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

中广核

清洁能源企业
中广核: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是我国唯一以核电为主业、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清洁能源企业。1994年9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是由核心企业――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2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核电事业发展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央企业,由核心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3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1]
  • 公司名称:中广核
  • 外文名:
  • 所属行业:
  • 法定代表人:
  • 总部地点:
  • 经营范围:核电为主业
  • 公司类型:
  • 公司口号:
  • 年营业额:
  • 员工数:
  • 公司全称: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实质:清洁能源企业

简介

1、集团性质与规模

(1) 中广核集团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特大型清洁能源企业。1994年9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是由3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2)资产规模已跻身中央企业第一方阵。截至2012年4月底,集团总资产已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约2.8万人。(3)控股在运清洁能源规模近千万千瓦,在建核电规模全球第一。截至2012年4月底,控股在运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164万千瓦,其中核电装机容量611万千瓦,拥有我国容量最大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在运风电控股装机容量379万千瓦,位于全国第七;在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2万千瓦,位于全国前三名,拥有全球容量第二大的青海锡铁山光伏项目;在运水电控股装机容量154万千瓦。除在运机组外,目前中广核在建核电机组15台,容量共1760万千瓦,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企业。

2、战略定位、愿景与远景目标

(1)战略定位是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提供商与服务商。致力于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生产与供应,致力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利用,为社会提供规模化、高质效与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

(2)企业愿景是“成为公众信赖、更具责任,技术领先、更具实力,持续发展、更具价值的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3)公司的远景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400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折合标煤6000万吨。到2020年,装机规模达到900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达到4200亿千瓦时,折标煤1.3亿吨,约占国家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的3%,占非化石能源消费的20%。

业务定位

核电业务是集团的核心支柱业务,要保持和发挥集团已有优势,进一步做足、做深、做强;可再生能源业务是集团的新兴成长业务,要抓住新机遇,创造优势,做实、做好、做优;其他新能源、核技术应用、能源利用与能效服务等新业务是集团的战略性拓展业务,要开阔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做先、做新、做特。

管理团队

贺禹: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王允光: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郑东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技术路线

中广核集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从国外引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为基础、结合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形成了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目前CPR1000核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岭澳核电站二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阳江核电站等项目建设,是我国目前可以实现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在推进CPR1000核电技术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建设的同时,中广核集团在三代核电技术上按照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着力建设台山EPR核电站,积极参与AP1000技术的引、消、吸;坚持自主创新,对照国际最新安全标准,借鉴国际核电领域的最新经验反馈,在开发新机型ACPR1000-P、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ACPR1000 、参与国家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科技创新

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中广核集团与国内能源领域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专业化开放式的科研体系,积极申请和承担国家级研发机构和科研项目,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完善科研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铀资源保障

2006年以来,按照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走出去”战略,中广核集团积极开展海外和国内铀资源勘探开发及天然铀贸易工作。目前中广核集团海外铀资源开发业务取得重要突破,已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工业公司组建了谢米兹拜伊铀有限合伙企业,在澳大利亚成功收购了能源金属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中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中广核集团也初步建立了新疆、广东两大铀资源保障基地。

可再生能源开发

2005年以来,中广核集团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开发战略,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业务取得迅速发展。目前中广核集团清洁能源项目已遍及内蒙古、吉林、新疆、黑龙江、四川、宁夏、青海、西藏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新产业

2010年开始,中广核集团抓住全球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中国各地区乃至全世界推广节能减排和能源利用服务以满足政府、企业在新的环境要求下日趋殷切的节能需求,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中广核集团还于2011年进军核技术应用领域,致力于促进和推动我国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

国际化

近年来,中广核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资本运营平台,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目前,已与南非、白俄罗斯、泰国、越南、乌克兰等国签署相关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为泰国培养了多批核电中高级管理人员,与土耳其、英国、马来西亚、波兰、捷克、保加利亚等国建立了多方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在积极探索与国际主要核电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国际核电市场。

人才培养与储备

积极落实2005年1月7日温总理视察大亚湾核电基地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大亚湾核电基地人才培养摇篮作用,加快关键技术岗位人才培养和储备。截至2011年底,大亚湾核电基地已累计培养操纵员(RO)803人,高级操纵员(SRO)291人,除了满足目前集团核电规模化发展需要外,还为未来发展进行了必要的人才储备。

核电科普

核电与水电、火电共同构成世界电力的三大支柱。发展核电对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核电事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核电起步初期,部分公众因对核电缺乏了解,对建设核电站安全心存疑虑。为使社会公众认识核电、了解核电,消除对核电的恐惧,支持核电发展,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自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期开始,就把开展核电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社会使命,采取邀请周边地区学校的师生和干部群众参观核电站,举办核电科普讲座、组织观看核电科普宣传片、举行核电科普知识展览、开展大亚湾核电基地工业旅游等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开展核电科普宣传。

核燃料后处理

核燃料主要由可裂变材料和可转换材料组成。反应堆中“烧(即裂变)”的是可裂变材料。可裂变材料裂变过程中主要产生三个效应:(1)释放大量的热量,即核能。(2)产生裂片。裂片的累积,会阻碍可裂变材料的进一步裂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使裂变难以发生,即成为乏燃料,这就需要卸堆进行处理。(3)可转换材料转换为可裂变材料,这是核燃料增殖的基础。

后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回收辐照(乏)燃料中宝贵的可裂变材料(铀-235,铀-233和钚)和可转换材料,以便再制造成新的燃料元件。此外,核燃料在反应堆中辐照时所产生的超铀元素的提取,也有很大的科学和经济价值。

核燃料后处理发展了水法和干法两种技术途径,但迄今为止,工业化后处理厂采用的都是水法技术。水法后处理的主导工艺是purex流程,这一流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一直在朝着更安全、经济的目标发展。

中国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也在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早期,以原子能院为主要基地,在国内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大力协同下,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生产堆后处理技术的研发,为确立中国的核大国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九五”以来,核能需求的快速增长给中国后处理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后处理中试厂的建设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后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的总结。在中试厂的分离工艺技术发展中,中国后处理领域的科技人员,以原子能院为基地,突破了一系列后处理工艺技术,为中试厂的顺利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原子能院又循着国际发展趋势,在水法后处理的前沿技术上取得了若干突破,开发了多个性能良好的无盐试剂,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二循环流程工艺(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中国后处理工艺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先进二循环流程继承了中试厂的两循环工艺,并通过发展的两种重要的无盐试剂,使工艺过程大大简化,核素走向更加合理,废物产量大幅度降低。这一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流程通过多次的温实验验证,已经预示了其光明的应用前景。当然,这个流程也还有不少化学和工艺问题需要攻克,还需要通过在进一步的温实验和热实验的研究中逐步完善,以验证其工业化的可行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原子能院已组织了精干的攻关队伍,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为实现核能发展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洁净性目标,要求在后处理过程中不仅要回收可裂变材料以充分利用铀资源,提高核能经济性,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分离燃料辐照过程中产生的、长寿命的、含量少而毒性大的锕系核素(即次锕系核素)和长寿命裂片产物元素,以通过嬗变消除其毒性,维护环境安全,实现核能洁净化目标。这就是高放废液分离技术。

中国发展的高放废液分离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组分离试剂与工艺、高释热元素的分离材料与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设计的原理分离流程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原子能院综合国内外基础研究成果提出了酰胺荚醚分离流程。这个流程的特点是可以直接与主工艺流程(即Purex流程)对接,而无需对高放废液进行稀释,无需调整高放废液的酸度,克服了某些流程需要对高放废液进行高倍稀释从而增加废液体积的缺点。其对次锕系元素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9.9%以上,锕—镧组分离能力符合回收要求,具有了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原子能院还在多年开展主工艺流程和高放废液分离流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提出了将两段流程结合,合理分配各段核素回收指标的“一体化分离流程”概念。其指导思想是适当降低主工艺流程对铀钚的收率要求,为主工艺流程的进一步简化创造条件,并将废液分离流程中分离难度比较大的元素镎纳入主工艺流程进行回收。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两段流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两段流程完融合而成为一个整体的流程,即“一体化”流程。“一体化”流程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缩短主工艺流程,并将主工艺产生的高放废液进行全分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产量,实现高放废液中放化。这一设想如果实现,将具有良好的资源效益、安全效益、环境效益,也是国际上后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反应堆技术的进步,以及核能经济性与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和自动化远距离操作技术的发展,使核燃料的燃耗被加深,MOX元件得到应用。尤其是分离嬗变技术路线的提出,使分离深燃耗、短冷却期、高钚含量的乏燃料提到日程。这使得水法工艺难以适应,这就为干法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干法后处理技术,又称高温后处理技术。最初是由美国的ANL 和俄罗斯的 RIAR 、RICT发展起来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核能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韩国、印度等国家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干法后处理技术研究,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熔盐体系的干法后处理流程开发上。这些流程归结起来,主要有金属锂还原金属电解精制流程、电解氧化物沉积流程,以及与湿法相结合的混合流程三种。这些流程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等待克服。不少国家设立了干法后处理技术攻关研究的专门计划。

由于干法后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防扩散性能,因此其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对于水法来说要容易一些。如今,上述三个流程基本上都在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中国干法后处理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但后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停顿,现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已在原子能院这个中国唯一具备开展后处理温、热实验研究的基地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开展干法后处理研究的实验设施和基础条件,人才培养和基础技术研究也已逐步展开。

核废物与核污染

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气体排放前先经过衰变或用活性炭吸附,达到允许标准后才由高空烟囱排至大气。排出物中只有氪-85、氙-133和碘-131对公众有轻微影响。一般用相对危害指数来比较各种有害排出物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人们常常关注核电站的气体排出物,却容易忽视危害较大的煤电站气体排出物。一座100万千瓦的煤电站每年至少排出24000吨 CO2,360吨SO2,67吨NO2和3吨其他气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对电站附近的农作物生长有害,NO2和飞灰的危险也较大。核电站就没有这些问题。根据相对危害指数的分析计算,煤电站气体排放物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比核电站大1880倍,燃油电站气体排放物对健康的危害比核电站大830 倍。此外,科学家们担心地球上CO2的大量积累会对气候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正常的核电站的气体排出物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是最轻微的。

核电站是否会引起热污染?

核电站和其它电站一样,要排出余热。热力学定律说明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转换效率不可能是100%。不管是利用煤太阳能等都是如此。现代煤或油电站的效率可达 40%,而核电站的效率目前只有33%。煤电站有15%的余热从烟囱排出,45%余热从冷却水排出。但是核电站67%的余热得从冷却水排走,排至河水或海水中。水温升高对水生生物有很大影响。水温太高会导致鱼类死亡,加速水藻生长和造成水中缺氧。美国多数州规定电站的余热排放不应使河水温度升高2.℃。

从60年代后期起,公众普遍对热污染的问题引起重视。建造冷却塔、人造冷却湖冷却池可以避免对自然水体的热污染。

任何一种能量生产都会对自然环境的平衡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重要的是如何使这种影响缩小到最低程度。

核的后处理问题

如果将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的核电站运行一年所产生的75吨乏燃料不直接贮存而进行后处理,则其高放废物可以浓缩在约9立方米的玻璃体中。这也许能为我们正在讨论的小体积问题提供某些思路。如果将全世界自1987年以来产生的所有乏燃料全部经过后处理,则其玻璃固化的高放废物将只有1,000~1,500 立方米左右,比两个家庭住房的体积都小。

核电站的运行还将产生一些中低水平、短寿命的放射性废物,如过滤材料、沾污了的衣物、工具和废旧材料。这些废物需贮藏并隔离较长时间。300万千瓦轻水堆运行一年,一般约产生1,500立方米没有经过压缩和浓缩的这类废物,这个体积相当于一个边长为 12米的立方体,也相当于两个家庭住房的体积。一些最终处理这类废物的装置已投入运行,如瑞典。

在所有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都有旨在保护现代人和所有后代人的有关废物处置的严格法规。例如,如果不能以溶解了的物质通过地下水进入生物圈等最坏的情况为假定条件,并且表明后代的剂量负担很小并大大低于允许标准,那么在今天就不可能取得建造废物处置场址的许可证。有人常说,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享用核电站带来的好处,而把处置废物所需的大量费用留给后代。已有几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增加每度核电的价格,以留取部分资金用作今后管理和处理放射性废物以及核电站退役的费用。同许多人预料的相反,这些费用不是高得不可接受的。在瑞典,每度核电加价10%。这部分积累资金足以保证将来的需求。

对于核废物的一种担心是:我们对废物在如此长的时期内的物理特性还缺乏经验。然而,两项研究的结果却给了我们相关的和有趣的答案。

第一项研究表明,在许多铀矿床中,各种物质尽管和地下水直接接触,却仍在原地存在了几百万年。第二项研究同现在加篷境内的奥克劳铀矿床中几百万年前就已运行的天然核反应堆有关。在一个地表富铀矿床中,“自发”产生的链式反应持续了50万年,并产生了6吨裂变物和2吨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裂变产物和钚尽管直接和自然环境相接触,没有任何形式的封闭,却仅从生成它们的地方移动了几厘米。这两个例子决不是说可以对长寿命的核废物掉以轻心,但它们确实能说明我们对长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