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

胆囊炎

胆囊炎性疾病
胆囊炎(cholecystitis)系感染、胆汁刺激、胰液向胆道反流,以及胆红蓑和类脂质代谢失调等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胆囊炎又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炎。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右上腹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角放射,胆囊区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发热,恶心呕吐,或有黄疸及血白细胞增高;而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反复发作且轻重不一的腹胀,右上腹及上腹不适或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背,伴嗳气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油腻食物症状加剧。是胆道系统感染性炎症的一种。
    中医病名:胆囊炎 外文名:cholecystitis 别名: 就诊科室:消化科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嵌顿胆囊管 常见症状:右上腹剧痛或绞痛 传染性:无 传播途径:

定义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病因

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是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肿瘤阻塞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

此外,增龄老化过程中,胆囊壁逐渐变得肥厚或萎缩,收缩功能减退,造成胆汁淤滞、浓缩并形成胆酸盐;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变得松弛,容易发生逆行性感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滞度增加可加重胆囊动脉缺血。胆囊管或胆囊颈梗阻后,胆囊内淤滞的胆汁浓缩形成胆酸盐,后者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胆囊炎(早期);与此同时胆汁潴留使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膨胀的胆囊首先影响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胆囊出现充血水肿,当胆囊内压>5.39kPa(55cmH2O)时,胆囊壁动脉血流阻断,胆囊发生缺血性损伤,缺血的胆囊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囊炎进程,最终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若胆囊管梗阻而没有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近年的研究表明,磷脂酶A可因胆汁淤滞或结石嵌顿从损伤的胆囊黏膜上皮释放,使胆汁中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后者进而使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引起急性胆囊炎。

症状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有些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战并不多见。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

当医生检查病人的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的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病人的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的颈部。根据以上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医生一般能及时作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中国也不少见。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患了慢性胆囊炎后,病人主要会有以下两组症状:

①、结石一时性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的发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可牵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处,可伴恶心和呕吐。

②、常有腹胀、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灼热、嗳气、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进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会使这些症状加剧。

结石性胆囊炎

因此,有的病人可以并无胆绞痛的发作,只是感到上腹不适、嗳气、吞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往往误认为自己是患了“胃病”。这些病人“症”虽在“胃”,但病“根”却在“胆”,虽长期按“胃病”进行“对症治疗”,但因未消除病“根”,故病情经久不愈。

胆囊造影和B型超声肝胆扫描是诊断慢性胆囊炎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胆囊造影可以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变形,以及浓缩和收缩不良等情况,有时胆囊不显影。

B超检查除了可探查出胆结石和胆囊外型改变以外,还能看到胆囊壁有变毛糙、增厚等征象。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及时就医,通过以上检查,一般可以明确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一般认为胆囊小结石易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而较大的结石常无明显的腹部绞痛,仅引起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胆囊内有结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病人在一次急性胆囊炎发作之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慢性胆囊炎。然而,实际上多数急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胆囊炎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以前从来没有得过急性胆囊炎的病史。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诊断可以确定。

分类

急性胆囊炎

可出现右上腹撑胀疼痛,体位改变和呼吸时疼痛加剧,右肩或后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热,寒颤,并可有恶心,呕吐。慢性胆囊炎,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疼,可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

小儿急性胆囊炎

结合症状、体征和病程发展迅速,伴有精神不好、谵妄、神志模糊或昏迷等症状,可以作出诊断。有腹腔渗液的,可做腹腔穿刺,如抽出绿色渗液则可确诊为胆汁性腹膜炎。

发病常较急骤,多于发病后天内就诊。以腹痛、高热塞战为主要症状,偶有黄疸。上腹疼呈持续或间断性钝痛、胀痛或剧烈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高热可引起惊厥,或精神不好、谵妄、昏迷等症状。黄疸较轻时间短暂。

体格检查呈急性病容,体温可持续在38.5℃以上,最高可达41℃,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及腹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个别严重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经治疗后始出现腹胀、全腹紧张及压痛等腹膜炎体征。

末梢血象白细胞数增高,并可有中性白细胞数增多,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慢性胆囊炎

①结石一时性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的发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可牵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处,可伴恶心和呕吐。

②常有腹胀、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灼热、嗳气、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进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会使这些症状加剧。

胆石症

表现很多与胆石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如果结石嵌入并阻塞胆囊管时,可引起胆绞痛,中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和高热。但也有症状不典型,不感疼痛的,称“无疼性胆石”。

胆囊炎并发胆石症

结石嵌顿时,可引起穿孔,导致腹膜炎,疼痛加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或衰竭。胆囊炎胆石症可加重或诱发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

检查诊断

急性胆囊炎

可通过肝胆闪烁扫描和超声波检查确诊。假阳性可发生于全胃肠道外营养(TPN),胰腺炎,危重病或禁食。虽然超声波是诊断胆囊炎较好的方法,但对急性胆囊炎诊断不够精确,证实超声波下的Murphy征,胆囊壁增厚以及胆囊周围积液对诊断有帮助。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与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消化性溃疡和胸膜炎等鉴别。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临床特点,而且肝胆扫描和超声波检查可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

胆囊炎的CT诊断特点:

①胆囊扩大;

②胆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强扫描时可见胆囊明显强化。

慢性胆囊炎

胆囊造影和B型超声肝胆扫描是诊断慢性胆囊炎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胆囊造影可以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变形,以及浓缩和收缩不良等情况,有时胆囊不显影。

B超检查除了可探查出胆结石和胆囊外型改变以外,还能看到胆囊壁有变毛糙、增厚等征象。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如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9/L,并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则可能是胆囊坏死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十二指肠引流

慢性胆囊炎时,如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或寄生虫检查阳性,对诊断帮助很大。

辅助检查

(1)急性胆囊炎

①超声检查

B超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常可及时做出诊断。

②放射线检查

腹平片具有诊断意义的阳性发现是:胆囊区结石;胆囊阴影扩大;胆囊壁钙化斑;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胆囊造影:口服法:胆囊一般不显影;静脉注射法,对急性胆囊炎则有诊断意义。

③放射性核素检查

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亦具有诊断价值。

(2)慢性胆囊炎

①超声波检查

如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有诊断意义。

②腹部X线平片

如系慢性胆囊炎,可发现胆结石、胀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斑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

③胆囊造影

可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等慢性胆囊炎影像。当胆囊不显影时,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损害或肝脏代谢功能失常所致,则可能是慢性胆囊炎。

④胆囊收缩素试验

如胆囊收缩幅度小于50%,并出现胆绞痛,为阳性反应,表示为慢性胆囊炎。

⑤纤维腹腔镜检查

直视下如发现肝脏和胀大的胆囊为绿色、绿褐色或绿黑色。则提示黄疸为肝外阻塞;如胆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蓝色的外观,变为灰白色,并有胆囊缩小和明显的粘连,以及胆囊变形等,则提示为慢性胆囊炎。

⑥小剖腹探查

小剖腹探查是近年来新提倡的一种诊断疑难肝胆疾病及黄疸的方法,它既能对慢性胆囊炎做出明确诊断,又能了解肝脏的表现情况。

鉴别诊断

1.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是右上腹痛,有时可以放射到右肩或背部,还常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导致全身寒战、高热以及肝功能异常。应与引起腹痛(特别是右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等。

2.慢性胆囊炎

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肠神经功能症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鉴别。慢性胆囊炎时,进食油腻食物后常有恶心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加剧,此种情况消化道疾病少见。另外,可借助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和尿液检查进行鉴别。

病理变化

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依炎症程度分为:

1.单纯性胆囊炎可见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胆囊与周围并无粘连,解剖关系清楚,易于手术操作。属炎症早期,可吸收痊愈。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胆囊各层,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粘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脓液,并可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此时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解剖关系不清,手术难度较大,出血亦多。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过分肿大,导致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或全层坏死,呈坏疽改变。

4.胆囊穿孔在(3)的基础上,胆囊底或颈部出现穿孔,常在发病后三天发生,其发生率约6~12%,穿孔后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内或外胆瘘、肝脓肿等,但多被大网膜及周围脏器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呈现局限性腹膜炎征象。此时手术甚为困难,不得不行胆囊造瘘术。

慢性胆囊炎

常由急性胆囊炎发展而来,或起病即是慢性过程。经多次发作、或长期慢性炎症,粘膜遭到破坏,呈息肉样改变,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胆囊功能丧失,严重者胆囊萎缩变小,胆囊腔缩小、或充满结石,形成所谓萎缩性胆囊炎。常与周围组织器官致密粘连,病程长者90%的病例含有结石。若胆囊颈(管)为结石或炎性粘连压迫引起梗阻,胆汁持久潴留,胆汁原有的胆色素被吸收,代之以胆囊所分泌的粘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白胆汁”,胆囊胀大称为胆囊积液。

易发人群

胆囊炎多发生于中年人,尤其是中年肥胖女性。胆囊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苦胆,形状像,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使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一开始还是无菌的,随着细菌乘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开始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

40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慢慢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发作了。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治疗

治疗原则

1、慢性胆囊炎:要依据起病的因素及合并症等因人而异,针对具体病情,采用适当灵活的治疗原则。

2、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症状显著者采用手术疗法,而对胆囊病变较轻的患者,手术后症状不能解除。

3、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可试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4、反复发作或伴有较大结石的胆囊炎:诊断一经确定就行胆囊切除术是一合理的根本治疗,如病人有心、肝、肺严重疾病或身体状况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内科治疗。

5、急性胆囊炎:一般经非手术治疗,症状多可缓解,以后再行择期手术。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禁食、输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及维生素,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腹痛时可给予解痉剂和镇痛剂,如阿托品、度冷丁等,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有下列情况时,应经短时的对症治疗准备后,施行紧急手术:

1、临床症状重,不易缓解,胆囊肿大,且张力较大有穿孔可能者。

2、腹部压痛明显,腹肌强直,腹膜刺激症状明显,或在观察治疗过程中,腹部体征加重者。

3、化脓性胆囊炎有寒战、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者。

4、一般急性胆囊炎在非手术治疗下症状未能缓解或病情恶化者。

5、老年病人,胆囊容易发生坏疽及穿孔,对症状较重者应及手术。

治疗方法

急、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疗效最好。

(一)药物疗法

a.卧床休息、禁食、腹胀者胃管减压;

b.使用苗岭胆炎方:苗岭胆炎方含有蜜香、茹草、一串钱、余蓉等苗岭天然野生药材,有理气止痛、疏肝利胆、温中止呕的功效,可标本兼治胆囊炎。

c.补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d.蒲草清胆方: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消痈散结,利胆消炎。

e.静脉联用有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等;对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f.解痉止痛。

(二)手术疗法

1.急性胆囊炎:一般主张经12~24小时积极的内科治疗,待症状缓解再择期手术。

2.慢性胆囊炎:无论有无结石,因胆囊已丧失功能,且为感染病灶,均应择期手术切除。

(三)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当以清利肝胆、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为治。

中医将胆囊炎辩证分为四种类型:

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肝胆湿热型: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热毒内蕴型:治则,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肝阴不足型:治则,养阴柔肝,酸甘利胆。

蒲草清胆方,依据“整体分析,辩证施治”原则,一方面清热解表、清利肝胆、和卫散邪、疏通腠理,另一方面疏肝胆之气、调气和血、调理气机,祛除风、湿、热邪,消除炎症,恢复胆囊的储存、运化功能。

(四)营养治疗

胆囊炎胆石症除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外,营养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在疼痛缓解和手术后健康恢复阶段更不容忽视营养治疗的要求及饮食治疗原则如下:

(1)营养治疗的总目的,是通过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预防结石的发生。急性发作期的重症患者应禁食,可静脉补给各种营养素;当能进食时,应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随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予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饭。每日应少食多餐,仍须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慢性胆囊炎应给予充足热量的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和适量限制脂肪的饮食,同时要有丰富的维生素。

(2)要有足够热能,方能保证患者的需要。如果患者体重过重,应给予低热能饮食,使患者体重减轻。低热能饮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适合对胆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一般每日供给热量7531.2~8368焦耳(1800~2000千卡)。

(3)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增进食欲、促进胆囊收缩利于胆囊排空,应尽可能提高饮食中蛋白质比例。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以每公斤体重l~1.2克为宜,但要避免随着蛋白质摄入过量的胆固醇。

(4)由于脂肪能促使病变的胆囊收缩而引起剧烈疼痛,故在发作期应对其严加限制。每日脂肪供给量应低于40克或禁食,病情好转后可适量进食。

(5)在食用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时,主要的营养物质是糖。可给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每日供给300~350克,特别是在发作期应予静脉补给。

(6)要供给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特别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K。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类。

一般措施:

(1)急性发作胆绞痛时应予禁食,可由静脉补充营养。

(2)慢性或急性发作缓解后,可食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低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应限制在45克以内,主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可补充适量植物油(具有利胆作用)。胆固醇应限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碳水化合物每日应保证300~30克。蛋白质应适量,过多可刺激胆汁分泌,过少不利于组织修复。

(3)提供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但脂溶性维生素A、E、K、类胡萝卜素如虾青素等需要胆汁分泌参与吸收,所以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量进补,以免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确实需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E、K、类胡萝卜素等则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适量补充。

(4)适量膳食纤维,可刺激肠蠕动,预防胆囊炎发作。

(5)大量进饮料有利胆汁稀释,每日可饮入1500~2000毫升。

(6)少量多餐,可反复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出,达到引流目的。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类。

(8)合理烹调,宜采用煮、软烧、卤、蒸、余、烩、炖、焖等烹调方法,忌用熘、炸、煎等。高温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产物,可刺激胆道,引起胆道痉挛急性发作。

(9)食物温度适当,过冷过热食物,都不利于胆汁排出。

食物选择:

(1)选择鱼、瘦肉、奶类、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且胆固醇含量相对不太高的食物,控制动物肝、肾、脑或鱼子等食品摄入。

(2)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绿叶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更应保证。酸奶、山楂、糙米等食物也对病人有利。

(3)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如肥肉及动物油脂,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摄入比例。

(4)忌食辣椒、咖喱、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咖啡、浓茶。

常备药物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常常发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时候,或内心苦闷,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饮或饱餐以后,常常会出现胸闷、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等胆囊炎发病的轻度症状,一时到医院求医又十分不方便怎么办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备一些常用药,一有症状,就可进行自服,缓解症状。

口服消炎药:

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红霉素:0.3g,一日4次,饭后服。

③氯霉素:0.5g,一日4次,饭后服。

④洁霉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灭滴灵(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饭后服,孕妇禁用。

⑥先锋Ⅳ胶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利胆药:有胆通、胆宁、胆益宁、胆乐、胆酸钠、利胆酸等,也须备用。

预防

(1)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

(2)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3)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

(4)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

(5)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

(6)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

(7)坚持锻炼身体。

(8)保持大便通畅。

(9)保持心情愉快。

(10)控制细菌感染。

疾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

术后第1天:肠蠕动恢复后,可饮水,饮水后无腹胀不适,可进流食。忌牛奶、豆浆。

术后第2天:进流食后如无不适,可进清淡半流食两天。

术后第4天:进清淡半流食后如无不适主诉,可进普食(但以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适量的优质蛋白,多吃利胆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忌辛辣食物(因可刺激胃肠道分泌胆囊收缩素,引起术后并发胆瘘)。忌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猪头肉、猪蹄、奶油蛋糕。忌油煎、油炸食物。如:炸油条、炸鸡蛋、炸鸡腿。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蛋黄、肥肉、动物的内脏、鱼子。

术后第8天食物中可逐渐增加脂肪、蛋白含量。

术后1个月饮食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流食米汤、粉、杏仁霜等。优质蛋白如牛奶、瘦肉、蛋青、大豆制品。利胆食物如菠菜、青笋、洋葱、番茄。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易消化、含胆固醇少的植物油如豆油、菜子油、花生油。

清淡半流食如米粥、菜粥、片汤、疙瘩汤等。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如鸡肉、带鱼、淡水鱼(鲫鱼、鲢鱼、草鱼、鲤鱼)、黄鱼、瘦猪肉、瘦羊肉、瘦牛肉、脱脂奶粉。

(二)护理常识

在饮食方面,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在消炎治疗的同时,还应采取禁食的措施。当症状缓解后应食豆浆、果子汁、素菜汤、浓米汤等高糖流质食物。慢性期胆囊炎可食瘦肉、鸡肉、鱼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胆固醇半流质食物。同时应多饮水,促进胆汁的排出。

在工作活动方面,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是必要的。慢性期根据病情的轻重适当参加一点体育活动或工作,但不可过量。因为大量活动造成的疲劳是临床上胆囊炎发作的常见诱因,且活动量大,消耗多,需补充高能的食物,这样会大大增加胆囊的负担。

对于恢复期病情较轻的胆囊炎患者来说,进行一些简单、轻松的工作或活动量小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做广播体操等是可以的,而且这样还可增强胆囊肌肉的收缩力,防止胆汁在胆囊内的淤积。

胆汁的排泄与食物的性质和进食量密切相关,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酸性食物最易刺激肠壁,释放缩胆促胰激素而引起胆囊的收缩排泄。如果长期只吃素菜就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减少,胆汁过分浓缩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破坏了胆汁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和加速胆石的形成,使胆囊炎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应避免进食油腻食品。而在病情稳定期间,可以少量多餐进食一些荤菜,不仅可以保证营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防止胆石的形成,保持病情的稳定。

(三)饮食

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常与进脂肪餐有关,但如胆囊炎患者长期只吃素菜,则易加速胆石症的形成。

因为,胆汁的排泄与食物的性质和进食量密切相关,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酸性食物最易刺激肠壁,释放缩胆促胰激素而引起胆囊的收缩排泄。如果长期只吃素菜就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减少,胆汁过分浓缩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破坏了胆汁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和加速胆石的形成,使胆囊炎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应避免进食油腻食品。而在病情稳定期间,可以少量多餐进食一些荤菜,不仅可以保证营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防止胆石的形成,保持病情的稳定。

疾控信息

妊娠期发病

妊娠期在孕激素作用下,胆囊及胆道平滑肌松弛致使胆囊排空缓慢及胆汁淤积;雌激素降低胆囊粘膜对钠的调节,使胆囊粘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而影响胆囊浓缩功能;加之胆汁中胆固醇成分增多,胆汁酸盐及磷脂分泌减少,有利于形成胆结石。妊娠是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重要诱因。临床上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并不多见,是因为极少发生感染的缘故。

胆囊炎和胆石病可发生在妊娠期任何阶段,以妊娠晚期更多见。妊娠期在孕激素作用下,胆囊及胆道平滑肌松弛致使胆囊排空缓慢及胆汁淤积;雌激素降低胆囊粘膜对钠的调节,使胆囊粘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而影响胆囊浓缩功能;加之胆汁中胆固醇成分增多,胆汁酸盐及磷脂分泌减少,有利于形成胆结石。

妊娠是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重要诱因。临床上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并不多见,是因为极少发生感染的缘故。胆囊炎和胆石病可发生在妊娠期任何阶段,以妊娠晚期更多见。

诊断检查

B型超声检查见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多数胆囊内有积液和胆石光团影。化验检查示自细胞计数升高伴核左移。

老年人防治

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能力低,因此在患胆囊炎时,症状并不典型。老年人患胆囊炎的临床最明显症状是疼痛,由于胆囊发炎充血刺激腹膜,引起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放射。呼吸和活动时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疼痛减轻后,肿块。

老年人胆囊炎的防治主要采取饮食,药物和手术三种方法。

1.一般没有症状的老年胆囊炎患者,平时要注意饮食,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不吃乳及乳制品。避免刺激胆囊收缩。

2.老年人胆囊炎发作时,除注意饮食外。还须进行药物治疗,可选择一些广谱抗生素。因老年人胆囊炎很容易发生胆囊穿孔。故应注意观察病情,有穿孔征兆时尽快手术。

3.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果可以耐受手术,可以在早期做胆囊切除术,术后施加强护理。

诱发因素

1、胰酶反流:

当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发生梗阻时,可导致胰酶反流,引起急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可以解释没有胆囊结石的急性胆囊炎。

2、胆囊出口梗阻:

急性胆囊炎患者96%有胆囊管结石梗阻。由于胆囊出口的阻塞,而使胆汁淤积和浓缩,浓缩的胆盐刺激囊壁的粘膜上皮,并引起化学性炎症。炎症刺激使胆囊粘膜水肿和粘液分泌增加,并因胆囊排出障碍而使胆囊膨胀,囊腔内压增高,囊壁的血管和淋巴管受压而致缺血和水肿加重;胆囊上皮细胞也因炎症损伤而释放出磷酯酶,使胆汁中的卵磷脂变成有毒性的溶血卵磷脂,反而又加重了粘膜上皮的损害,使粘膜屏障遭受破坏。此外还有少数患者也可由蛔虫、华支睾吸虫,梨形鞭毛虫胆囊扭曲,胆囊管狭窄或肿瘤等造成胆囊出口梗阻。

3、细菌感染: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早期常是非细菌感染性的。但由于胆囊的缺血、损伤、抵抗力降低,发病一周后,50%以上的病人可继发细菌感染,其病原大多为肠道寄生菌群,可产生胆囊积脓,坏疽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感染途径:

A、血源性:如伤寒、副伤寒及大肠杆菌等所致全身性细菌感染,病原菌可随血流入胆囊。

B、肠、肝源性:肠道细菌自门静脉回流至肝脏,如未能被单核一巨噬细胞消灭,肝内细菌可经淋巴管蔓延至胆囊,或随胆汁排出于胆囊,引起感染。肠道内细菌也可由蛔虫钻入胆道而带入,并引起胆道梗阻。

C、胆囊排空延缓:妇女在妊娠时,由于性激素的影响,胆囊排空延缓,胆囊扩张,胆汁淤积,常易发生急性胆囊炎。迷走神经阻断术后,疼痛、恐惧、焦虑等神经及精神因素的影响,也可使胆囊排空障碍,而导致胆汁淤积,囊壁受到化学性刺激引起胆囊炎。

D、其他:急性胆囊炎常发生于手术、创伤、严重灼伤之后,可能与出血、止痛、发热、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脱水,胆汁粘稠,使胆囊排空延缓有关。胆囊部位的创伤,如战伤、车祸等,细菌可从创伤处侵犯胆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