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栎

麻栎

殼鬥科栎屬植物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是一種産自東亞洲的中國、韓國及日本的橡木,現時在北美洲亦布種植。它們是土耳其栎的近親,同被編入麻栎類中。麻栎是中型的橡木,可以生長達25-30米高,樹幹直徑達1.5米。樹皮呈深灰色及有深的皺紋。葉子長8-20厘米,每邊有14-20個細小三角形的鋸齒。花朵是以風力傳播花粉的柔荑花。果實是堅果,約于授粉後18個月成熟,長2-3厘米及闊2厘米,底部呈橙色,頂部漸變為綠褐色。外殼深1.5-2厘米,表面有長4-8毫米的軟毛。果味很苦,但卻仍有松鴉及白鴿等會吃,而松鼠隻會在沒有其他食物時才吃。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麻栎 英文名:學名:Quercus acutissim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金縷梅亞綱(Hamamelidae) 目:殼鬥目(Fagales) 科:殼鬥科(Fagaceae) 屬:栎屬(Quercus) 種:麻栎 分布:麻栎喜歡在光線充足,土壤深厚的山坡地上生長,形成麻栎樹林或與松樹組成混合樹林。它分布于我國北起遼甯南到雲南,西到西藏東部的大部分地區。

形狀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深灰褐色,深縱裂。幼枝被灰黃色柔毛,後漸脫落,老時灰黃色,具淡黃色皮孔。冬芽圓錐形,被柔毛。葉片形态多樣,通常為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厘米,寬2-6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刺芒狀鋸齒,葉片兩面同色,幼時被柔毛,老時無毛或葉背面脈上有柔毛,側脈每邊13-18條;葉柄長1-3 (-5) 厘米,幼時被柔毛,後漸脫落。

雄花序常數個集生于當年生枝下部葉腋,有花1-3朵,花柱30殼鬥杯形,包着堅果約1/2,連小苞片直徑2-4厘米,高約1.5厘米;小苞片鑽形或扁條形,向外反曲,被灰白色絨毛。

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5-2厘米,高1.7-2.2厘米,頂端圓形,果臍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60-2 200米的山地陽坡,成小片純林或混交林,陽性喜光,喜濕潤氣候。耐寒,耐幹旱瘠薄,不耐水濕,不耐鹽堿,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沙壤土上生長最好,排水不良或積水地不宜種植。

與其它樹種混交能形成良好的幹形,深根性,萌芽力強,但不耐移植。抗污染、抗塵土、抗風能力都較強。壽命長,可達500~600年。

地理分布

産遼甯、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在遼甯生于土層肥厚的低山緩坡,在河北、山東常生于海拔1 000米以下陽坡,在西南地區分布至海拔2 200米。朝鮮、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實用價值

種子含澱粉和脂肪油,可釀酒和作飼料,油制肥皂;殼鬥、樹皮含鞣質,可提取栲膠;木材堅硬、耐磨,供機械用材;果入藥,澀腸止瀉,能消乳腫;樹皮、葉煎汁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全木可以截段成段木後種植香菇和木耳。

木材為環孔材,邊材淡紅褐色,心材紅褐色,氣幹密度0.8克/立方厘米,材質堅硬,紋理直或斜,耐腐朽,氣幹易翹裂;供枕木、坑木、橋梁、地闆等用材;葉含蛋白質13.58%,可飼柞蠶;種子含澱粉56.4%,可作飼料和工業用澱粉;殼鬥、樹皮可提取栲膠。

本種樹形高大,樹冠伸展,濃蔭蔥郁,因其根系發達,适應性強,可作庭蔭樹、行道樹,若與楓香、苦槠、青岡等混植,可構成城市風景林,抗火、抗煙能力較強,也是營造防風林、防火林、水源涵養林的鄉土樹種。本種對二氧化硫的抗性和吸收能力較強,對氯氣、氟化氫的抗性也較強。木材堅硬,不變形,耐腐蝕,作建築、枕木、車船、家具用材。

藥用價值

【别名】青岡、橡椀樹

【來源】殼鬥科栎屬植物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以果實及樹皮、葉入藥。秋季采果實,曬幹;夏季采鮮葉入藥。

【性味歸經】樹皮、葉:苦、澀,微溫。

【功能主治】

樹皮、葉:收斂,止痢。用于久瀉痢疾。

果:解毒消腫。用于乳腺炎。

【用法用量】樹皮、葉、果:均為5~15克。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栽培技術

造林方法

造林地的選擇:麻栎的造林地是多種多樣的。采伐迹地,灌叢地或荒山荒地都可用來營造麻栎林。

造林方式:

(1)、播種造林。為防鼠害,播前可用磷化鋅拌種。播種穴規格30×30×30厘米。可秋季随采随播,亦可春播。每穴播4~7粒種子。

(2)、植苗造林。麻栎植苗造林,自秋季落葉後至翌年“春分”前均可進行,挖穴,穴規格為40×40×30厘米。栽植深度比根頸深2~3厘米,複土踏實。也可以截幹栽植。

造林密度:

(1)、用材林。初植密度一般為300~400株。10~15年生林分,間伐後每畝保留150~200株,15~20年生以上林分,間伐後每畝保留100~150株。

(2)、薪炭林。密度可稍大些,每畝330~440株。

幼林撫育:造林後,連續進行除草松土2~3年,第1年3次(4~5月,6月及8月)。第2年2次(4月及6月)。第3年1次(6月)。播種造林的麻栎苗,于6月間苗2次。

麻栎應及時修枝,以培養優良幹形,把枯死枝、衰弱枝、病蟲害枝及徒長枝剪掉。在混交林中,還要砍掉壓抑麻栎生長的其它樹種,在麻栎側下方的伴生樹種和下木,則應盡量保留。

播種育苗

種子采收:選擇同一種子區域與造林地區的氣候、土壤相近的優良母樹采集果實。9~10月果實生長定型,顔色由綠色變為黃褐色或栗褐色,果皮光亮,标志果實成熟,繼而自然脫落,應及時采集。一般初期脫落的多系發育不健全或遭受蟲害的果實,大小不均,品質較差,數量也少。中期脫落的果實飽滿,重量大,數量較多,品質最好。故采種應在脫落盛期及時從地上拾取,或在樹下鋪設塑料布收集。橡實落地後易被野獸齧食,所以要及時采集。采收後要清除殼鬥、小枝、葉片及有缺陷的橡實,保留飽滿的種子。

種子滅蟲:麻栎果實象鼻蟲(Curculio spp.)對麻栎種子危害極為嚴重,于幼果期間産卵于果皮之下,橡實成熟後孵化為幼蟲,齧食橡仁。因此,橡實采收後要及時滅蟲處理,通常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是水浸滅蟲。采收後的種子裝入紡織袋内,浸入流動的河水中(切不可把種子在死水泡或缸、桶等容器内長時間浸泡),紡織袋要浸入水面以下,上面用石塊等重物壓好,以免漂浮,流走。一般浸泡7~10 d可殺死種内象鼻蟲,再從水中将種子撈出。

種子晾曬:經浸泡的種子要及時攤開晾曬,以防發熱黴爛。晾曬地點選在平坦、幹燥的地方,攤放厚度3~5 cm為宜,每天要翻動4~5次,晾曬7~8 d後,種皮由紅褐色逐漸變為黃褐色,有少部分種皮欲開裂時,便可将種子收集起來,暫時攤放在通風、無陽光直射的屋内。攤放厚度10~12 cm左右,要定期翻動,使其含水量保持在30%~60%,以防發芽、變質和幹裂。

種子貯藏:種子越冬貯藏可采用室内混沙埋藏的方法。貯藏室應選擇通風、不受陽光直射、無供暖設施的空屋。一般在12月上旬至中旬進行,先在地面上鋪7~10 cm細沙(沙子濕度要求含水量70%左右,以手握成團,松開即散為宜),然後鋪上5~7 cm種子,再鋪5~7 cm細沙,一層種子一層沙,堆積厚度在40~50 cm,最後在上面封蓋10 cm細沙。在埋藏過程中要每4 m2範圍内設置一草把。以利于通氣,草把要高出沙面20 cm。貯藏期間,要定期檢查,防止種子發熱、發黴,防止鼠害。貯藏時間多為100~120 d。

種子催芽: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前4~5 d,将種子篩出。

水選後的種子,要及時攤放在地面上,種子下面鋪1~2層草簾,種子攤放5~7 cm厚,每天翻動2次,種子幹燥時适時噴水。一般4~5 d後,待種子有30%左右發芽後,便可播種。

圃地選擇:

1.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的沙壤土、輕壤土作為育苗地。土壤粘重、通透性差的地塊、排水不良的低窪地塊不宜用作育苗地。

2.整地育苗地要進行細緻整地,包括翻耕、耙撈、平整,做到深耕,細整,清除草根、石塊等。最好是秋翻春整,因為秋翻對改良土壤,保墒蓄水,減少雜草,消滅蟲害都有顯着作用。在整地的同時要對育苗地進行施肥,以施用廄肥和堆肥最好,施肥量為25003000 kg/667 平方米。也可施用有機肥,可采用二铵,施用量20-30 kg/667平方米。為防治地下害蟲,可同時施入鋅硫磷或3911顆粒藥劑,施用量為7.5~10 kg/667 平方米。 育苗可采用床作或壟作,床式育苗要求床高15 cm、寬100~110 cm,床間距離為30~40 cm,作床雖然育苗産量高,但不便于管理,隻适合小面積育苗。為便于管理作業,通常采用壟作育苗,壟底寬60 cm,壟高15~20 cm。起壟、作床時間不易過早,以免土壤幹燥,應選在播種前1~2 d即可。

播種期:做到适時播種,春季土壤化凍20 cm,地下10 cm處地溫達到10~12℃時即可播種,北方地區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中旬。

播種方法:

1.壟作播種順壟開5~7 cm深溝,踩底隔,然後均勻擺放種子,種子最好橫向放置,每米長播種溝播種40~50粒。播種後複土3~4 cm,并稍加鎮壓。

2.床用播種采用條播,橫床每隔20 cm開5~7 cm深溝,踩底隔,每行播種20~30粒,播種後複土、鎮壓。

苗期管理

灌溉、排水:灌溉要根據苗木大小、土壤情況和幹旱程度,做到适時适量。種子發芽和保苗階段,應量少次多,防止地表闆結,保持濕潤。苗木生長發育旺盛階段,應量多次少。生長後期,在不幹旱的情況下,盡量少澆或不澆水,以增強苗木木質化。并注意排澇,做到内水不積,外水不浸。

除草、松土:除草和松土是幼苗撫育管理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除草要以除早、除小、除了為原則,以利苗木的生長和發育。松土除結合人工、機械除草進行外,土壤比較粘重的地塊每次降雨、灌溉後要松土,改善土壤通氣條件。

追肥:幼苗出土後1個月内地上部分生長緩慢,根系生長較快,所需養分主要依靠子葉貯藏營養,從外界吸收養份的能力較差,因此追肥應在6月雨季到來後進行。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如尿素)可在6月中旬、8月上旬各追肥1次,每次用量為10~15 kg/667 平方米。

間苗、定苗:幼苗出土後要及時間苗,拔除生長過于密集、發育不良和病蟲害苗木,做到去劣留優,分布均勻,為了保證苗木質量,不得以密代稀。幼苗長出2對真葉時,進行第1次間苗,幼苗開始進入生長旺期時,結合間苗進行定苗,每次間苗後都要及時灌水。單位面積上留苗株數,要比計劃産苗量多10%左右。

病蟲防治

1. 栗實象鼻蟲(Curculio davidi Fairm):成蟲體長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有灰黃色鱗毛嘴細長,腿節棍棒壯下面有一齒突。幼蟲在種子内蛀蝕,種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僅有一小黑點,受害種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頭以上幼蟲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别在種子堆積期間,溫度升高,幼蟲蛀蝕嚴重。

防治方法:

(1)溫水浸種:将種子放進55度溫水中浸泡10分鐘,或在50度的溫水種浸泡15分鐘,殺蟲率很高,且不影響種子發芽,浸種後2天陰幹後才能貯藏

(2)二氧化碳熏蒸:将種子放秘室内或密封容器内,在溫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處理20小時,殺蟲率在95%以上,對種子發芽無影響。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當氣溫在23度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熏蒸40小時,殺蟲率可達100%。

(3)成蟲盛發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4)幼蟲未爬出栎實前,收集并清除早期脫落的栎實。

2. 柞天牛:成蟲于7月出現,啃食樹皮,吸食樹液,補充營養。初孵幼蟲為害樹幹内皮膚,越冬後來年6月間向水平方向蛀食,到樹下再向下穿蛀縱溝,排出糞便。老熟幼蟲在坑道末端越第二個冬天。

防治方法:

(1)蛀溝内注入25%亞胺硫磷乳劑250-500倍液或40%樂果乳劑500倍掖10-20毫升,效果良好。

(2)月上旬,成蟲大量羽化時,聚尾群交,可發動群衆捕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