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放假

中国式放假

中国特有的一种节假日放假现象
中国式放假,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节假日放假现象。该制度下促使“拼假”盛行,折射出中国休假安排不够合理,休假制度不够灵活。中国式休假既非问题产生的原因,又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只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前进过程中的一个产物。[1]
  • 中文名:中国式放假
  • 外文名:
  • 别名:
  • 释义:指中国特有的一种节假日放假现象

背景概述

公众休假”指的是包括法定公共假日、法定每周工作时限和雇员带薪福利休假在内的三种休假模式,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为规范全民节日休假的最高行政法规。自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并经过两次修订后,2008年全国统一七大法定公休节日,而休假时段则每年由国务院发布。

中国2013年的29天假期挪用了7个周日5个周六。根据国务院的“放假办法”规定,“全体公民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中国式休假”,可以说是人为的靠着一种政策、一种制度,把四个双休日人为地挪在了一起,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连续的休息七天,同时要连续的再工作七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放假的安排。

质疑之声

其实从当初的五一长假被拆分,对于全国假日办的节假日调整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反对的焦点集中在这样零零散散的拆分长假然后用周六日来补齐的做法是否人性化,甚至有些法律界人士还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质疑这样的放假安排是否违反劳动法。

现实问题

中国人的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15天的假期,几乎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但为何还是“太少”,究其原因就是“拼假”盛行,折射出中国休假安排不够合理,休假制度不够灵活。

此外,据美世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劳动者平均每年能享受大约10天带薪假期,是全世界带薪假期最短的国家之一。美媒称,尽管网络售票和免收过路费等速效对策可能有助减轻假日出行者的负担,但除非政府改变中国的休假制度,否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压力过大的问题很可能会持续存在下去。

中国政府在2008年取消了五一长假,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的短假以及带薪休假制度,但四年过去了,人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窘境:

一方面,国家推行的带薪休假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连线访谈中直言2008年取消五一长假后的情况是:现实非常残酷,没有带薪休假,反而是五一长假没了。另一方面,参与到十一黄金周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购票难、出行堵、景区乱......休假反而不如上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