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海

茶海

工艺类家具
茶海,是利用树根,经过工艺加工,适应于烹茶、品茶的工艺类家具。确切说,茶海是一种适应茶的冲饮流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与茶海相比,薄、小者为茶盘。 因北方冬天有暖气且气候干燥,其他木种茶海易开裂,金丝楠木稳定性强,所以国木金丝楠茶海最优。
    中文名:茶海 外文名: 别名: 用途:烹茶,品茶的工艺家具

简介

“茶海”一词的叫法应源于长江一南地区,喝茶品茶古已有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生讲究品位,生活尽量精致,所以喝茶变为品茶,尤其在南方,待客常三五人坐在一起,茗茶、谈天,很是爽快。

既是品茶,就讲究茶道、茶艺之类,那么茶具也就要提高档次了。

为适应这种茶的冲饮流程,人们把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制作出一种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这就是“茶海”。但茶海有别于茶几或其他的代用品,有它的特性。即茶海的三性:实用性、工艺性、独特性。

首先,茶海是便于烹茶、品茶的家具,即它的实用性。品茶时讲究洗壶、洗杯、洗茶什么的,也就是说,第一次泡茶的水必须到掉,叫洗茶,用来洗壶和洗杯等。这些水就顺着排水系统流入盛水的容器里。所以,茶海必须具备有排水系统。有的茶托也有排水和盛多余的水的这一套系统,但茶托又不能叫茶海,茶托是单一的,所谓的“海”,是取其喻意,比喻很多同类事物连成一片,如人海、火海。那么,茶海就是几个茶托连成一起的又是一个整体的“茶托”。

其次,好的茶海一般是运用大型的树根制作而成,从属于根艺根雕类,即它的工艺性。人们运用大型的树根制作成茶海,有的就是取其几个平台,顺其自然,显露其原生态的古朴典雅之美,叫做素茶海;有的在茶海上雕些诸如弥逻佛、龙凤、或山水或动物,都是些吉祥的东西,显示它的工艺性,在雕琢手法上又有抽象美和具象美之分,都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再次,好的茶海没有两个是相同的,既它的独特性。由于茶海是大型的树根,经过艺人的加工而成,首先能长成一样的树根是非常少有的,即使长成的树根很相似,再经过不同的艺人的加工,能达成两个相似的茶海,那也是非常不易的事,还有树的质地的区别、大小的区别、加工上色的区别,林林种种,可以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茶海。大茶海是人多时候用的,下层盛水的容器下方还有一个流水的孔,可以接上管子直接把水排出去。

现在茶海不仅有根艺的,也有陶制的、瓷制的、玻璃制的、制的、木制的,现在还有塑料的、电木的等等。茶海,是利用树根,经过工艺加工,适应于烹茶、品茶的工艺类家具。确切说,茶海是一种适应茶的冲饮流程,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

大型茶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大型茶叶种植基地,青山隐隐,碧水遥遥奔去;河水清澈,晶亮莹润剔透。秀山丽水,物华天宝竟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辈出。山川形胜,天地日月所钟。得天独厚,孕育湄江佳茗。天地雨露,滋润湄潭翠芽。日月精华,养育茶海,人文荟萃,天时地利人和。千亩茶海,千里绿波浩瀚。万亩茶海,万里碧浪深深。远看遥望,波波茶海连天。纵眺横视,坝坝茶海接地

一种茶具

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茶具中公道杯的称呼,不过是错误的。公道杯是一种虹吸法则制作的酒杯,酒杯中间树立一个龙头,酒水必须八分满多一分水则全部漏掉,又名公道杯。属于一种古代智慧体现的工艺品。

现代公道杯统称为一种茶具,类似一个没盖子的茶壶用于过滤茶叶和分茶水只用。

公道杯

杯中央立一老头或龙头,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龙口位置。上口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这种漏水杯民间称“公道杯”,系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制成。

据说古时人们曾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斟酒如超过高度,则会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发展和演变

茶具,古代又称茶器,同其他饮、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证实,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

中国的文明始于商代,那时的茶具——缶,它是一种陶制的小口大肚的容器。

自汗开始,经六朝,至隋唐,是专用茶具的形成期。

唐代茶神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28种茶具的名称。分别是:风炉、灰承、筥、炭挝、火荚、鍑(又称釜)、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熟盂、鹾簋、揭、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当然不是每个普通百姓都能享用,只是“城邑之中,王公之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论述相映生辉,使我们对大唐的茶具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

元代是北方蒙古人统治,其茶具是过渡期。

大明茶具,基本上完成了现代茶具的定型化。

自大清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椰子、贝壳等茶具开始出现,自成一格,多姿多彩。

陶冶情操

千百年以来茶就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客人进门,不请吃饭是可以的,但不用茶敬客,就有失礼仪。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郑板桥的《竹枝词》里,用茶传情,以茶联姻。“吃茶”代表情谊,直到现代。

用茶祀天祭祖,由来已久,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

清茶品饮,香真味实;借茶喻世,追求哲理;陶冶情操,品茶养心;茶药相同,强身健体。

明代的冯可宾在《茶录·宜茶》中,提出饮茶的七个不宜,其中很重要的是“恶具”,即茶具选配不当、质次、玷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