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頭話

围头话

中国香港新界粤系原住民的方言
围头话是中国香港新界粤系原住民的方言,属粤语莞宝片,与深圳平湖等地的围头话属同一种语言,较接近东莞话,与广州话勉强能够相通。围头人即“本地人”,是最早来到中国香港的“主人”之一;尽管围头人与客家等族群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抵港,但由于一些习俗的原因,中国香港原住民中往往以“本地人”来特指围头人。周润发曾于喜剧电影《我爱扭纹柴》内扮演一个围头人角色,电影内曾多次出现围头话对白。
  • 中文名:围头话
  • 外文名:
  • 别名:
  • 使用地区:深圳、中国香港
  • 目前状况:使用中

简介

围头话主要通行于现在深圳市西部宝安,地理分布在深圳西部宝安区,西乡、福永、沙井等几十个自然村落。福田,罗湖,龙岗平湖。围头话也是中国香港北新界地区原住民的方言之一,属粤语莞宝片,与深圳平湖等地的围头话属同一种语言,较接近东莞话。

广州话大概是在1860年后才流入中国香港,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严格来说,广州话不算是最符合本土定义的语言”。

“本土人”的根源要追溯至公元964年,即北宋时期,当时开始有人在中国香港定居,之后发展出“邓、文、廖、侯、彭”五大家族,聚居于新界一带,人们讲围头话、汀角话等“本土语言”。

到了清朝,发生“迁界事件”,规定沿海居民全部内撤50里,持续八年,五大家族只有不足四成人回港继承祖业。清政府眼见中国香港地广人稀,遂在广东省张贴皇榜,邀请省内人民到中国香港开垦。约1700年,中国香港开始有客家人落户,之后大批人移民到中国香港,令客家移民人数在18世纪后期大致与围头人人数相等,中国香港亦恢复繁荣。直至19世纪,英国人占据中国香港,并于1898年登记户籍,当时有祠堂者,就被视为“原居民”。

沿革

围头人即“本地人”,是最早来到中国香港的“主人”之一;人数占中国香港本地人口多数。因此,中国香港原居民中往往以“本地人”来特指围头人。周润发曾于喜剧电影《我爱扭纹柴》内扮演一个围头人角色,电影内曾多次出现围头话对白。

声母系统

语音特点

(1)【p】是双唇、不送气的清塞音;【t】是舌尖前、不送气的清塞音;【k】是舌根、不送气的清塞音,在平湖围头话中,发【k】音时略带一点鼻音。

(2)【p’】是双唇、送气的清塞音;【t’】是舌尖前、送气的清塞音;【k’】是舌根、送气的清塞音。

3)【m】是双唇鼻音;【n】是舌尖前的鼻音;【ŋ】是舌根鼻浊音。

(4)【f】齿唇清擦音;【l】是舌尖前的边音;【h】是喉擦音。

(5)【t∫】发音时舌头中部顶着上颚,齐齿不送气的清塞擦音,这里要与【ts】音区别开来,【ts】发音时是利用舌尖前的。【t∫’】是舌叶、送气的清塞擦音;【∫】是舌叶的清擦音。

(6)【ø】是零声母,但是在平湖围头话中,如果出现零声母时,虽说不发音,而只发韵母的原音,但是在发音时应该在喉部位稍微有点紧张,然后迸发出发音。

音韵特点

(1)古全浊塞音、塞擦音的送气规律:平声、上声(白读)都为送气,其他不送气。例如:婆【p’R21】/柴【t∫’ai21】/近【k’ɐn13】共【koŋ33】阵【t∫ɐn33】。

(2)古晓、匣母字的合口字并入了非组字中。例如:花【fa42】湖【fu21】害【fui33】辉【fɐi42】欢【fun42】。

(3)古溪母字在平湖围头话中一般都为【h】声母,另外一部分又变成【f】声母,例如:考【hɐu35】牵【hin42】康【hœŋ42】款【fun35】海【fui35】块【fai13】。

(4)古精、知、照庄、照章四组声母形成合流,都发舌面音【t∫】【t∫’】【∫】。例如:诗【∫42】支【t∫i42】;

(5)古微母字都归入明母字中,例如:武【mu13】微【mi21】文【mɐn21】。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