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

汉语汉字
炳,汉字二级字   ,形声字,读作bǐng,最早见于《说文》小篆。从火,丙声。本义为明亮;由明亮引申为清楚、显明等义;由清楚引申为明白;由显明引申为显现、照耀。[1]
  • 中文名:炳
  • 拼音:bǐng
  • 部首:火
  • 笔画数:9
  • 释义:光明;显著:彪炳。
  • 部外笔画:5

字源演变

形声字(一说会意字)。从火,其形像火焰,表示火能产生光明;从丙,丙五行属火,可作为火的代称;丙(bǐng)兼表声。本义为明亮。《说文》:“炳,明也。” 《易·革》:“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象传》说:“大人实行变革,就像老虎换身新毛”,毛色的光泽明亮显著)由明亮引申为清楚、显明等义,由清楚引申为明白,由显明引申为显现、照耀。“炳”字从火,又义为点燃。汉刘向《说苑·建本》:“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详细释义

拼音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bǐng

形容词

光明,明亮

bright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易·革》

其文炳’者,义取文章炳着也。——孔颖达疏

炳若日月之着明,灼若五色之有定。——晋葛洪《抱朴子·省烦》

(礼烈亲王)靡役不从,载在琅书,炳如星日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炳著:炳焕;炳映;炳然;炳耀

明显;昭著;明白

mark able;shining

或问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汉扬雄《法言·君子》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南朝梁刘勰《文心龙·原道》

退士鬓毛纷似雪,老臣心事炳如丹。——宋陆游《秋夜》诗

炳明;炳炳显显;炳赫

指文采鲜明

brilliant writing

后之人苟未知南阳公之文章,吾请观于三君子;苟未知三君子之文章,吾请观于南阳公……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辉。——唐韩愈《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彼七八君子者,皆博特而雄达,才高而文炳。——明方孝孺《答钱罗二秀才书》

动词

点燃

light

古人思炳烛夜游。——《与吴质书》

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刘向《说苑》

燎薰鑪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南朝宋谢惠连《雪赋》

炳烛

显示,显现

show

尔其表权舆,序皇王,炳元符,镜鸿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

寺门外有金像一躯……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

幽有人兮好冥绝。炳其辉,凝其洁,悠悠终古长不灭。——宋周密《图画碑帖》

炳耀

照耀

shine

伏愿威扬四裔,烈炳千秋。——明张煌言《贺延平王启》

列宁的功业,在人已如日月炳天,江河行地。——李大钊《列宁不死》

炳映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明也。从火,丙声。  

说文解字注

朙也。

易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从火。丙声。

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兵永切。《集韵》《韵会》《正韵》补永切。

又《集韵》百猛切。音浜。义同。

又陂病切。音柄。火明也。  

又叶彼两切。扬子《太?经》彪如在上,天文炳也。鸿文无范,恣意往也。郭璞《山海经·毕方赞》:毕方赤文,离精是炳。旱则高翔,鼓翼阳景。景,于两切。《玉篇》:亦作昺。《集韵》:或作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法演示

书法欣赏

音律汇集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释义

广韵

上 声

全清

兵永切

pjɐŋ

集韵

上 声

全清

百猛切

paŋ

上 声

全清

补永切

piaŋ

去声

全清

陂病切

piaŋ

韵略

上声

补永切

增韵

上声

补永切

中原

上声

庚青

piəŋ

中州

上声

庚青

全清

邦茗切

洪武

上声

全清

补永切

piə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