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

開源節流

漢字成語
開源節流是一個成語,拼音是kāi yuán jié liú。開:勸課;源:水源。開發水源,節制水流。[1]該詞比喻在财政經濟上增加收入,節省開支。即主張理财之道在于積極發展生産,培植财源,同時注意減輕百姓負擔和節省政府開支,達到民富國也富的目的。出自《荀子·富國》,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憂不足。可以做作謂語、定語、分句。
    中文名:開源節流 拼音:kāi yuán jié liú 近義詞:增産節約 反義詞: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揮霍無度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解釋

開:勸課;源:水源。開發水源,節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

出處

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憂不足。《荀子·富國》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在《富國篇》中闡述富國的策略,若要國家富強,就要愛護百姓,在收支上開源節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去發展生産,國家才能富強。如果不顧生産,隻顧浪費物資,百姓就會十分貧困。所以“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用法

謂語定語、分句;指增收節支

其他相關

中國古代的一種理财思想。開源是指促進生産、增加社會财富;節流是指輕賦薄斂、撙節支出。即主張理财之道在于積極發展生産,培植财源,同時注意減輕百姓負擔和節省政府開支,達到民富國也富的目的。

這一思想最早由春秋時期思想家孔丘提出。他認為治國之道在于安民,民貧則怨,民富則安。統治者不應當濫用民力,而應當保證農時以發展生産,增加民間财富,通過民富達到國富。

《論語·顔淵》中關于“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論點集中反映了孔丘重視培養财源的理财思想。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翟也很重視發展生産和節省支出,他認為農作物的豐歉,決定着社會财富的多少和人民生活的苦樂。同時他竭力反對奢侈浪費,主張節用。

在《墨子·七患》中關于“其生财密,其用之節”的觀點,集中反映了墨子的節用裕民思想。後來荀況兼取了孔丘和墨翟的思想,提出開源節流的理财思想。荀況所說的開源節流的流,不僅指節用,而且包括輕賦薄斂政策。他說:“故田野縣鄙者,财之本也;垣窌倉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叙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荀子·富國》)。就是說理财治國之道,在于從鼓勵生産這一根本入手,要輕賦薄斂使百姓按時耕種以廣開财源,同時努力節省政府支出,才能充實國庫并留有後備以防意外。開源節流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理财思想有深遠的影響,為後代開明理财家所推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