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

滁州学院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中文名:滁州学院 外文名:Chuzhou University 简称:CHZU 主管部门:安徽省 本科专业:62个 院训:修德、求是、博学、笃行 院歌:《滁州学院校歌》 院校代码:10377 主要奖项: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知名校友:舒楠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会峰校区)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琅琊校区) 学校类型:综合 党委书记:陈润 现任校长:郑朝贵 主要院系:文学院 类别:公立大学 属性: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14年入选)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n1950年4月,皖北行署决定筹办“皖北滁州师范学校”。9月,新创办的滁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首次招生计划100人。开办中师班、初师班,不少学生在读期间两次参加各类招工考试、参军入伍,到1953年首届学生毕业时,剩下56人。n1951年暑期,学校迁至定远炉桥办学,开设了师资轮训班,招收了一个初师班、两个中师班。n1952年初,学校回迁到滁县园艺场处(今滁州学院北校区)办学;皖北区滁县师范学校更名为安徽省滁县师范学校。n“文革”期间,1966年到1969年三年停止招生。从1970年秋始,恢复招生,连续招收两届一年制师范类速成班学生。1973年开始恢复考试入学,学制两年。

1977年月11月11日,滁县师范学校经安徽省革命委会批准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依托滁州师范学校设立的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1977年开始招生,首次招收中文、数学两个本科专业学生204人,这批学生于1978年春入学。n1978年,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n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滁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n2001年3月9日,滁州市政府召开滁州师专扩建工作协调会,5月30日,初步决定征用正大饲料厂北侧土地建设新校区。4月4日,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滁州师专新校区规划的批复,原则上同意校园设计规划,要求加快新校区建设,确保实现2005年新校区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的发展目标。6月12日,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滁州师专南校区建设指挥部。

2002年8月27日,南校区首期工程竣工启用,2540名学生正式入住。南校区与教学大楼遥相对应的实验楼、图书馆、风雨操场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n2004年5月,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滁州学院。滁州学院首批6个本科专业,当年首次招收500名本科生。n2005年,滁州学院新增6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首次面向新疆、江苏等省区招生,这是滁州学院建校以来首次面向全国招生。n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n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

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方向)、语文教育(专科)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n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n

师资力量

团队名称

团队负责人

立项年度

应用数学教学团队

许志才

2008年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

郑平建

2010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

薛连海

2010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汪才明

2011年

金融工程教学团队

翟明清

2013年

大学数学本科教学团队

李庆宏

2014年

教师教育教学团队

宋德如

2014年

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教学团队

蔡华珍

2015年

化工原理教学团队

郑建东

2015年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n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n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n

教学交流n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n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n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n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n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n2011年12月,获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n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n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n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n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n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n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n“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n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n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n

学术期刊n学报封面《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n《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n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n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校名校徽“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n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n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n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n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n

校训

修德、求是、博学、笃行n“修德”,即做人之本,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n“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n“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n“笃行”,即强调重视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职务

姓名

时间

校长

杨汉章

兼,1950-1951年在任

沈长缨

1951-1953年在任

辛艰

1953-1956年在任

马孝伯

1956-1957年在任

耿基

1957-1968年在任

熊盛发

革委会主任,1968-1969年在任

张鸣洲

1969-1977年在任

张有理

1977-1979

职务

姓名

时间

教学点领导小组组长

孙秀山

兼,1978年在任

党委第一书记

马爱民

兼,1979-1980年在任

党委书记

赵璧如

1978-1979年在任

马孝伯

1979-1980年在任

职务

姓名

时间

滁州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陈贤忠

兼,2004年6-12月在任

党委书记

余在岁

2005-2012年在任

庆承松

2012-2017在任

陈润

2017年-至今在任

校长

邱克

2005-2010年在任

许志才

2010-至今在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陈润

党委副书记、校长

郑朝贵

党委副书记

张勇

党委委员、副校长

郑朝贵、吴开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谭中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