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半自传体小说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又译《战地春梦》,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9年写成的半自传体小说。海明威用精炼的语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意大利军中作战的美籍救护车司机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的角度进行叙事。书名取自16世纪剧英国作家乔治·皮尔的一首诗。
  • 作品名称:永别了,武器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 创作年代:
  • 作品出处: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原版名称:A Farewell to Arms
  • 首版时间:1929年
  • 语种:中文
  • 装帧:平装
  • 其他: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简介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虚无的、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从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所受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主题等方面剖析了《永别了,武器》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

内容梗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籍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Frederic Henry)因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被转送到米兰的医院接受治疗,认识了英国女护士凯瑟琳·巴克莉(Catherine Barkley),互生爱意。此时前线战争不断失利,亨利的伤口也已完全愈合,亨利本来该归队了,幸好他得了黄疸,又延长了假期。护士认为那是他有意过量喝酒而造成的。亨利生气的问护士知不道知道患黄疸病是个什么滋味。护士回答说,“我想那总比上前线好”。亨利与凯瑟琳在旅馆里过着甜蜜的日子,后来凯瑟琳怀了身孕,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凯瑟琳将亨利送上列车。

亨利重返前线后,被派开车送医疗器材往南方。此时正值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战役溃败,大举撤退之际,他收留了两名开脱的意大利军人,车子在途中陷入了泥地,车上两名军人又想开脱,亨利开枪射杀了其中的一位,另一位逃入田间。他们不得不弃车跋涉,途中亨利被当成逃兵逮捕,执行枪决时,亨利伺机逃脱。亨利直奔米兰找寻凯瑟琳,但凯瑟琳已去斯特拉萨。历经千辛万险,亨利终于找到凯瑟琳,但意大利军事法庭却下令逮捕亨利。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和凯瑟琳在风雨交加的夜里划船逃往瑞士,在边境时,他们被瑞士当局扣留,亨利谎称自己是运动员,热爱划船,前来瑞士参赛。因为他们有合法的护照,加上有足够的现金,瑞士当局并没有为难他们。在瑞士,他们度过短暂的幸福生活,凯瑟琳临盆时却因骨盆过小,难产而去世。亨利在黑夜里冒着大雨回到旅馆。

创作背景

在20世纪初,美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动乱与不安的气氛,当时的人们对无情而残酷的战争充满了恐惧之情,并且对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先前的激情与希望,对今后新的生活没有了信心与信念,他们就像迷了路的小鹿,眼中充满了迷惘与无奈,心中更是找不到一丝前行的光明,当时这一代的年轻人被称为“迷悯的一代”,他们的精神面貌十分地糟糕,就像描述的一般充满了迷惘之意。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初稿写于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1929 年出版。自1922 年到1929 年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这些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他战时受伤,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去控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由于他反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敏锐透彻,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在《永别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乡居生活写得犹如处身世外桃源,就是他结第一次结婚后的生活体会。再如女主角凯瑟琳的难产,也是他第二个妻子难产的切身经历,她结果剖腹生下第二个儿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些人悲观、怀疑、绝望。他们志愿参军,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男孩亨利参加战争、经历战争并最终脱离战争作为作品的发展线索,海明威借助亨利向世人表达了他鲜明的主题——厌战、反战思想。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也通过对男孩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爱情的描述来体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冲击,如果没有战争,男孩亨利也就不会参战,也就不会发生后来一系列的逃亡情况,更不会发生与心爱的女友凯瑟琳不能相聚的情形,但是最终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以凯瑟琳难产死亡而画上了终止的符号。他们幸福而甜蜜的爱情正是由于无情而残酷的战争而最终走上了绝路。在海明威的心中,战争是导致人们生活困苦、摧毁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的情绪,他痛恨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迷悯。

在《永别了,武器》伊始部分,海明威就对意大利军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是借助男主人公亨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就如同处于正在熊熊大火燃烧木头的蚂蚁,有的侥幸逃脱了,有的被炙热的火焰瞬间吞噬,但是还有很多人却向着正燃烧旺盛的木头快速奔去,最终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葬送在熊熊的火焰中。亨利随着对战争的认识逐步加深,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此次战争的非正义性,亨利感觉此次战争彻底地愚弄了他们这些本该拥有另外一番生活的年轻人,于是亨利的反战、厌战情绪开始展现出来。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以年轻人亨利在战争时代中所经历的生活为发展线索一步步地深入主题,通过详细地描述亨利参战、恋爱、逃亡、失去心爱之事,来突出战争的可怕性,正是战争的爆发摧毁了年轻人亨利的美梦与愿望。亨利参战后心里十分地不安,并是心中也是十分地迷悯,此时从天而降的爱情让他感受了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但是最终等待他的却是失去爱人的撕心裂肺的痛。凯瑟琳,一名对生活充满憧憬和信心的美丽、善良女人,与亨利相爱后她的天空更加的明媚,但是残酷的命运却让这位勇敢而美丽的女人早早地永久离开了这个她百般留恋的世界。

艺术特色

《永别了,武器》显示了海明威艺术上的成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洁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因此而成为了一部现代世界文学名着。

海明威在其着作《永别了,武器》中,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时候通常是采用充满忧伤与悲戚的写作风格来营造一种低沉而压抑的氛围。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景物描写并不是很多,并且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景物描写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纫细的雨丝,树上的叶子早己随着秋季的离去而慢慢凋落,天空下的城市与村庄充满了萧条之味。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对雨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从作品伊始到作品的终结,天空飘洒的雨儿一直贯穿其中,并是在每次对雨进行描述之后,紧接而来的就是令人担忧、恐惧的噩耗发生。雨就是一种象征,一种暗示只要有雨的存在就会有厄运降临。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冬天已经来临,细细的雨还在不停的下着,而霍乱终究也会随着雨的脚步而来的。”战争是非常恐怖而无情的,战争就像霍乱一般无法控制,终究会给人们的生活、命运带来无尽的磨难与痛苦,天空飘洒的冷冷的雨给当时的环境带来了无尽的凄凉与迷惘,正是冷雨的存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压抑、低迷的基调,海明威也正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向广大读者展示战争的可怕性以及破坏性,并且也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向世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反对。

虽然海明威痛恨战争、反对战争,但是在此部作品中,海明威自始至终都将自己的情绪与感情把握非常到位,往往是通过简单且平淡的写作基调来描述战争的可恨之处,海明威正是通过这一写作手段来讽刺战争。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保安队审问奸细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保支队的人们非常的镇定、冷静,他们办事效率非常的高,对自己的审讯工作也是充满了信心;保安队的人们每当审问完一个他们认定的奸细,就会要上将其处决,从不拖泥带水,他们始终保持着优雅而自然的笑容,手中紧紧握着大权,严格按照规定章程开展工作,绝不马虎、执法如山。海明威正是用这些略显平淡实则笔锋辛辣的写作风格让世人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渺小,让世人感到强烈地愤怒但是又充满了无奈,为整个作品中增添了一笔浓重的消极主义色彩。

女性形象

凯瑟琳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完美的女性,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护士,凯瑟琳身上基本上具备了男人对女人的一切要求,她美丽、善良、温柔、善解人意。

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不仅具有依从,随和的美德,而且必须是男人的征服对象,俯首帖草地为心爱的人做出贡献和牺牲,做他想要她做的一切。女性仅仅是男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工具。

书中用多处笔墨描写亨利和凯瑟琳的性爱关系,从侧面反映了海明威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观念——女性是男性的征服对象。男性在征服女性的过程中体味自己生命力量和价值,而凯瑟琳则仅仅是亨利征服的对象。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由亨利的意志决定的,她只是站在亨利的背后,作亨利的“传声筒”而已。她在亨利面前完全没有自己的性格,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丧失了自我。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着《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录

导言: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读自己讣闻的人

获诺贝尔文学奖

两个不同的海明威

一、在投入文学之前,要先投入人生

英雄梦

巴黎才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在我们的时代里

太阳照样升起

三十年代

丧钟为谁而鸣

狮子的暮年

二、超越战争

永别了,武器

走进《永别了,武器》

片段分析

三、 “海明威式的”:影响深远的文风

简洁:站着写作的拳击手

隐藏与省略:冰山理论

真实:经过消化的经验

四、硬汉精神:一个人一生只死一回

死亡主题

打不败的人

内心的战场

五、反抗命运

老人与海

精神的力量

寓言诗

纯净画风

结语:言犹在耳

海明威生平与创作大事纪年

精彩语录

夜间醉倒在床上,体会到人生不过一醉,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兴奋,不晓得穷竟是跟谁在睡觉。在黑暗中,世界显得那么不实在,而且那么令人兴奋,所以你不得不又装得假痴假呆,认为这就是一切。

爱情是一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样。不过这不是玩牌,而是叫牌。就像桥牌一样,你得假装作你是在赌钱,或是为了什么别的东西而打赌。没有人提起下的赌注是什么。

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

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我们生下来有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需学会什么,我们从来不吸收任何新的东西。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

男女之间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来对方猜忌。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影响力

《永别了,武器》就是一部爱情悲剧,虽然主题是反对战争,当时评论界就有人把小说中因战争而造成的恋爱悲剧和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相提并论。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亨利中尉和凯瑟琳的不幸遭遇诅咒了战争。这部作品也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炼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强调创作要如实反映生活,《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之所以相当成功,使人感到真切可信,这是和作者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受过重伤,住过医院,有着切身的生活经历和直感经验分不开的。在表现方法上,作者采用的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小说技巧,即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打动读者,而不发表任何议论,他还善于使景物和情节、人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服务于情节、人物的积极效果。小说在语言方面文字通俗,大都用一些基本词汇,句式简单,大多采用简单句。口语化,很好懂,所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这都是这部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永别了,武器》以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技巧产生了极大影响,最大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绪,很快风靡全世界。再版几十次,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发行。正如英国作家贝茨所说,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他将朴素的现实主义和诗化的语言结合来表现强烈的反战主题,同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带着两次世界大战间最引人注目的时代意识,他的幻灭性气质和高超的文学技巧影响了整整一代作家。尽管作品具有现实细节的无情刻画和悲剧性结尾,仍不失为一部理想主义之作。这部小说曾经被改编剧本并被拍成电影,极富震撼力。

中译本

《退伍》,1939年上海启明书局

《永别了,武器》,汤永宽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ISBN 7533905040

《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ISBN 7-5327-3434-X

《战地春梦》,汤新楣译本,台湾英文杂志社

《战地春梦》,宋碧云译本,远景出版社,ISBN:9575518365

作者介绍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诞生。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