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

亞歐大陸

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合稱
歐亞大陸是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的合稱。從闆塊構造學說來看,歐亞大陸由歐亞闆塊、印度闆塊、阿拉伯闆塊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北美闆塊所組成,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歐亞大陸構成了世界曆史的“中心地帶”,占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源地。
    中文名:亞歐大陸 外文名:Eurasia

概述

亞歐大陸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合稱。因為,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從闆塊構造學說來看,亞歐大陸由亞歐闆塊、印度洋闆塊部分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美洲闆塊所組成。另外,亞歐大陸亦有其他意思。它亦可以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的地域的雅稱。而傳統上,亞歐大陸這一塊大陸地有不同的種族居住,組成了歐洲、西亞、南亞、東南亞及東亞等多個不同的文化圈。

形成

歐洲大陸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紀古陸塊為核心,通過不同地質時期與相鄰陸塊結合、分離的漫長過程,伴随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古陸塊外圍相繼形成加裡東、海西、烏拉爾、阿爾卑斯等褶皺帶,逐步地奠定了大陸的構造基礎

亞洲和歐洲陸地相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在地質構造上亞歐大陸原來并不是一個整體構造的陸塊。早在二疊紀烏拉爾洋的最終閉合使俄羅斯地台與西伯利亞地台鑲接,其間形成南北走向的烏拉爾褶皺帶,從此歐亞大陸連為一體。

地質劃分

亞歐大陸原非一塊完整的陸塊,它經曆着從小到大,從分散到聚合的成陸過程。亞歐大陸的分界線從北到南依次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根據各區地質基礎和地質發展史的差别,可分為6大構造單元:

1、南亞大陸區。

2、中軸大陸區。

3、北極大陸區。

以上三個大陸區經過多次強烈的褶皺運動,奠定了亞洲古陸台的基礎。

4、南亞陸間區。

5、北亞陸間區。

6、環太平洋區。

亞洲大陸輪廓是上述構造單元通過各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不斷發展演化的結果。

地理位置

歐洲部分

在地理上是從亞洲向西伸入大西洋的幾個半島。兩洲之間無明顯分界,劃分是文化而非自然地理上的。傳統上以烏拉爾山和高加索山為界。

俄羅斯地理學者将烏拉爾山劃入歐洲,歐亞大陸歐洲部分的西部,北瀕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部從文化上來劃分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作為亞歐大陸的分界線。

歐洲大陸處于中高緯度,最南點是伊比利亞半島的馬羅基角(北緯36°),最北點是挪威北部諾爾辰角(北緯71°08′),最西點為伊比利亞半島的羅卡角(西經9°30′),最東點在烏拉爾山北端(東經66°10′)。大陸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

亞洲部分

歐亞大陸亞洲部分的東部,東、南、北3面分别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南亞的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最北點在泰梅爾半島的切柳斯金角(北緯77°44′),最南點為馬來半島的皮艾角(北緯1°15′);島嶼的最北點在北地群島(北緯81°),最南點在努沙登加拉群島的羅地島(南緯10°45′)。

亞洲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大陸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5′),最西點為小亞細亞半島的巴巴角(東經26°10′),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11小時。

地形地貌

主要島嶼

亞歐大陸是亞洲和歐洲兩大洲的主體,面積将近5000萬平方公裡,分别占到了亞洲面積的85%和95%,也就是說,亞歐大陸為亞洲和歐洲面積的90%以上。

在亞洲,遊離在大陸外側的主要是東部的弧狀島嶼:千島群島、庫頁島、日本群島、台灣、菲律賓、馬來群島、印度尼西亞等。

在歐洲,遊離在大陸外側的是大西洋上的島嶼:冰島、愛爾蘭、英國和地中海上的西西裡島、馬霍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克裡特島、塞浦路斯島和羅得島。

在印度洋上,遊離在大陸外側的島嶼:斯裡蘭卡、馬爾代夫群島。

在北冰洋,遊離在大陸外側的有挪威的斯瓦爾巴特群島和俄羅斯的新地島、北地群島、弗蘭格爾島、新西伯利亞群島等。

亞洲地形

複雜多樣,地勢起伏很大,山地和高原為主,高原和山地從中部向四周輻射延伸,中間高,四周低。帕米爾向西伸出的主要有興都庫什山脈、蘇來曼山脈等。從帕米爾向東伸出的有昆侖山脈,向東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脈,向東南伸出的有喜馬拉雅山脈。

在這幾條巨大的山脈和它們向外延伸的山脈之間分布着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等。此外,亞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亞高原,亞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幹高原,亞洲的西部有安納托利亞高原。

歐洲地形

歐洲的地形樣貌頗為豐富。不列颠群島及愛爾蘭島是平原、丘陵與高地混雜的地形,在西歐法國、荷蘭、比利時部分以平原為主,其中荷蘭有許多低窪地區是填海造陸而成。法國與西班牙、安道爾以庇裡牛斯山山脈為界,南歐的伊比利半島多丘陵地,各丘陵間則有平原,義大利半島亦以丘陵地為主,穿插許多小面積平原,巴爾幹半島則較多山地。

阿爾卑斯山山脈橫亘歐洲中部,也就是德國南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及義大利北部;德國北部則為平原地型。東歐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形,歐洲的東南界為高加索山脈,其主峰鄂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北歐則多冰河地形,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及丹麥的沿海有許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後所造成的峽灣地形,冰島則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氣候類型

亞歐大陸幅原遼闊,它縱跨寒帶、溫帶和熱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内部有地中海;西岸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控制,全年濕潤,冬暖夏涼。這就形成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歐洲西北部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而同在西岸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壓中心控制,氣候炎熱幹燥;冬季受西風帶影響,氣候溫暖潮濕。這就形成了很特殊的地中海氣候;分布在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側的内陸平原地區,也受溫帶季風影響,但不明顯,它形成的是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處在溫帶的亞歐大陸東岸,冬季受溫帶大陸氣團控制,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控制,季風發達,也就形成了明顯的溫帶季風氣候。如我國的華北和東北,朝鮮半島,日本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西岸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控制,全年濕潤,冬暖夏涼。這就形成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歐洲西北部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地。

地中海氣候

同在西岸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壓中心控制,氣候炎熱幹燥;冬季受西風帶影響,氣候溫暖潮濕。這就形成了很特殊的地中海氣候,也就是副熱帶夏幹氣候。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側的内陸平原地區,也受溫帶季風影響,但不明顯,它形成的是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高地氣候

處在内陸的高山高原地區,因其海拔高的特點而形成了高地氣候。如青藏高原。

熱帶季風氣候

處在亞熱帶的亞歐大陸東岸和南亞地區,熱帶季風發達,熱帶氣旋活動頻繁,也就形成了終年氣溫高,幹、濕季并存的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幹旱氣候

終年受到熱帶高壓控制的阿拉伯沙漠形成了炎熱幹燥的熱帶幹旱氣候。

赤道多雨氣候

處在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印度尼西亞,終年受赤道低壓槽控制,并且太陽高度角較大,也就形成了赤道多雨氣候。

曆史發展

古代文明的交融

歐亞大陸構成了世界曆史的“中心地帶”。它占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源地。

1500年以前的世界曆史實質上是歐亞大陸的曆史。隻有歐亞大陸,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間的巨大的、持續的相互影響。雖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狀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狀态中,達數千年之久,但歐亞混血人卻相反,在這期間一直在不斷地相互交流各種技術、思想、制度和物品。

公元100年即古典時代臻于極盛時,羅馬帝國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帕提亞帝國伸展到整個中東地區,貴霜帝國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國漢帝國囊括了東至太平洋的所有餘下的地區。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實體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區而不僅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條連續不斷的帶子從蘇格蘭高地伸展到東南亞。結果,各地區間出現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的交往:

在這一時期裡,各種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開始傳播到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對這些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宗教影響,還産生了廣泛的政治和文化影響。

這時,以希臘文化著稱的混合的希臘-中東文化也從地中海東部向四面八方傳播—傳播到西歐、北非、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傳播到中國和日本。在這一時期裡,地區間的貿易也大大增加。

貿易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交換的貨物有:的亞麻布、銅、錫和玻璃,印度的棉織品、香料和寶石,東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其中,絲綢居首要地位。

1500年以後,各地區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系。

現代交通聯系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貫穿中國十省區、40多個城市,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海統一運輸的國際大通道。

1990年9月,新亞歐大陸橋實現全線貫通,1993年陸橋中國段全線開發開放,明确将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列為重點開發建設的經濟區域,不斷加強與亞歐有關國家之間的經貿交流和合作,推動了沿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