴公社社合并建折巴鄉。

1995年,吉隆縣轄1個鎮、6個鄉,2個社區、40個:吉隆鎮、宗嘎鄉、貢當鄉、差那鄉、折巴鄉、莎勒鄉、紮鄉。

1997年,吉隆縣轄1鎮6鄉,縣政府駐宗嘎鄉。距日喀則市490公裡。

1998年,吉隆縣轄2個鎮、3個鄉:宗嘎鎮、吉隆鎮;差那鄉、折巴鄉、貢當鄉。

區劃詳情

吉隆縣全縣轄2個鎮、4個鄉:宗嘎鎮、吉隆鎮、折巴鄉、貢當鄉、差那鄉、薩勒鄉。共有3個社區、40個村。縣人民政府駐宗嘎鎮。

地理交通

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以喜馬拉雅山主脈為分割線,分為南坡和北坡兩部分,地勢北高南低。北坡屬雅魯藏布江上遊河谷區,山峰較平緩,有開闊的草原,南坡屬于高山峽谷,山峰較陡峭,許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終年積雪。屬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氣溫偏低,夏季降水充足,幹濕季分明,日照時間長,年溫差大,無霜期短。自然災害主要有幹旱、風沙、蟲害、霜災、雹災、雪崩等。

吉隆縣居獨特的地理位置,擁有秀麗的風光和衆多的名勝古迹。主要寺廟和風景區有帕巴寺、查嘎寺、強真寺和吉隆江村自然保護區、吉隆三趾馬化石遺址等。

現全縣通車裡程達526公裡,其中縣道2條,共101公裡;專用公路2條,共287公裡;鄉道1條,71公裡。

名稱

轄區

位置

面積

人口

宗嘎鎮

轄1個社區、6個村:宗嘎;普拉村、加木村、貢普村、拉龍村、夏村、沃馬村

縣境中部

面積3029平方公裡

0.2萬

吉隆鎮

轄2個社區、18個村:吉隆、幫興;熱瑪村、紮村、吉普村、多甫村、衆堆村、達那村、朗久村、卡幫村、沖色村、乃夏村、莎勒村、崩巴村、郭巴村、占崗村、拉比村、瑪嘎村、色瓊村、卓村

縣境南部,與尼泊爾接壤,距縣政府70公裡

2740平方公裡

0.12萬

折巴鄉

轄6個村:達木村、沙德林村、麥瑪村、卡芒巴村、芒雜村、洛麥村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政府125公裡

1600平方公裡

0.15萬

貢當鄉

轄4個村:貢當村、汝村、樟村、康比村

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220公裡。與尼泊爾僅一山之隔

987平方公裡

0.08萬

差那鄉

轄6個村:差那村、乃龍村、幹布村、孔木村、唐果村、長丹村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政府100公裡

2606平方公裡

0.24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隆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西南部,地理坐标東經84°35′至86°20′,北緯28°3′至29°3′之間。南面和西南面與尼泊爾王國相鄰,邊境線長162公裡,北面以雅魯藏布江為界與薩噶縣相鄰,東面與聶拉木縣搭界。全境東西長約300多公裡,南北寬約200公裡左右,全縣面積9300平方公裡。縣城駐地距日喀則市490公裡。全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縣城海拔約為4200米。

地貌

吉隆縣地形地貌:北部為高原寬谷湖盆地,南部為深切級高山峽谷,大緻以喜馬拉雅山段至希夏幫馬山峰至脊線為界,其北翼表現為南高北低,南部位于喜馬拉雅中段。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形成極其豐富的水利資源網絡。吉隆縣土地大緻有肥力限制型3452.8畝,土層限制型2248.5畝,礫石限制型17145.5畝,還有風砂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性土、石質土等。

有約300平方公裡的吉隆盆地。

氣候

吉隆北部地區為藏南寒冷——溫暖的半幹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2℃,最暖月平均氣溫為10-1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年降水量為300-600毫米左右,屬于溫濕半幹旱的大陸性氣候區。而吉隆南部地區則為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可達10-13℃,最暖月氣溫為18℃以上,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左右,年無霜凍日數在200天以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吉隆縣全縣耕地面積16965畝,人均占有耕地1.85畝。其中南部林區面積占三分之一以上,這裡受亞熱帶氣候影響,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發展種植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草場資源

吉隆縣全縣天然草場幅員遼闊,共有草場130萬畝,可利用草場104萬畝,草質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較高,發展畜牧業生産有較大潛力。

森林資源

吉隆縣境内南部有大面積森林分布,面積大約42萬多畝,木材蓄積量305萬立方米左右;有各種樹木100多種,珍稀樹種有西藏長葉松、長葉雲杉、喜馬拉雅紅豆杉等;主要用材樹種有喬松、冷杉等;有中草藥200多種,其中胡黃蓮、貝母、蟲草、三七、天麻等被列為國家名貴藥材。有多種珍稀動物和珍禽,如長尾灰葉猴、恒河猴、金錢豹、獐子、麇鹿(四不象)、孔雀雉、雪雞等。北部高寒區還有成群的野驢,1994年,南部沖色以南的林區被自治區确定為珠峰自然保護區。

主要經濟林木有蘋果、、桃子,新引進的有水密桃、葡萄等。特色資源主要有蟲草、貝母、三七、天麻、雪蓮花、野生菌類、蕨菜

水利資源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東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貫穿全境,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水利資源網絡,河流湍急、落差較大、開發利用簡便易行,投資少,見效快,條件十分優越。差那鄉境内有60多平方公裡水面的佩枯錯。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全縣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可開發利用的在1.4億千瓦左右,全縣水利資源開發不到總量的十分之一,僅有水電站一座,總裝機容量為100千瓦,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174人,其中:宗嘎鎮3083人、吉隆鎮3913人、差那鄉 2343人、折巴鄉1956人、貢當鄉879人。

吉隆縣全縣總人口11797人;總戶數2053戶;城鎮人口599人;農業人口9244人;牧業人口1954人;人口密度平方公裡0.1人;人口出生率1.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内。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吉隆縣常住人口為17536人。

民族

藏族11707人,占人口總數的99.23%以上;漢族、回族等民族約占0.77%以上,還有少部分夏爾巴人、達曼人,分布在吉隆鎮、莎勒、紮、吉甫等地。達曼人現正申請加入中國國籍。

經濟

綜述

2002年,全縣國内生産總值完成6943萬元,比2001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5%以上。其中,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2920萬元,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1102萬元,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2921萬元。

2005年全縣國内生産總值實際完成10116萬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15.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9元,比上年增長10%。200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40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9元,比2004年增長10%。

2019年,吉隆縣地區生産總值(GDP)完成92300萬元,同比增長15%,固定資産投資完成26.34億元,同比增長5.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54.76萬元,同比增長17%;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531萬元,同比增長20.39%;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505元,同比增長15.3%。

第一産業

2002年,吉隆縣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基礎上,擴大了經濟作物和飼草種植面積,糧油總産達到1068.72萬斤,連續奪得第15個豐收年。畜牧業生産穩步發展,肉、奶、皮較2001年有較大增長,牲畜年末存欄14.5949萬頭(隻、匹)。扶貧開發進展順利,落實扶貧點建設45戶263人,牧民定居15戶75人。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415.59元,比2001年增長13.7%。

第二産業

2002年,吉隆縣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發展加快,鄉鎮企業産值完成155萬元,多種經營完成産值842.66萬元,分别比上年增長9.93%和19.3%。

特色民族手工藝,主要是編和木制品,主要産品有木碗、木杯、酥油桶、木勺、竹筐、竹箱。特色農牧業有宗嘎鎮甘藍型貢當黃油菜生産示範基地;折巴鄉白絨山羊、波爾山羊繁育養殖基地;及吉隆鎮反季節蔬菜、藥材花卉生産、畜牧業生産、防抗災飼草飼料等基地。

第三産業

2002年,吉隆縣全縣勞務輸出3555人次。地方财稅收入完成92萬元。非公有制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個體工商戶達到168家,注冊資金33萬元,從業人員261人。

2005年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248戶,從業人員達到353人。有外貿出口商品生産、旅遊服務業基地。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吉隆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6.9%,比上年提高10.9%,青壯年文盲率繼續下降。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吉隆縣教育被寺院貴族壟斷,教育将人民群衆置于門外。人民群衆倍受愚昧、落後、不識字的痛苦。西藏和平解放以後,吉隆縣教育得到空前發展。

1961年吉隆縣曆史上第一所公辦小學建立,當時隻有1名教師,在校生8名。1961-2000年底,縣小學入學率達到76&,共培養初中畢業生358名,考取内地西藏班109人。

2004年完成“普六”任務,2005年順利完成“掃盲”驗收,我縣“普九”順利通過自治區、地區驗收。到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5所,小學在校學生1967人,适齡兒童入學率98.05%,鞏固率100%,初中在校生757人,入學率90.71%。

醫療衛生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吉隆縣沒有專門的醫療衛生機構,和平解放以後成立了衛生管理機構管理執行有關衛生的事務。

70年代末80年代初醫療衛生工作主要以縣衛生院為中心,開展綜合性業務工作,随着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随之增多,業務範圍也逐步擴大。

防疫工作以預防為主,積極開展傳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實施各項衛生測定、衛生監督。

從80年代起,積極開展鄉村醫生的培訓培養工作,先後派出20餘人到區内各大醫院或到内地進行培訓深造。80年代末90年代初,醫學專業畢業生不斷分配到縣醫院,提高了技術質量和業務水平。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開,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建立正在進行。

截止到2014年,農牧民群衆參與率達87%。全縣有醫療機構6所,醫務人員33人,擁有床位30張。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以内。

通訊事業

截止到2014年,吉隆縣建成53座村級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站,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文化事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族群衆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治窮緻富,發展經濟,生活得到較大改善,生活質量有了提高。為了歌頌黨的富民政策,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群衆自編自導,産生了有一定藝術性、可觀賞性的文藝作品。電影“2131”工程紮實深入推進,全年為農牧民免費放映電影1200場次,其中故事片1095場次,科教片105場次,觀衆達14.4萬人次。

宗教事業

吉隆全縣有4座寺廟、4座拉康。即曲德寺、查嘎達索寺、頓珠林寺、帕巴寺、瑪尼拉康、加木拉康、強巴拉康、門康拉康。共有僧尼37人。曲德寺屬黃教;查嘎達索寺屬噶舉派;頓珠林寺屬甯瑪派;帕巴寺屬黃教,主供佛;4座拉康屬甯瑪派。

交通

吉隆縣緊鄰國道219線,連接着日喀則市,衆多的縣道、鄉道,交通便利。

吉隆縣南面和西南面同尼泊爾王國接壤,邊境線長162公裡,自古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通商的要道。1961年設立海關,作為開放口岸,1978年吉隆鎮被國務院确定為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

2019年11月26日,開通6條農村客運班線,分别為吉隆縣—吉隆鎮、吉隆縣—差那鄉、吉隆縣—折巴鄉、吉隆縣—貢當鄉、吉隆鎮—薩勒鄉、吉隆鎮—吉隆口岸,共配備11輛班車,覆蓋了6個鄉鎮。

風景名勝

吉隆縣具有衆多的人文景點和豐厚的曆史文化。全縣有“大唐天竺使出銘”、曲德寺、卓瑪拉康三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著名的與拉薩大昭寺建于同期的帕巴寺、強真寺等藏傳佛教寺廟;有三趾馬化石遺址;有米拉日巴修行洞;有異國建築風格的寺廟;有獨特的民間手镯舞藝術等。

吉隆縣是西藏同緯度地帶自然條件比較獨特的地區之一,自然生态環境結構複雜,北部為湖盆草原地帶,中部為湖盆河谷地帶,南部為高山峽谷地帶。境内有高達8012米的希夏邦瑪峰;有神奇的佩枯湖、白湖、黑湖、紅湖和冰湖;有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有水溫高達60-70度的溫泉10多個;有高達200米的瀑布。

強準祖布拉康

強準祖布拉康(以下簡稱強堆寺)位于吉隆鎮的邦興村,東距縣林管站200米。寺廟為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身方形,底層最大寬度為22米。塔之底層以片石壘砌牆體,外抹泥牆,第2、3、4層皆以小型炎磚砌築,各層檐面皆以原木斫成梁架椽枋,其上鋪蓋以石闆。

“文革”時期,寺廟毀棄。1986年經吉隆縣人民政府批準,予以重新恢複。

帕巴寺

帕巴寺位于被稱之為“聖城”的古代中尼、中印交通重鎮吉隆鎮的一座千年古寺,它位于現吉隆鎮政府所在地之東側約有30米,海拔2850米處。

帕巴寺的始建年代,據傳松贊幹布迎請尼泊爾赤尊公主,在邊鎮所建立的鎮邊寺廟之一。其建築風格主要依照了尼泊爾寺廟的格式。

卓瑪拉康

卓瑪拉康位于吉隆縣縣城城區南隅,曲德寺西南,原貢塘王城遺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

卓瑪拉康的始建年代,據文獻記載“該廟宇竣工于藏俗第5繞迥之庚午”,公元1274年,也就是卓瑪拉康的始建年代。

桑丹林寺

桑丹林寺北距吉隆鎮40公裡,位于海拔約4500米的丹林溝内。

寺内收藏有《丹珠爾》、《甘珠爾》經書一套以及《亞不賽》經書一套21部,《索郎吐布》經書一套18卷。

桑丹林寺為格魯派寺院,據實地調查,建寺至今已有480多年,寺廟人數最多時達到80人左右。

寺廟在1966年——1969年“文革”時期被毀,僅存建築遺址“阿瓦呷英摩岩題銘”(大唐天竺使出銘)

貢塘王城遺址

貢塘王城遺址大約建于公元11世紀前後,地處吉隆縣城東南。城址現存4段:即西南角樓、南恒西段、南恒東段、及角一樓、東恒、夯土城牆,卵石勒腳,四角築有角樓,城恒中段築有碉堡。另有内城恒,城内有古寺卓瑪拉康。遺址約分為5個建築時期,始建于第六代貢塘王拉覺德,終于第十七代貢塘王赤拉旺堅時期。

擦木卡戰場遺址

古戰場地處吉隆縣擦木卡溝内,形成于清代。古戰場由一系列完整的禦工事組成,包括有護恒、單兵掩體、隐蔽部等。系清代乾隆年間清軍反擊廓爾喀侵略者的遺址。

哈東淌舊石器遺址:哈東淌舊石器地點在宗嘎鎮哈東溝,形成于舊石器時代。

遺址位于吉隆藏布河東岸二級階地,标本采集範圍約2000平方米,采集舊石器标本砍砸器、砍斫器、刮削器等近百件。

卻得淌舊石器遺址

遺址在宗嘎鎮烈士墓地北側,形成于舊石器時代。

遺址位于吉隆藏布上遊二級階地,标本采集範圍約1000平方米。采集标本共11件,種類包括刮削器、切割器、砍器等。

佩枯錯

位于吉隆縣與聶拉木縣交界處,是珠峰保護區内最大的内陸湖泊,面積約300平方公裡,海拔4590米。

該湖三面環山,地形開闊,魚類資源豐富,該湖呈寶葫蘆形。

榮譽稱号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