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少林寺

泉州南少林寺

泉州清源山的寺庙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1]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在东岳山脚的村庄内,原江夏侯周德兴“剪刀剪芙蓉”穴的坟墓稍东,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一地名叫“山门”,位于天坛东侧约一里是少林寺的山门。过山门有一条山沟,流水潺潺,名叫“洗脚坑”,传说进少林寺须先在此洗脚,以示清净与虔诚。今地名仍存,山形依旧。沿山门而上,可见一片开阔地,是少林寺庞大建筑群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辟为“打靶场”。当年辟建靶场时,曾发现古井和古建筑群体墙基遗址。
  • 中文名:泉州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
  • 外文名:South Shaolin Temple
  • 别名:
  • 城市:泉州
  • 始建:唐代·龙朔
  • 复建:1992年
  • 方丈:释常定
  • 武功:水上漂、铁头功、一指禅、排打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少林路东岳山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全年 9:00-17:00 [3]
  • 门票价格:免费
  • 占地面积:不详
  • 著名景点:山门
  • 适宜游玩季节:3月-11月游玩最佳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福建省泉州市
  • 景点类型:宗教场所
  • 建议游玩时长:2小时

南少林武术

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

三兴三废

唐始建于龙朔,一废于天祐

最早出现泉州少林寺记载的文献,是唐·许稷《闽中记》,其云:“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元春之月,闽州之东有异物如大蟒,双角八脚而巨鳞闪光,盘栖清源少林寺之西岭峰顶。”可见在龙朔元年(661年)以前,泉州少林寺就已存在。(转引自清·蔡永蒹《西山杂志》,参见《泉州人名录·许稷、蔡永蒹》、《泉南着述·西山杂志》)

文献也有关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23—756年)泉州少林寺的记述。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南宋·泉州知州事程卓主修的嘉定《清源志》(《清源前志》)载:“开元、天宝,东石许十一簿公(许稷之叔)、郑子和、林光美泛舟游于洛阳江焉,遂登东岳山,眺望天空,洛阳江水溶洋,水天一色,乃宿于少林寺僧舍。”(参见《泉南着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

一般认为,泉州少林寺是曾救援唐王李世民的智空所建。智空,字道广,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其入闽,为闽武僧之始,传十二门徒,有力能擒虎、善挟千斤之鼎者,有能执千斤之弩、能舞百节链锤、飞行迅速者……

泉州少林寺第一次被毁,是在唐·天祐四年(907年)。《西山杂志·少林寺》云:“南唐·天祐四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参见《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西山杂志》还引《鲁东诗集》、《紫云诗集》与《青阳诗社诗》之记述作证明。《紫云诗集》系宋·绍定壬辰(1232年)进士晋江人黄有孚所撰,“青阳诗社”系北宋·太平兴国癸末(983年)进土南安人刘昌言及其弟刘昌龄所组织,《鲁东诗集》系南宋·开禧乙丑(1205年)进士晋江人施梦说所撰。(参见《泉州人名录·刘昌言》)

如施梦说《鲁东诗集》有诗曰:

“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

百亩田圆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王藩”即指闽王王审知。

宋二兴于太平兴国

清·嘉庆·蔡永蒹《西山杂志·少林寺》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也。”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兴起。

北宋·南安人刘昌言(参见《泉州人名录·刘昌言》)诗:

“智空技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

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兴国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公元976—983年。

刘昌言《桑莲诗集》中又有句:“伏虎降龙出佛关,少林武艺射妖幡。”

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保存的张氏族谱复印件载:“仕志,字法义,以石雕名世,工巧绝伦,如泉州少林寺门前之石狮子……”张仕志是宋代人、张仕逊的胞弟,说明他参与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的雕刻。根据族谱上关于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雕刻者的记载,可见当时少林寺在泉州已相当兴盛。(参见《泉州人名录· 张仕志》)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刻本《武荣傅氏宗谱》引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积溪尉杨拯文所撰《泉州护安功德院(即今东禅少林寺)记》,记载北宋初重修的泉州少林寺,规模宏大,占地约400亩。除了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其他廊庑厨库房舍之外,有五个堂,其名称“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法”即法堂;“祖师”即祖师堂,供奉少林初祖达摩祖师;“十三”即十三堂,供奉嵩山十三武僧;“罗汉”即罗汉堂,供奉罗汉;“玄女”即玄女堂,供奉九天玄女娘娘。

2002年复建天王殿时,从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庙构件40多件,其中塔座1个、塔盖1个、与承天寺应庚塔相似的塔刹7个、石帽4个、柱础4块、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径达1米的榫石就有20块,体现出当时寺庙建筑的宏大规模。还从现场发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盖。专家推测,这些构件极有可能是唐宋时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筑构件。

唐、宋鼎盛时期,寺内曾住有武僧数千人。

泉州东岳庙(东岳行宫,参见《泉州寺庙·东岳宫》),“在府治仁风门外凤山之阳(南麓)”(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建”(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天坛即在其前。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东岳庙建于南宋,可能东岳庙之地即为“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后的隙地。

元二废于至元

清·嘉庆间蔡永蒹《西山杂志·统志》记载一条有关泉州少林寺千僧抗元、少林寺第二次被毁的重要资料:

“晋邑(晋江县)三十六都临海铺十九乡之一有统志(统志村)者,一心也,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也。

少林寺长老元妙之泉开元寺,闻密谋之谣,访于欧阳子真居士也,为进士赵孟模之姑子者,悉蒲寿庚密谋唆都焉。唆都屠兴化(莆田),亲率虏骑三万,下洛阳矣。

元妙俗为赵孟良也,回之少林寺,谈之知客法空、武农法本、武樵法华、募化法正(知客、武农、武樵、募化均是泉州少林寺僧的寺内职务),请说劝蒲氏来客,元真率僧百人之万安铺(今惠安县洛阳镇),闻元兵沿途焚劫,将至桥南(今洛江区桥南)矣。元真为荷负米盐菜,急趋之避。虏至,追至少林焉。

长老恭迓以谒之,谈理请退师,不听,山门一闭,钟鸣于东,鼓柝于西,千僧具至,各备僧杖,俨如伍之待敌也。

唆都未至,先行奇握温思儿凶残成性,挥令冲少林,激起千僧之愤也。刀光剑影,一以当十,元兵尸横清源城东,枕骸遍野也。

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也。法本、法华有腾空穿薝之奥,率奔临海(今后诸一带)也,期会王师(宋朝军队)之来。与欧阳子真会师城小东门之郊,众立矢志要除蒲寿庚也。欧阳劝之免祸于赵氏南宗百家,僧许之,去焉,亡入德化(戴云寺,《泉州寺庙·戴云寺》)。”

《西山杂志·少林寺》还载:“宋末,少林寺反蒲寿庚,千僧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遣胡骑冲少林寺,寺僧被屠大半,而元兵三万死余数千矣。少林寺僧曰法本、法华,技武超群,剑光如飞,杀出生门,逃之德化戴云山焉,建玄妙观。”

文中提及的赵孟模,是宋太祖派下子孙,属南外宗。《宋史·卷215·宗室表》载:“燕王派,孟模。”清·乾隆《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载:“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赵孟模。”《南外赵氏宗谱》并记孟模官至司户参军。

文中述及的“蒲寿庚降元”,是泉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清·乾隆《晋江县志·卷15》载:“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即位于福州,寻入海,航于泉州港,命蒲寿庚将海舟以从。寿庚遂以蜡丸裹表,由水门潜出,与田真子(当时泉州的行政长官)叛降元。”(详见《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但少林寺被毁后,可能还有部分残屋,故明·抄本《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元·元统(1333—1335年)中……城中士有伊楚玉者,甫弱冠,读书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参见《泉南着述·丽史》)

明三兴于洪武

清·嘉庆·蔡永蒹《西山杂志》:“泉州少林寺,明·洪武十年(1377年),(德化)玄妙观法本(宋末千僧抗元后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龄百三十有五矣,劝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泉州)少林寺。僧人传技击于泉南。嘉靖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武。万历时东石武举人蔡秉元是其例也。”

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兴起。

“镇国东禅寺在仁风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

《明史·卷91》载:“泉州、永春尚技击。”

明末·黄景昉《温陵旧事》载:“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

明代历史上还发生过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回传少林剑技到嵩山少林寺的事。(参见《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俞大猷嵩山少林寺《新建十方禅院碑》(收录于俞大猷《正气堂集》)说: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酉岁(1561年),自北云中(山西)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

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次传而讹,真诀皆失矣。’……

小山而慨然曰:‘建院之责,愚僧任之,即平治其基经始也。剑诀失传,示以真诀,是有望于名公。’

予谓:‘是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

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虽未造于得手应心之神,其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亦庶几矣,乃辞归。

越十有四五载,令万历丁丑岁(1577年)四月间,予适在京师神机营提调车兵,报有一僧求见,与之进,乃宗擎也。谓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归,以真诀广传寺僧,得其法亦多也。因欲戒坛听戒,飞锡至此。

予喜,复授以《剑经》,勉以益求其精之意云。”

俞大猷《正气堂集》还有一篇《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除重说一遍上述之事外,说“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师《少林武僧志》(北京体院出版社,1988年)称:“《少林寺内传》载,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的嘉奖。当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师曾受命带领30多个打出山门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并在那里建立一座南少林寺,做了该寺的方丈。”可知北少林寺的《少林寺内传》明确记载明代泉州有个南少林寺,至于说是新建,则为误传。时至今日,闽南仍流传着北少林武僧平倭的故事。

清三废于乾隆

清·乾隆间,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焚毁,起因是“胡惠干事件”。民间从清·光绪年间广东人所撰的小说《万年青》并始,一直到民国期间甚至近来的香港武侠小说,也莫不对“胡惠干事件”绘色绘声,大肆喧染,把它视为南少林寺被毁之因。

关于“胡惠干事件”,清·嘉庆间蔡永蒹《西山杂志》有详细记述:

“晋邑(晋江县)人胡甫之粤,被羊城(广州)纶房工员殴葬。其子胡坤,字惠干,亡入闽,就少林寺学武,悬木于空、四面击、金钟罩、铁布衫之法也。

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僧分十级也:禅房、方丈、长老、住持、当家、香火、缘斋、武练、武农、武樵。千僧之中皆能武,三武有◇技也。寺造柴罗汉、活机纽,僧人均无法逃遁,世称十八柴人。

胡惠干学末满期,报父仇心切,半夜逃,打格柴人至十七门,倒从窦扒走也。师兄有佛情,乃释之舍去焉。

胡竟专打丝纶房,殴伤命者多。粤人之不甘心,委白进士结连官府,大兴擂台,故有方世玉之打擂也。

五梅尼姑初亦袒护方世玉,后受清官之敕而踏死方世玉焉。

至善与白眉亦属一派,白眉受清之赂,而夹伤其百斤之头,死于非命。

满人假仁假义,戕害方、胡两家,专庇恶绅,此其乾隆所称仁君之无道也。”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和泉州少林寺的渊源关系,《西山杂志》也有详细记述:“武庠生蔡延赓,少时从少林寺僧志明,学得十八般兵器法,技击高超。南邑(南安县)人冯安,从蔡延赓学也。冯安门人有黄眉、白眉、冯道德,而五梅、苗显、至善、了凡、了因则其徒侄也。”

此时乾隆帝下江南。《清史稿·高宗本纪11》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正月丙申,以奉皇太后南巡浙江……三月甲午朔,上奉皇太后临幸杭州。”

“胡惠干事件”波及广东、福建两省,而泉州又是“以金厦两岛抗天下全师”的郑成功的故乡,反清复明意识颇具群众基础。乾隆帝觉察到其严重性,认为泉州少林寺的存在对清朝统治不利,担心南少林武僧与郑成功的余党相勾结,终于作出毁寺的铁腕决定。(参见《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西山杂志》载:“少林寺至善禅师一死,尚不能保少林梵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此即乾隆之比王仁则(唐初王世充之将,被嵩山少林寺僧受李世民之命所擒获)更残忍,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

蔡永蒹说这些话时在嘉庆年间,离乾隆廿八年不过五、六十年,故老尚存,应不敢乱说。

火烧少林寺之后,部分寺僧避于南安一片寺(参见《泉州寺庙·一片寺》),也有的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洪熙官及其弟子传至广东,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美国等。

现代重建

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附东禅少林寺

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位于泉州泉州东门仁风街东禅村凤山,是南少林庞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镇国东禅寺》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镇国东禅寺》载:

“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

唐·干符(874—879年)中,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者居之。

广明元年(880年)赐今名(镇国东禅寺)。

(南)宋·德祐(1275—1276年)、元·至正(1341—1368年)(县志作至元)两遭火,寻复建。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废。

僧人修其旧址十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

齐固说

唐·干符间(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所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为泉州少林寺之一,又称东禅少林寺。据史载,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后,泉郡董事会于咸丰年间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寺,它只是历史上三兴三废的南少林寺之一的小部分遗存,与古少林寺的规模不可比拟。

现“东禅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门按照旧址遗留下来的唐代构件,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寺的周围,还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刣狗池等,现已被建为东湖新村了。

已故的泉州文史界专家陈泗东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见陈泗东《泉州少林史迹考》)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妙应说

始建时原称“护安功德院”。

据《武荣傅氏宗谱》收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十二月积溪尉杨拯文撰的《扑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载:

唐·僖宗朝,傅实官拜威武军节度招讨使,甚得唐僖宗器重,命他入闽辅助赵国公镇八闽。傅实临行前,僖宗亲将一幅唐太宗的御像赐给傅实,以示恩宠。傅实到泉州后,整饬吏治,鼓励耕织,安置游民,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泉人称善。皇帝晋封傅实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敕赐银青绥,后来傅氏自称“银青传芳”,即肇源于此。(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实》)

傅实受封后,择凤山南麓兴建府第。文载,该地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

五年后,妙逢禅师在泉州一带弘法,有意筹建护安功德院,看中傅实的尚书第。他对傅实说,宅第所处之地,虽风景优美,但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争之地。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之苦。请以社稷及百姓安宁为重,易地另建贵第。傅实慨然应允。

后傅实在武荣州(即今丰州)莲花峰下,另建尚书第。傅实的子孙便定居于此,蕃衍生息,蔚成大族,即今日丰州桃源傅姓。以后并兴建祠堂,奉傅实为开基始祖。

当傅实建好新府第后,妙应禅师就将傅实尚书第改建为护安功德院。护安功德院有五堂一殿。文载:“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武僧堂、罗汉堂、玄女堂);一殿即大雄宝殿。此外还有庑廊、厨库等附属建筑,俨然一大丛林。此后改称东禅寺,即东禅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罗汉拳、玄女拳诸名目,则护安功德院应为少林寺之一部分,当属事实。

诗词题咏

南宋·干道四年(1168年)知泉州的王十朋(参见《泉州人名录·王十朋》),有《送谮老赴东禅》诗二首(《王十朋全集·卷47》):

其一

“驻锡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静忽飘然。

禅心莫为东禅起,南北东西总是禅。”

【注】月明台静:隐“月台寺”,即承天寺(参见《泉州寺庙·承天寺》);谮老驻锡承天寺十五年,今转东禅寺为住持。

其二

“难兄难弟汉二龚,袈裟缝掖各清风。

渊明已遂归田愿,莲社行将访远公。”

【注】渊明:晋·陶渊明。莲社:东晋·僧慧远结莲社。

明·陈琛(参见《泉州人名录·陈琛》)《陈紫峰先生文集·卷5》有《己丑(嘉靖八年,1529年)夏游东禅寺述怀十首》,诗句有云:

“喧嚣城市不成眠,为疾出城觅洞天。

遥畏长途逢北客,曲循幽径入东禅。”

“扫榻中堂自在眠。”

“谁料游山能败屐,白莲光己却参玄。”

“钓艇横波泛地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镇国东禅寺》收录明·庄一俊、丁启浚诗五首:

明·庄一俊(参见《泉州人名录·庄一俊》)诗:

“谷口钟声已不闻,东禅草色碧絪缊。

千家烟火随流水,几树荔阴复古坟。

山径牛羊间出牧,海门云树远将分。

前村日暮横归笛,吹入荷花送客群。”

明·丁启浚(参见《泉州人名录·丁启浚》)诗:

“雪后寻春到翠峦,丛林新贮白云宽。

业缘兴废须臾事,护法应知仗宰官。”

又:

“闲步青林印碧苔,为瞻龙象礼香台。

不须更遣蒲牢吼,自觉人天震动来。”

又:

“东风相送出山门,极目郊原见远村。

麦陇睛云过绣翼,□堧春水长新痕。”

又:

“白阳深傍宝城栽,法雨松烟日夜培。

便拟皈依耕谷口,日同驯鸽听经回。”

义僧法果

东禅寺附近为东岳凤山,山上有漏泽园,是为官山义冢,周数里,为贫家葬瓦棺处。(参见《泉州丧葬礼俗·阴宅·漏泽园》)

明代,僧法果居东禅寺,遇清明,率其徒沿途拾露骸葬漏泽园,郡守熊尚初匾曰“义僧”。(参见《泉州人名录·法果》)

东禅寺石刻楹联

佚名题:“净瓶杨柳枝,洒点点风调雨顺;紫白鹦哥,叫声声国泰民安。”

今人吴捷秋撰书:“东禅寺住唐齐固,南少林传释智空。”

明·陈琛(参见《泉州人名录·陈琛》)撰,开善居士书:“一念真诚通法性,九天瑞霭护慈航。”

明·陈琛撰,今人林汉宗书:“但得心源能似水,未抛烟火亦为禅。”

明·陈琛撰,开善书:“随身衣钵无余地,到处风波不碍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