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女儿会

恩施女儿会

恩施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
恩施女儿会也叫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一般每年的农历7七月十二这一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起源于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 中文名:恩施女儿会
  • 外文名:
  • 地点:恩施市红十乡石灰窑大顶山一带
  • 意义:东方情人节
  • 性质:古代巴人原始婚俗
  • 特点:自发形成的

基本内容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简称恩施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1800米的高寒山区,两地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药王之乡,同时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女儿会的故乡。此俗一直承传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且全市多为土家族,故将人们习惯称呼的女儿会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

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

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起源

相传清雍正年间,石灰窑有一薛姓“乡士”,外出经商,于七月十一日返家祭祖(土家习俗“年小月半大”,每年七月十二是“月半节”,女人们都要回娘家“坐七月”,敬“亡人”)。薛乡士的妻女设宴为其接风洗尘。酒酣,薛对九个女儿说:“明日你姐妹可理头善妆、上街赶场、游玩一日、平时不可”。七月十二一早,姊妹九人梳理打扮一新,上街游玩,至使赶场者惊羡不已,争相传告。由于“十个棚”(石灰窑原名)的大户人家女儿都可以上街游玩,女人们纷纷效仿。于是每年七月十二这天女人们都来赶场(会),男人们因可在这一天和女人们见面接触,也趋之若鹜。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形成了女儿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