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苍狼:绝密飞行

大漠苍狼:绝密飞行

南派三叔的作品
大漠苍狼全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绝地勘探和绝密飞行两卷,南派三叔历时三年打磨书稿,南派小说堂会开山巨着。小说记述了作为勘探队员的主角永生难忘的地层探险,层层揭露了地心深处令人窒息的秘密,疯狂悬念挑战读者们的理性极限。整个小说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地质勘探队队员的一次惊竦经历——地下1200处的洞穴探险。作者的口气活生生是个亲身经历者,虽然我们明知道不是……
  • 书名:大漠苍狼:绝密飞行
  • 别名:
  • 作者:南派三叔
  • 类别:
  • 原作品:
  • 译者:
  •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 页数:275
  • 定价: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38732849

编辑推荐

南派三叔首部个人完结作品。地下1200米处的终极揭秘!

随书附录《盗墓笔记》大结局精彩试读本

完全未面世内容首次曝光!

南派小说堂会荣誉出品

疯狂悬念挑战你的理性极限

打开本书,另有精彩呈现……

在说《大漠苍狼》之前,不得不提一下《盗墓笔记》。

大漠苍狼和盗墓笔记的相同,在于想象力的举重若轻,同样都是悬疑万分、离奇诡异的故事,却又都依附于真实生活之上,让人在毛骨悚然之际,却又半信半疑,心想这说不定是真的?

当然,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盗墓笔记》里有太多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它写得不好,在盗墓笔记营造出的独特环境中,一切恰到好处。但这也很容易让人有了固定印象:南派三叔是个很好的盗墓小说作家。就像每个畅销书作家身上都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这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但看过《大漠苍狼》后,我想这种印象其实出现了一些微妙的错误。《盗墓笔记》的成功,到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大家真正认识南派三叔天才想象力的主要桎梏。

《大漠苍狼》的故事很有意思,开头部分非常写实,读起来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跟随主角一起奔赴祖国的山野执行勘探任务,时代背景很到位。紧接着悬疑点出现。勘探队在内蒙古发现某地区地下1200米深处有一架日式重型轰炸机!带着对这个不可思议现象的巨大疑问,一场绝密勘探展开了。

《盗墓笔记》到现在,吸引读者的是其中的人物,每个人都形象生动,性格独特,并且充满魅力。看完《盗》,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阴森神秘的墓穴和诡谲凌厉的机关,而是书中人物的感情,他们的行为、话语和命运牵动着读者的心。

而《大漠苍狼》则偏重另一个方面,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紧凑,节奏很快,剧情已经不能用曲折来形容,而是如过山车一般,一个悬念刚刚解开,新的疑问立即炸开,不停拉着读者的思维向前跑动,直接看到结尾,一口气却还是不能舒出。如果说《盗墓笔记》是一部跌宕起伏、阴谋涌动的长篇连续剧,那么《大漠苍狼》就是一部节奏快速的精彩电影,这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延续到剧终。让大家的神经兴奋地跳动,待到平静下来,对人物的印象又会完全被诡异紧张的情节所复盖。

有些朋友因为这一点,会认为《大漠》不如《盗墓》,因为里面没有吴邪、闷油瓶、胖子、三叔这样让人产生强烈认同感,能让人爱或者牵挂的人物。

其实这正是《大漠苍狼》的突破所在:平心而论,其中的人物刻画也是非常到位传神的,几个勘探队员个个都有独特之处,绝不雷同刻板。但在那种绝密的环境中,人物形象大大被剧情所压制,只能说明,南派三叔在故事构架上有了新的突破。

前面说过,整本书节奏非常快,没有任何废话,毫无拖沓,而且桥段设置得非常精巧,往往前后呼应,大的悬念和小的悬念交错叠加,又险险地一一从容解开。可以看出,南派在这本书里,放弃了用一些必要的闲笔来突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的普遍做法,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小说结构的设置调整上。这种写作方式更像是时下流行的美剧,每隔几百字就会有新的阅读点让读者为之一振,包括一些经典的桥段,也被创造性地写出新意。

应该说,大漠苍狼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做到了每个细节都精彩——这个要求虽然看上去不算太难,但真的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了不起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终于完结了!地下1200米处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南派三叔,本名徐磊,男,南派小说堂会创始人,被称为中国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激荡想象力剧情的推崇者,著有《盗墓笔记》系列。现居杭州。

南派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小说的派别。“南派小说堂会”提出“想象力极限”全新概念,开创全新的自由写作模式,作者们得以尽情描述自己最渴望写出的绝妙故事。在南派三叔等人看来,通过讲故事获取巨大财富并不算什么,真正值钱的是故事带给人们的快乐。

书籍概述

基本信息

南派小说堂会开山巨着!!“我是一个地质勘探队员,曾经隶属于解放军地质勘探工程连,在那个红色疯狂的岁月中,我们幸运又不幸的游离于革命风暴之外,穿行于中国的大山河川之中,寻找那深埋在地底的财富。在长达10年的勘探生活中,我们穿过了中国80%的无人区域,经历了极端的枯燥与艰苦,也遇到过许多匪夷所思,惊骇莫名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你永远也不可能在档案资料中看到,那都是一些“不应该存在的”事实,被永远的封存起来了”!!!

序言

在写下这一切之前,我考虑了很久,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的清楚,有的,到了现在我都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更有很多东西,不符合当时的世界观,本身就不应该流传后世。

而我最后之所以决定记述下来,是因为我感觉这样的故事,如果我不说出来,实在是一个遗憾,也是对某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我是一个已经退休的地质勘探队员,曾经隶属于解放军地质勘探工程连,在那个红色疯狂的岁月中,我们幸运又不幸的游离于大革命风暴之外,穿行于中国的大山河川之中,寻找那深埋在地底的财富。在长达二十年的勘探生活中,我们穿过了中国80%的无人区域,经历了极端的枯燥与艰苦,也遇到过许多匪夷所思,惊骇莫名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你永远也不可能在档案资料中看到,那都是一些“不应该存在的”事实,被永远的封存起来了。

这些事情,有些是我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从老一辈的同志中听来的,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遵守着当年自己的誓言,没有把这些东西公布于众。我现在也不可能使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来阐述它,所以请记住,你看到的,只是一本小说而已。

精彩书摘

第一章航拍n

1962年与1963年的交汇,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想必很多人都有记忆,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大跃进”悄然结束,中印边境的战争局势已经明朗,很多人都以为混乱的局面已经过去,国内会迎来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n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些大事件上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在中国东部的地下深处,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抉择。n

几十年前,日本人在那条深埋在地下一千二百米处的地下河里,建设了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是为了在这条狭窄的河道里飞起一架飞机,飞进那片好似无穷无尽的地底虚空中。并且,这一次飞行记录下来的秘密,全部都在眼前这卷胶片里,这份东西如果上缴,那么,以我们的级别,我们这辈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知道,日本人在这个巨大的深渊里究竟看到了什么。n

而我们就算立即离开,最少也需要跋涉十多个小时,才能回到洞口。另一方面,能够放映这卷胶片的机器就在身后的大坝里,只需要耽误一两个小时,我们就能知道日本人在这里活动的目的,甚至是了解到这个深渊里隐藏的秘密。n

那么,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是走是留,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很难的选择。n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决定无疑有点冒险,当时逃进水里的家伙肯定还在附近潜伏着,如果继续在这里逗留,这家伙一定会是一个麻烦,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太多。n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没有考虑太多,成了整件事情的转折点。n

决定了以后,我们一边防备着身后是否有人跟踪,一边走上了回途。n

按照我们来时候的路线,我们很快就回到了大坝里,一路走得小心翼翼,也许是因为路线熟悉,没出现什么意外,我们顺利地回到放映室里。n

我们重新打量这间放映室,比起之前的走马观花,我发现这个放映室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小。可能是里面局促的长木椅给出一种错觉,所有的东西上都有一层极厚的灰尘,这让我担心放映机还能不能使用。n

放映机在整个放映室的后方,是一台铁皮的大概弹药箱那么大的机器,有两个转轮连接胶片的转头,上面全是灰。王四川拿着铁棍守在门口,以防被偷袭。n

我没有摆弄放映机的经验,几乎是一身冷汗地研究着那只铁皮机器,害怕一不小心弄坏。n

其实,放映机的构造并不复杂,当时的机械大多是简单的轮组结构,但是,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什么,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把胶卷盒装上去。忙了半天,手上全是汗也没有什么进展。最后还是马在海帮我装了上去。也许因为他是工程兵熟悉机械原理,他只是看了几眼,就摸到了窍门,接着又找到了开关,启动了机器。n

前面满是灰尘的白布上突然出现了黑白色的图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航空摄像技术非常不成熟,模糊的黑白画面有点抖,什么都看不清楚。n

然后,马在海摇动着胶片轮轴,白布上开始出现活动的画面,我突然兴奋起来。日本人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设这座大坝,以及他们在深渊里带回了什么影像,很快就可以有答案了。n

最早的画面是白色的,带着黑点,应该是胶卷上的废片,好比照相机胶片最开始的部分总是黑色。马在海缓缓地摇动轮轴,画面上的黑点跳动着,让我们知道胶片在往前走。n

走了大概有一分钟,屏幕上却没有任何变化,我有点着急,不知道是马在海不敢加速还是放映机有问题。正在我担心能不能放出影像时,幕布上有一行字一闪而过。n

马在海好像愣了一下,停住手慢慢往后退,把那行字倒了出来,那一行字定在了幕布上。n

这是一行很潦草的“日文字”,掺杂着一些“汉字”,我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能看出,这是一行非常严厉的警告。

图书后记

大家好,我是南派三叔。

很抱歉拖延了这么久,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这本小说原本是一个中篇,但是越写自己越喜欢,终于成为这么长的篇幅。算起来,这算是我个人完成的第一本作品。真正的首度“填坑”,应该可以这么说吧。

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写全过一本小说,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写什么后记,这次终于完成了,我还是有一些话想说在这篇小说之后的。

《大漠苍狼》是一本很奇特的小说,它在创作之初、创作之中,到最后完成,我对它的想法都是完全不同的。我想表达的东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了。原先它只是一本非常奇怪的探险小说,但是随后我发现,我可以把它写成一种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状态。

写完了《大漠苍狼:绝地勘探》之后,我也曾经思考过几种未来的方向,是走奇诡的路线,还是做一个封闭的结构。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想正面尝试一下所有的细节都相扣是什么感觉——这本来是第三人称小说才能做的结构,用“我”人称来写,简直就是白虐,不过我还是虐了。我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

另外,我一直认为很多的东西,点到为止是比较合适的,我不喜欢罗列出对所有伏笔的解释——小说毕竟不是教科书。但是,很多朋友习惯了一定要听到作家亲口说出那些答案,才算是真正的答案。

那么,我想我可以把故事的一些线索的官方可能性写在以下:敌特就是特派员和袁喜乐,目的是向深渊发送一条电报,特派员躲在基地里暗算了两批勘探队员,最后他自己潜入到深渊第一层的信号塔,想向深渊发出一封电报。特派员知道下面的情况,事先准备了防护用具,下去之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他在偷窃水泥塔里奄奄一息的工程兵的补给、证件时被惊醒的人发现,追赶着上了钢缆。在钢缆上他们发生了冲突,撕扯中特派员的防护用具掉了,被严重烫伤,而工程兵本身就受了烫伤,直接死在了钢缆上,临死前想炸断钢缆但没有成功。

这部分内容因为当事人死亡了,靠“我”人称是不可能得知的,想让“我”人称推理出来事实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脑补不出来,这就是解释。

巨大的石雕来自于远古的文明,确实如裴青所说是从上头跌落下来的。

(我一开始其实想写发现了威震天。)巨大的空间里到底隐藏了什么?从石雕处开始,空间呈现一种不对称的时空倒流的关系,由此“深山”回到了几个月前。深渊中隐藏的,是一个时空漩涡。

日本人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一开始在洞穴里开采汞矿,后来对那片巨大的深渊产生了兴趣,尝试着运用飞机下去探秘。但是那架战斗机会飞回过去的时间,那个时候,说不定大坝还没有竣工——这在大坝上的人看来,相当于他们刚把战斗机的零件运下来,忽然就有一架战斗机从深渊里飞了回来,两者一联系他们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他们才会在地下河设置那么多缓冲沙包,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有飞机从深渊中飞回来。

这是一个非常崩溃的情况,在日本军官们商议起飞飞机的计划时,会开到一半,说不定他们准备起飞的飞机就从深渊中飞回来了。

他们飞去深渊的目的是什么,大概可以推测出来,也许他们是想回到过去,阻止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但是,显然计划实现之前,日本就战败了。但这个计划和之前的计划很不相同,即使战败了,这个计划也应该实行下去,所以日本人在这个地下要塞还没被发现的时候,准备转移人员进入到深渊之中。

他们准备在第二级台阶建设机场。但是,机场没有建成,基地就发生了突发事件,一定有一架轰炸机强行飞入了深渊,进行了跳伞,带着他们研究的所有资料,进入了深渊之内。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基地还没有被发现,但那时日本人也不能走出地面,能让日本人放弃基地的,只有基地内部发生不可逆转的事故——这个事故我已经给了足够的提示(是提示,并没有直白地说出来,因为主人公是不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说出来就没有意思了。

至于空间地下的灯光,日本人是否还活着,这个就不要追究了吧,深渊地下的世界,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有无穷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觉得很难受的话,我只能说,从理论上说,这种深渊之中有的,是大量的石头。是的,全是石头。没有任何一个答案会比这个答案更合理。

那么,主人公为了救袁喜乐,到底循环了多少次呢,七二三工程发生了什么,这一个看似复杂的简单故事背后,还有多少可能性?那些在“避难所”被刮掉的信息痕迹意味着什么?

大家看里面的各种细节,大约能推测出来,就不说那么明白了。当然,你也可以发现,我可以去掉这些悬念,使得整个故事完全封闭起来,但是,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会失去最后让人思考的部分——好比最近的一部电影那样,最后旋转的陀螺是否会停下,见仁见智。它是我提出的一个思考题,而不是悬念。

对了,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本小说里的爱情不是爱情,我想说的是,大概大部分男孩的第一次爱情都是这样的,蜚短流长的言情看多了,偶然看看真实的也不错吧。

谢谢大家,希望我的解释不是太复杂或者太简单。

南派三叔

2010-12-10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