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口

蚕沙口

渤海湾中之湾
蚕沙口是位于河北唐山滦南县城南约25公里的一个小渔村,世代以海上渔猎为生。[1]古时,蚕沙口是海运避风之地和海河转运码头,为江南商船去河北必经之地。因蚕沙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往来商船多避风于此。唐太宗李世民东巡时曾在此驻扎。蚕沙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必经之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的避风港湾。蚕沙口天妃宫,位于渤海沿岸泝河入海口处的蚕沙口村。宋元明清各代,屡受朝廷册封,初为“夫人”、后为“天妃”、再为“天后”,封号屡加,随之,妈祖庙,起莆田,出福建,渐次在两广、江浙、上海、天津、冀辽、齐鲁,沿海地域,均建庙宇。蚕沙口南滨渤海,西邻泝河,北连滦河,远通直沽。
  • 中文名:蚕沙口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地址:河北唐山滦南县
  • 历史作用:海运避风之地和海河转运码头
  • 著名建筑:天妃宫

简介

渤海岸边的蚕沙口,曾有一座天妃宫,其建筑规模是沿海少见的古建筑群,殿堂巍峨,蔚为壮观。每年天妃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更是庙会盛事。

清代史璇赞:

年年三月赛天妃/晒网新从海上归。阿姑招香郎酹酒/风波无恙水田肥。

张灿的《蚕沙口诗》更是多予赞誉:

古刹创何年/周垣弥窈窕/法相自庄严/金碧光皎皎/珊宇翠琉璃/鳌梁历劫拗/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停车齿密排/联绮雁行袅/尽是欢春缘/嬉游除烦恼。

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娘娘庙,在闽、粤、港、台地区亦称之为妈祖庙。

蚕沙口天妃宫,位于渤海沿岸泝河入海口处的蚕沙口村。

在北方,天妃宫很少见,京津河北一带,唯有天津直沽天妃宫和蚕沙口天妃宫知名。

天妃即妈祖,姓林名默,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湄洲岛。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逝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

起源

妈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且水性不凡。一生在民间治病救灾,扶贫济困,护海助航,被人们尊奉为神,建祠祭祀。之后,又相传屡屡显圣,履海救船,呵护漕运。宋元明清各代,屡受朝廷册封,初为“夫人”、后为“天妃”、再为“天后”,封号屡加,随之,妈祖庙,起莆田,出福建,渐次在两广、江浙、上海、天津、冀辽、齐鲁,沿海地域,均建庙宇。

蚕沙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必经之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的避风港湾。史载,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于是装载漕米、纸、杂品的江浙、闽粤商船纷纷驶舟北上。蚕沙口南滨渤海,西邻泝河,北连滦河,远通直沽。而成为海河转运的知名码头、是当时江南诸镇商船行河北必达之地。又因蚕沙河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故,江南商船、米槽海运多避风于此,故,又是蜚声海客的天然避风港。

原天妃宫坐落于蚕沙口村西,坐北朝南,同对面的蚕沙口古戏楼相望。始建以来,历经明永乐、清乾隆年间和民国十年三次扩建修筑,殿堂巍峨,神像俨然,蔚为壮观。

天妃宫正殿,悬“碧霞元君”金字匾额,为民国十年扩建修筑时大书法家华世奎所提。字体阳刚,飘逸不群。殿堂迎面朱红通天大柱上有对联一副:

厚德仰坤元,化为寰中光日月;

资生扶泰运,威加海外息风波。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