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

校长

汉语词语
校长(xiào zhǎng),汉语词语。在秦汉时期指的是下级军官,后经演化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另外还有不少人的绰号名为“校长”。现在主要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负责人。校长综理全校的校务,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长与副校长均属于校党委常务委员会。
    中文名:校长 民族: 出生地: 毕业院校: 学位/学历: 职业: 专业方向: 职务: 学术代表作: 主要成就: 拼音:xiào zhǎng 古代:秦汉时期指的是下级军官 现代:学校行政负责人

古代官名

官名。秦、汉下级军官。校为军事编制单位名,校长当取校中之长意,但非校的最高指挥官,后者为校尉。《续汉书·百官志二》谓每一陵园设令一人,下有丞及校长各一人,校长主兵戎盗贼事。则校长为陵园卫兵之队官。2、秦亭长所属人员有校长,见出土云梦秦简《封诊式》,与“求盗”并列。3、汉代守卫皇帝陵园的官名。

行政负责人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综理全校的校务,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

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新学制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等几个等级,但“小学堂”和“中学堂”之间界定较模糊,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才得以明朗,并逐步分化为初中和高中,学堂的行政负责人称"总理"或"监督"。1912年学堂改为学校,学校行政负责人改称校长,沿用至今。

现在,世界各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皆设置校长。一般地说,各国对校长的共同要求是:必须懂得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并受过专门的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或培训;应具备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能力;要有相当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修养好,在教师中有一定威望。

校长的职责在各个国家也有所不同。如美国和日本的学校校长,除对外代表学校、对内负责全校工作外,大多不直接担负教学任务。而苏联则强调校长除领导和管理学校外,还要直接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如兼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过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因而更强调校长必须要懂得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

校长的职责,具体内容繁多,大致可分4类:①行政职责;②辅导职责;③指导职责;④研究和实验职责。随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培养、选拔、任用以及他们的职责正在不断改革和探索。

党委书记

(Chancellor):由于中国特殊国情,高校党委书记的行政地位高于校长,但一般不参与主持校务,不以“校长”称。

中国大陆

中国高校目前实行中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一般代表政府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接受校党委书记的领导。该体系下的主管人员多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或教授级别,个别分管行政工作的人员可能为硕士学历。

校长与副校长均属于校党委常务委员会。

人物代称

在大陆军事政治社区为方便审查代指蒋中正(蒋介石),取自其曾经任黄埔军校校长职务。

蒋先生也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人物外号

在香港乐坛尊称谭咏麟为“校长”。他说:“只要需要我来,我随时随地都可以,我和他的这份情谊永远不会变。“

花火杂志《燕归来熙》作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