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派

韓派

評劇流派
韓派是評劇大師韓少雲創立的評劇旦角藝術流派。韓少雲受到了評劇初創時期唱腔的剛勁酣暢和20世紀40年代(上演新移植劇目中的)新唱腔的柔媚灑脫的兩種特性的影響,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作曲家王其珩,劇作家曹克英、徐固若,導演李芳,經過多年的演出實踐,創新、改革,結合自身條件,溶化成為音域寬廣、剛柔兼濟、行腔适度和韻味醇厚的特點,創立了評劇韓派藝術。[1]
  • 中文名:韓派
  • 外文名:
  • 别名:
  • 劇 種:評劇
  • 創始人:韓少雲
  • 行 當:旦角
  • 特 點:和緩流暢、激越豪放

簡要介紹

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一生緻力于評劇藝術,融合了評劇初期剛勁酣暢和新唱腔的柔媚灑脫,唱腔優美、音域廣闊、剛柔并濟,獨具一格的創立了評劇的新派别——韓派,成為評劇藝術中全國公認、深受戲迷歡迎的流派之一。 

韓少雲以樸實、細膩、優美、大方的表演而著稱。她的“疙瘩腔”更是别具一格。 

藝術特色

  韓少雲的唱腔不同于評劇傳統的大口落子,而偏重于華麗細膩。更為難得的是她所演出的每一出戲裡,都有一套與人物性格相符的獨特唱腔。 韓少雲擅長閨門和花旦,她的表演典雅莊重,一派大家風範;她的演唱則具有和緩流暢和激越豪放的特點。

韓少雲一生緻力于評劇藝術,她融合了評劇初期剛勁酣暢和新唱腔的柔媚灑脫,獨具一格地創立了評劇的新派别———韓派,成為評劇藝術中全國公認、深受戲迷歡迎的流派之一。有學者認為:唱腔圓潤、長于抒情的韓派藝術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進入輝煌期,90年代則是創新發展階段,《小女婿》、《洪湖赤衛隊》、《秧歌情》、《家》等作品是“韓派”藝術不同階段的代表作。韓派藝術是縱向繼承、橫向借鑒的藝術,地方戲、民歌小調、昆曲等都成為了韓派創作的重要源泉,使評劇藝術在民族化、現代化的探索方面躍上新台階。  韓派藝術以深邃、細膩、優美、大方的表演風格而著稱,韓少雲一生在百餘出戲的上百個人物的塑造中,以情感人、聲情并茂,特别是在其代表作《小女婿》、《人面桃花》的表演中刻畫人物入木三分。韓派唱腔剛柔相濟、行腔委婉、韻味醇厚。唱腔有三絕:“字清、腔頓、闆正”,清晰的吐字和别具特色“嬌”嫩腭音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使表演和唱腔渾然一體,形成了總體的藝術風格。 

代表劇目

半個世紀的時間,韓少雲上演了近二百出戲。其中韓少雲扮演《小女婿》中的楊香草,榮獲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她扮演《杜鵑山》中的柯湘,獲沈陽市戲劇彙演優秀表演獎。

評劇《小姑賢》于1953年在“東影”拍成電影,它也是中國建國後的第一部戲曲片。《人面桃花》等若幹唱段還被選入《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韓少雲專輯。韓少雲的名字已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和其它典籍中。韓派代表劇目主要有:《小女婿》、《小二黑結婚》、《楊三姐告狀》、《洪湖赤衛隊》、《杜鵑山》、《江姐》、《家》、《貂蟬》、《桃花庵》、《鳳還巢》、《人面桃花》、《紅樓夢》、《西施》、《小姑賢》等。 

韓派傳人

侯麗華是韓少雲的開山弟子,但韓少雲收弟子很少舉辦拜師儀式。她強調不是哪個流派有好傳人就證明這個流派存在,沒有弟子就說這個流派消亡,她說隻要在舞台上不管哪派的演員隻要吸收了她的藝術特點、用了她的唱腔特色,就可以說此流派還有深遠的影響,說明此流派還被人們喜歡。雖然韓派傳人可憂,可是有許多其它派别的評劇演員走的是韓派路,例如二度梅的馮玉萍獲獎的《雪花飄飄》《風流寡婦》,宋麗獲文化獎的《秧歌情》,還有沈陽評劇院、錦州評劇團等在唐山評劇節獲獎的劇目,都是韓少雲的愛人王其珩老師做的曲,唱腔完全是韓派的特點。這些可說明韓派藝術的魅力猶存,感染力不減當年。

據韓少雲的弟子周丹說,韓少雲教徒也很前衛,不把每個學生固定在韓派上,而是幫助找适合這些學生們自己的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