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

北京科技报

中国科技报纸
《北京科技报》1954年3月创刊,为中国第一家科技报纸。2004年1月改由北京市科协主管、北京青年报社主办后全新改版,立志打造中国科普传媒品牌。
  • 中文名:
  • 外文名:
  • 语种:
  • 类别: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北京青年报社
  • 编辑单位:
  • 出版周期:周刊
  • 国内刊号:
  • 国际刊号:
  • 邮发代号:
  • 定价:
  • 名称:北京科技报
  • 类型:科学
  • 创刊日:1954年3月
  • 语言:中文

简介

《北京科技报》创刊于1954年,2004年始改由《北京青年报》主办并全新改版。改版后的《北京科技报》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强调“阅读科学也是享受”,突出“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的差异化特征,力图为读者“展现智慧之美”。

特色

强调和综合类媒体的鲜明差异;科技文化,科学精神,前卫前沿,轻松趣味。

每一篇都蕴涵科学知识,每一篇都充满新鲜的趣味;亦庄亦谐;深入浅出

展现智慧之美

强调研究性、揭示性、知识性、思想性

封面:近似杂志的富有冲击力的图文封面

《探索周刊》:用科学的眼睛看世界,重点关注自然科学,探索外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精神周刊》:用科学的眼睛看心灵,重点关注人文科学,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家庭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生活周刊》:用科学的眼睛看生活,重点关注最新科技成果,探索科技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用科学方法指导生活

创办历程

《北京科技报》创刊于1954年,由北京市科协主管主办。曾经在七、八十年代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发行量一度达到40多万份,当时北京可能除了《北京晚报》,就是《北京科技报》了。但是到2004年1月改由《北京青年报》主办前,发行量已跌至谷底;已经不能承担一个科技类传媒所应担负的社会性功能。从2003年10月份起,开始着手改版前的筹备工作,2004年1月,《北京科技报》便开始了它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之路,并将其定位为适合大众的科普传媒。

报刊职能

全新改版以来,北京科技报将时尚科技娱乐科技的概念率先引入国内,先后推出“阅读科学也是享受”、“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展现智慧之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discovery”的办报理念,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零售市场有售的科技报纸,被誉为充满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的新锐科技传媒。

2007年9月,北京科技报再次改版,读者定位为以领导干部公务员、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学知型”读者,内容定位为科学领域的探索和科学精神的探索,形式上改为刊物形态,创造性的将报纸的丰富性时效性与杂志的精美可收藏价值完美融合,成为国内独有的突出自采特色的探索类周刊。

科技资源

北京科技报有3000位科学界顶级专家学者,142个专业学会、协会,50家科技场馆、博物馆。中央电视台1套《发现之旅》、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近科学》、《探索发现》、北京电视台3套《科技全方位》等新浪网科学探索频道、搜狐网科学探索频道、人民网、YNET网站、千龙网、《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

北京市科技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学习北京周末公益讲座。四季地坛书市、国际探险考察(亚马逊科考)、探索之旅、科普公益讲座。创意生活创意SHOW、世界艾滋病日特别行动。与北京艺路广告公司在王府井科普文化长廊联合推出独有的会发亮的灯箱报纸。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广告代理的服务好,实力强,广告效果好。

定位

内容上:首先在思想定位方面,强调科学精神与科学品位。

2008年年初,著名核物理学家、北京市科协主席陈佳洱先生,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时,是这样阐释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分为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的精神和人文文化的精神。前者追求的是至真,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追求客观真理;后者更着眼于至善和至美。

所以说,科学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真善美”的统一。《北京科技报》全新改版以后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们追求并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北京科技报》现在由“一报三刊”组成。即探索周刊、精神周刊、和生活周刊,每周一期,全年共50期。这是我们报纸创造的一个不同与其他报纸的一个样式。

“探索周刊”研究外在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侧重自然科学。推广语言是:用科学的眼睛看世界;“精神周刊”研究人类自身的内在世界,即精神世界,侧重人文科学。推广语言是:用科学的眼睛看心灵;“生活周刊”研究的是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科学发展与人类需求的结合,体现高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推广语言是:用科学的眼睛看生活。

三个周刊研究和展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和谐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科技报》研究的是一个和谐的、真善美世界的构建。

在操作上讲的是研究性、揭示性、知识性和解释性,强调和综合类媒体的鲜明差异。为了让科技类报纸的呆板枯燥形象“脱胎换骨”,强调“科味”与“人味”完美结合,趣味性和权威性的结合,热点和科学角度的结合。

发行

《北京科技报》成为国内率先进入零售市场的、以“奇特新”为特征的、被誉为充满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的新锐科技传媒。2005年1月,发行量达到一年前的22倍;选题的转载率高达80%;在王府井科普文化长廊推出的“灯箱报纸”,月驻足浏览率达到10万人次;2005年报纸定位更加强调高举科学精神旗帜,1月5日《本报评出2004中国十大科技骗局》影响最大,百度网页搜索可达6040篇;《丘成桐痛击中国学术腐败》达1840篇。

2008年4月24日《北京科技报》正式在美国随《美国侨报》周日版发行,据《美国侨报》提供的发行量数据为10万份。《北京科技报》的主要营收模式是以发行为主导的综合盈利模式。借助市科协的优势,读者定位基本上是科技人员,复盖北京市科协下属的所有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科研机构院所。在全国拥有的订阅读者遍及所有省市自治区。本市发行是借助北京青年报的优势,读者定位基本上是高学历的读者,和北京青年报捆绑订阅,以自费订阅读者为主,直接进入家庭。2005年的发行量比改版前(2003年底)增长了22倍。

《北京科技报》的零售复盖北京市2000余家报摊亭,在科研院所、医院、学校附近有比较好的销量。我们的读者还有一部分就是青少年,最小的自主订阅者是7岁的小朋友。下一步我们发行的推广方向会在青少年群体中加大力度。2008年创建了一个叫“中学生科学社”的青少年科普组织,2009年将拥有一大部分校园的读者。同时在网络上,内容转载率非常高达到80%,而青少年和青年白领是上网的主要群体,很多人通过网上阅读,已经慢慢转为订户,通过订阅调查显示,在写字楼里工作的青年白领的订阅量需求很大,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发行以北京为主,全国其他各省市也都有《北京科技报》。其中各地图书馆等地方,均作为资料收藏。

广告业务

在广告经营过程中,我们自己在做一部分广告业务,同时也正在寻求代理公司合作,目前非常成功的广告客户类型有:教育培训类,旅游类,IT类、汽车类,科技产品类,技术类,专利类产品等,现在我们正在筹备明年的广告客户招商会。

优势,也是影响力,现在虽然没有达到都市报的程度,但我们《北京科技报》在业内的权威性是非常突出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8年我们批评一些伪科学,揭露了一些打着科技旗号蒙骗消费者的科技骗局。非常有意思的是,其他媒体如果也有报道的,但是被批评的企业专门指向北京科技报。不少在全国经销的厂家,第二天甚至就坐飞机来到北京“要说法”,说我们破坏了他们在全国的市场。“不少分销商都不干了,说问题不解决我们没法再干了。

别的报纸无所谓,读者说,北京科技报都登了,那还错得了?”粗算下来,2008年拒绝的要求“解决问题”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但是我们一分也没有要。我们坚持和维护的就是在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也有的广告我们发现有损报纸品牌形象或有伪科学嫌疑,我们就都放弃了。

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价值就是证明他的品牌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体现科技权威性的广告在《北京科技报》投放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打内容的品牌呢?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整个国家需要科学精神,我们是为国家为社会做着贡献,那么我们在生存问题面前的时候,企业完全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支持我们,我们同时也可以把企业的爱心传递到他所需要到达的人群那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家把科普事业推上去的一种方式。

发行上,可以为广告主定向服务,就是广告换发行的思路。按类别分有政府机构、国家各大部委、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等机构人群;科研单位有:全国各大科研院所,院校;学会协会:科协科委资源,142家学会协会研究会,173家企业科协,40余万以科学家、工程师为主体的会员;教育资源有:大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媒体资源有:电视、广播、纸媒、网络;外事机构有:各领使馆等。按区域分:小红帽投递复盖全市,可以根据区域选择细分投递,如国贸、中关村、亦庄等科技企业集中地域或高档社区、高档写字楼等。总之,我们需要高品质的广告,高品质的广告需要高品质的人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告换发行”的模式进行。今年我们和“巨人教育集团”合作,巨人集团一次购买了我们15万份报纸,当作他们自己的宣传品发放,双方都有良好收效。

总编简介

赵颖华:

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92年调入《北京青年报》任“人在旅途”版编辑

1994年任《青年周末》编辑部副主任

1997年到《中学时事报》任副主编

2003年9月开始做《北京科技报》改版筹备工作小组负责人

现任《北京科技报》总编辑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