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病并发症之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1]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他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高血压性脑出血
  • 鉴别诊断:1.昏迷病人2.颅内占位病变3.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

疾病名称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症状体征

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疾病病因

血压增高是其根本原因,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

疾病概述

临床症状: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检查:脑CT、磁共振扫描。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是有选择性的,出血较少的,可以采取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及时开颅手术或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脑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 非手术治疗包括绝对卧床、镇静与稳定血压,应用脱水药、止血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疗法,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理生理

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目前普遍认为,微小动脉瘤或小阻力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节段破裂是脑出血的原因。

诊断检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恶徒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方案

积极合理的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1、内科治疗

患者卧床,保持安静。重症须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常,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西药时吸氧,动脉血氧保护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意识障碍和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放置胃管。

(1)血压紧急处理。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舒张压降至约100mmHg水平是合理的,但须非常小心,分支个体对降压药异常敏感。急性期后可常规用药控制血压。

(2)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出血后48小时水肿达到高峰,维持3-5日或更长时间后逐渐消退。脑水肿可使颅内压(ICP)增高和导致脑疝,是脑出血主要死因。常用皮质类固醇减轻脑出血后水肿和降低ICP,但有效证据不充分;脱水药只有短暂作用,常用20%甘露醇、10%复方甘油和利尿药如速尿等;或用10%血浆白蛋白。

(3)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发生再出血不常见,通常无须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需给药可早期(6ml,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重症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脑叶出血,特别是AVM所致和占位效应明显者。 

(4)手术禁忌症:脑干出血、大脑深部出血、淀粉样血管病导致脑叶出血不宜手术治疗。多数脑深部出血病例可破入脑室而自发性减压,且手术会造成正常脑组织破坏。

(5)常用手术方法是:

①小脑减压术:是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最重要的外科治疗,可挽救生命和逆转神经功能缺损,病程早期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时手术效果好。

②开颅血肿清除术:占位效应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和初期脑疝时外科治疗可能有效。

③钻孔扩大骨传血肿清除术。

④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⑤脑室出血脑室引流术。

3、康复治疗

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益。如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可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用药安全

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痰浊淤血症状基本缓解,但病人体质虚弱,应注意饮食调理。

1、饮食宜清淡,宜食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

2、多食白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忌肥甘,戒烟酒。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