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

汉语汉字
褐的读音是hè,部首是衤。是个名词(多见于古文),亦可作形容词。释义是①粗布或粗布衣服;②黑黄色。
  • 拼音:hè
  • 部首:衤
  • 五笔: HDHN
  • 名称:褐
  • 笔画:14
  • 释义:褐〈名〉(形声。从衣,曷声。本义: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同本义褐,编枲袜。――《说文》。段玉裁注:“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鞵之类。”

字源演变

形声字。《说文》:“褐,编枲韤。一曰粗衣。从衣,曷声。”据《说文》,一种意义表示用粗麻编成的袜子(段玉裁注:“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鞵之类。”);另一种意义表示用兽毛或麻等编织成的粗衣(段玉裁注引赵岐《孟子注》:“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或曰:枲衣也。一曰粗布衣。”)。《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是其用。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1、粗布或粗布衣服:短~;无衣无~;被(pī)~怀玉。

2、黑黄色:~藻;~铁矿。

3、像栗子皮的颜色:~色;~铁矿。

常用词组

1、【褐色】:黑黄色、像栗子皮的颜色。

2、【被(pī)褐怀玉】: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怀中却藏着美玉。比喻人有才华而不显露于外。也比喻出身贫贱而有真才实学。《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褐夫】:贫贱者。褐指用粗麻绳织成的粗布或粗布衣服,上古贫民穿褐衣,故称。

4、【释褐】:脱去褐衣,穿上官服。

5、【褐衣】:粗布衣。

6、【褐衫】:粗布衫。

7、【褐巾】:用粗布缝成的头巾。

8、【褐煤】:煤的一种,一般褐色,有的灰黑色,含水分较多。除做燃料外,也用作化工原料。

9、【褐土】:土类名。在暧温带旱生森林、灌丛或草原的作用下发育而的土壤。分布于地中海和黑海周围等地,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辽西的丘岗及西北秦岭等山麓等地区。整个剖面呈褐色,上层接近中性,其下有碳酸钙积聚层,心土有黏化层。大部开垦种植麦、棉、大豆花生、烟草等旱作物及苹果、、柿、核桃、板栗等果树。

10、【褐家鼠】:亦称「沟鼠」。哺乳纲,啮齿目,鼠科。体长16~25厘米。尾长明显短于体长。头骨左右颞嵴平行。体色灰褐至赤褐色,腹面呈灰白色,足背灰白色。在房屋或田野沟旁掘洞栖居。通常在夜间活动。繁殖能力很强。遍布亚、欧、非三洲;中国除西藏外,各地均有。是鼠疫、兔热病、丹毒传染病、几种蜱性斑疹伤寒病、旋毛虫病等病原体的自然携带者。是主要害鼠之一。毛皮可制帽。实验用的大白鼠(R.n.albus)是其变种。

11、【褐马鸡】:鸟名。体长约1米,羽毛大部分黑褐色,尾羽基部白色,末端黑而有紫蓝光泽,是我国特有的珍禽。也叫「鹖鸡」。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褐·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9

《唐韵》胡葛切《集韵》《韵会》《正韵》何葛切,?音曷。《说文》编枲韈也。

又《诗·豳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注》褐,毛布也。

又《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注》褐,麤布也。

又《荀子·大略篇》衣则竖褐不完。《注》竖褐,僮竖之褐。

又《左传·哀十三年》余与褐之父睨之。《注》褐,寒贱之人也。

又人名。《吴越春秋》晋令童褐请军。

又复姓。《通志·氏族略》《古今人表》有司褐拘。

又有司褐扶,楚灵王大夫,见《韩子》。

又《韵补》胡结切,音缬。《白居易诗》闲将酒壷出,醉回人家歇。野食或烹鲜,寓眠多拥褐。

又《集韵》居曷切,音葛。同?,麤衣也。《类篇》或作?。

方言集汇

客家话[梅县腔]hot8[海陆腔]hot7[客英字典]hot7[中国台湾四县腔]hot7[宝安腔]hot7[客语拼音字汇]hod5

◎粤语hot3

◎赣语:hot4(ghot4)褐栗子

◎韩语KAL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