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汉语汉字
不,汉语一级字   ,读作bù或者fǒu,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为名词,指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后引申为禁止、不要,还可表示不是、非等,以上读作bù;“不”借为“否”时,读fǒu。“不(bù)”在古代读入声。在普通话中,“不”在去声(四声)音节前读阳平(二声),其他声调音节前读去声。  [1]
  • 中文名:不
  • 拼音:bù
  • 部首:一
  • 仓颉:MF
  • 字级:一级字(0091)
  • 平水韵:入声六月(bù)、入声五物(bù)、下平十一尤(fū)、上声二十五有(fǒu)
  • 外文名:No
  • 英文:NO
  • 部外笔画:3
  • 总笔画数:4
  • 超强二笔:BKV
  • 一级简码:B
  • 五笔86:GII
  • 四角号码:10900
  • 五笔98:DHI
  • UniCode:CJK
  • 笔顺编号:1324年
  • 反义词:是
  • 笔顺读写:横撇竖点
  • 汉字首尾分解:一小
  • 词性:副词

字源演变

“不”是“帝”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为“不”,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省去隶书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甲骨文字典》:“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柎,花托花萼的底部)《诗·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郑玄笺:“承华(花)者曰‘鄂’,‘不’当作柎。柎,萼足也。古音‘不’‘柎’同。”《说文》解说不确,所训为假借义。“不”借用为否定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相反的意思。《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也可以表示禁止、不要。《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还可表示不是,非。《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通“丕(pī)”。大。清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叚借为丕。”《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显”“丕承”。《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也。”又通“鄙(bǐ)”。视为鄙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叚借为鄙。”《韵补·纸韵》:“不,陋也。”《荀子·赋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不”借为“否”时,读fǒu。《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义为鸟向上飞翔,亦音fǒu。《说文》:“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副词

表否定。

《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唐牛僧孺《玄怪录·裴谌》:“妓作之曲,赵皆不能逐。”

《红楼梦》第五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茅盾《子夜》一:“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

表禁止。勿,不要。

《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唐韩愈《和归二部送僧约》诗:“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清陈鳣《对策》卷二:“陆澄以为非郑所注,请不藏于秘省。”

不行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no

叶圣陶《城中·微波》:“‘这两年里头,你一向在上海吧。’‘不,前年夏天我到北京去了,是上礼拜才来上海的。’”

吃不了

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覆问句的作用相等。

whether

《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我且问你,褚一官在家也不?”

叶圣陶《未厌集·小妹妹》:“我也问你,你愿意不?”

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七回:“咱们吃不成,叫敌人也不要想好好吃。”

“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名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倒不在钱不钱的;你老瞧,那家伙真有三百斤开外,怕未必弄得行啊!”

跟“便”“就”搭用,表示选择。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独有最狠毒最狡猾最短见的,是那晚婆,大概不是一婚两婚人,便是那低门小户。捡剩货与那不学好为夫所弃的,这几项人,极是‘老鲗溜’。”

《红楼梦》第四七:“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

方言。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套语)。

不送、不谢

助词

无义。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

《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敦煌变文集·垆山远公话》:“你若在寺舍伽蓝,要念即不可,今况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蒋礼鸿通释:“‘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

无义。表示反问语气。

《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

形容词

通“丕”,大。

big

《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

《管子·心术》:“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

名词

花萼上的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fōu

名词

姓。

汉有不疑。见《后汉书·皇甫规传》。

fǒu

副词

〈古文〉同“否”。

唐·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注:“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

《韵会》《正韵》

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

又《广韵》《韵会》

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

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绛趺。唐诗:红萼靑趺皆因之。

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

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

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  

说文解字

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  

说文解字注

不,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凡云不然者。皆於此义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读如德韵之北。音转入尤、有韵读甫鸠、甫九切。与弗字音义皆殊。音之殊、则弗在十五部也。义之殊。则不轻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之类可见。公羊传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韵书谓不同弗。非是。又诗鄂不笺云。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声不柎同。

从一。一犹天也。

他处云一地也。此以在上。知为天。

象形。

谓?也。象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音见上。

凡不之属皆从不。方久切。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pɯʔ

pɯ'

广韵

甫鸠

平声

方久

上声

分勿

入声

中原音韵

鱼模合

鱼模

入声作上声

洪武正韵

芳无

五模

平声

房鸠

十九尤

平声

俯久

十九有

上声

俯救

十九宥

去声

敷勿

二质

入声

逋没

二质

入声

分韵撮要

?

第八宾禀嫔?

阴入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p

ǐwə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p

ǐuət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p

juət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p

iuət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p

juət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pf

ǐuət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