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

孩奴

社会现象词语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1]孩奴指因为孩子的生育和养育成本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与房奴类似。孩奴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不断升高的生育成本所致,受此影响,很多家庭的生育意愿降低,少生或不生孩子,丁克家庭增加。孩奴现象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是会加快人口老龄化速度。
  • 中文名:孩奴
  • 外文名:
  • 定义:为子女挣钱失去了自我价值
  • 性质:社会现象词语

表现

1、患者认为,生了娃儿的女人,就不再是女人,而是孩子的“奴隶”,要为孩子的吃、穿、住、行,教育和健康等方面,负责到底。一家人的开销,几乎全给了娃儿。

2、行为古怪性格孤僻,表现为不爱看电视,也不主动和她说话,说话答非所问。最烦恼的是,嘴巴不停念叨“生娃儿没意思”、“我的青春彻底完蛋了”之类的话。

3、歇斯底里,想打掉孩子。想疯狂购物,到国外旅游,理由是“生了娃儿,再无机会”。甚至还想挺个大肚子去酒吧,感受最后一次青春的味道。没事一人坐在沙发上发呆。偶尔,拿起笔和纸,计算起养娃儿的成本开销,并哭诉钱根本不够娃儿的奶粉钱或尿片钱。自己还必须不买化妆品、衣服,不出去玩。并有打掉孩子的念头。

“孩奴”百态

表现一:孩子是唯一的生活重心

彤彤(化名)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奴”。从清晨的冲奶粉、洗刷奶瓶,到洗尿布、洗衣服,直到最后的做饭全都是孩子妈妈李丽亲力亲为,孩子的喜怒哀乐成了妈妈情绪的晴雨表。虽然明知道自己对孩子过于紧张的情绪影响到了家人,甚至忽略了丈夫的感受,但已是3岁孩子的妈妈仍固执地认为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没有错。可让妈妈想不到的是,前阵子她与丈夫商量打算给孩子报个亲子班,可在一边玩积木的孩子却突然大吼一声,“我不去!”

表现二:只卖贵的不卖“对”的

年底各大商场都在进行打折促销活动,每到这个时候,商场里儿童区人头攒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宝贝选择喜欢的物品。同样经济适用的东西,很多家长却要挑选价格相对比较贵的,一件普通的婴儿装就要花上七八百元。在教育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家长不惜花高价买高档玩具,一套布偶玩具动辄千元,拍一套儿童照优惠价就2880元。众多商家也盯住了儿童消费这一领域,想方设法开发和生产种类繁多的商品,其真正目标不是儿童,而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儿童消费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相关专家指出,即使无法承受,家长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这样自己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富养孩子,渐渐演变成为单纯物质上的富足。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就拿出更多的物质、更好的东西、更贵的商品作为补偿。很多人把精神领域的富养,简单地理解为参加音乐会就能陶冶情操,参加兴趣班就可以锻炼性情,认为用金钱可以解决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在这样的观念下,儿童高消费不但刹不住车,而且愈演愈烈。

表现三:房奴+孩奴=“一生为奴”

6岁的明明(化名),已经是哈市一所知名小学的学生,孩子哪里知道父母为了让他能上名校所付出的代价。明明的父亲赵先生介绍说,他们夫妻俩每个月的收入共计7000元左右,每月的通勤费就在2000元左右,为了让孩子去名校,他们购买了校区房,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加上每月近3000元的购房贷款,一个月下来工资所剩无几。

据记者调查,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少人不惜倾家荡产购买校区房,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参加各种各样的早教班、特长班,巨大的物质压力给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打上了“孩奴”的标签。对此,相关专家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准备,不论是生理、心理还是储蓄上的准备。不要盲目追风更不要不顾自己的能力所及,尽量做到量力而为。

心态分析

人云亦云

中国人很可怜,性器官还没发育完全就会听大人们说什么生儿育女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而且这种全民皆兵的思想工作也开展得非常成功,很多人对此一直都是奉若神明、坚信不移。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生?能不能不生?生有什么利弊,不生有什么利弊?生与不生,哪个更好更适合自己?”­

象这样毫无主见的孩奴在中国比比皆是,往往是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地就生了小孩,做了孩奴。且,他们还会孜孜不倦、毁人不断地把这种人云亦云的精神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让他们去把它发扬光大,制造出一代又一代只会生不会想的孩奴。­

鼠腹鸡肠­

本来,丁克与非丁克只是对人生的两种不同理解和选择。生有生的得与失,不生有不生的得与失。只是看每个人更愿意追求什么、更舍得放弃什么。双方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而不是象中学政治书里说的什么主义与什么主义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可偏偏就是有那么多心胸狭隘的孩奴,一听说别人不想要小孩,就马上从不知哪个角落里跳出来说他们自私、变态、不正常等等。­

强词夺理

有那么一部分孩奴,看到丁克就如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恨不得马上把对方教训得面红耳赤、心服口服,乖乖地跟他们回去交配繁殖、生产人类。可他们的脑袋瓜子实在是太不争气,想了半天,头发也想白了,嘴巴也想歪了都想不出来如何才能证明生孩子是对的,不生孩子是错的。于是,他们只好拿出自己的终极武器:“生孩子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天经地义的。”至于为什么,他们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些人就是这样。特别是男人,想让女人任劳任怨地给自己做家务,就会说做家务是女人的义务;想让女人有求必应的满足自己的性欲,就会说满足男人的性欲是女人的义务;想让女人老老实实地给自己生小孩,就会说生小孩是女人的义务。

自以为是

有些个孩奴,整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们有孩子了,我们是伟大的父母。”那架式,好象他们得了诺贝尔奖似的,鼻孔都翘到天上去了。­

拜托,你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件99%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就象吃饭拉屎一样,基本上人人都能做,犯得着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地逢人就说你今天吃了三碗饭拉了两坨屎么?如果你们能一下子生它十个八个的话,我们一定会对你们敬佩得五体投地的。­

理财方案

家长成“孩奴”,既有爱子之心使然,也有无奈因素左右。一些准妈妈尽管也承认,小孩子衣服鞋子磨损快,没必要穿名牌,但却难过心理关:别人的孩子都穿名牌,自己的孩子穿得随随便便,既让别人看不起,也委屈了孩子。事实上,孩子在初中之前,尤其是男孩子,根本没有打扮的心思。不信扪心自问,自己小时候有过在穿衣打扮上获得的快乐吗?大多数人几乎没有。对于孩子来说,穿得过好,反而妨碍他们随心所欲地游戏。

因此,“过来人”认为:养孩子有些花费不能省,有些花费可以省且必须省。理财专家则认为:“孩奴”要减负,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育儿观念要通达,另一方面要及早树立理财意识。

首先是理智分析养育观点。比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等,这些观点不能走入极端。在孩子吃的方面,必要的营养品不能省。但在孩子穿的方面,则没有必要追求名牌。孩子日长夜大,衣服鞋子买得过多,没穿多久就穿不下了,纯属浪费。还有,平常家居服不用买名牌,孩子喜欢滚爬摸打,衣服耐磨舒适就好,出客穿好点就是了,家长不要盲目攀比。

有识之士还认为,养育孩子的高成本中其实孕育了不少商机,如果挖掘这些商机并形成产业,可以降低孩子的养育成本。比如孩子的玩具和图书,可以走以租代买之路。有商业头脑的人可以成立儿童玩具租借中心、修复中心和调剂中心,使得各家孩子能够通过租赁、互通有无等办法共享玩具和图书。

理财专家提醒,家长应尽早为孩子建立教育基金。年轻父母可以在孩子出生后,就通过教育储蓄或者是基金定投的办法,为孩子储存未来的教育基金。据华安基金公司测算,每月定投500元购买指数基金,18年可以为孩子累积30万元的教育基金。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