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会学中基本概念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1]。
  • 中文名:社区管理
  • 外文名:Community Management;  Community;
  • 简称:
  • 主管单位:
  • 登记单位:
  • 属性:
  • 社团地址:
  • 主要成就:
  • 俗称: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
  • 目的:维护社区正常秩序

产生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即由经济增长转向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的形成;由国家工业化转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确立。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重铸新型社区结构,加强社区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

(三)是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赋予了社区管理以充分的条件。

图书

人大社2012年新版图书

信息

图书全名:社区管理(第三版)

作者姓名:汪大海、魏娜、郇建立

ISBN:978-7-300-16060-3

图书定价:39.80

出版时间:2012-07-2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所属系列: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分绪论、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的内容、社区管理的实施与发展、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发展趋势等五篇系统论述了社区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本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陈旧、重复的资料,加入了部分新的内容,以反映社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深刻把握社区管理趋势,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2)本土化。突出中国社区管理的本土化特色,切实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进行本土化思考,以对中国社区管理实践有所启迪;

(3)全面性。既涵盖社区管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又介绍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内容系统、全面、前沿;

(4)互动性。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与读者的互动性,在每一章中增加了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5)可读性。全书力求文笔生动,表达活泼,内容简洁,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汪大海,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MPA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创新与公共管理改革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经济改革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项等。出版《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现代公共政策学》、《社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西方公共管理名着导读》、《核心竞争力》、《挑战失业的中国》等教材、专着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精品片段

本书内容涵盖了社区管理的定义、分类及国内外的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经验,既是了解我国当代社区状况的一本好书,也是开拓管理视野的良好工具。

为满足时代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需要,写作组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修订,试图从不同的、更新的角度回答社区管理由谁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等问题,形成了本书第三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理论部分力求阐释得准确、清楚、简练、实用,并将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理论吸收进来,让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基础。

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我们仍然致力于两大目标的实现:第一个目标是实现更全面合理的体系,包括概念、体制环境、主体、内容等方面,使读者通过学习本书,能对社区管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这分别体现于第1篇“绪论”、第2篇“社区管理的主体”、第3篇“社区管理的内容”之中。第二个目标是在第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外”和“内”两个层面进行扩展。从“外”的层面,力求把握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发展趋势;从“内”的层面,力求抓住国内社区管理的实践动态与新进展,力图为中国当代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实现教材知识的“与时俱进”,并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改革思路。这主要体现于第4篇“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发展趋势”与第5篇“当代中国社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之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