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經濟學

經濟學學科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其中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生産、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生産關系。時代奠基人:亞當·斯密(“經濟學之父”)、卡爾·馬克思(“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戰後繁榮之父”)、朱明(“世界經濟哲學之父”)。
    中文名:經濟學 外文名:Economics 中文名稱:經濟學 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約翰•凱恩斯、 朱明 所屬領域:社會科學 分類: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設置背景

經濟學家給出定義: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産有價值的商品,并将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

——保羅·薩缪爾森《經濟學》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财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一般學者會把研究範圍歸納入“微觀”或“宏觀”層面。“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或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決策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經濟物品的消費、生産過程中稀缺資源的投入、資源的分配、分配機制上的選擇等等。“宏觀經濟學”則以地區、國家層面作為研究對象,常見的分析包括收入與生産、貨币、物價、就業、國際貿易等問題。

一般情況下,經濟學理論建基在理性的“極大化”這假設之上,每個人都會在局限下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在經濟學理論中的假設真假并不重要,隻要假設推論出來的可被驗證含意,能夠解釋及推測現實世界,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但是奧地利經濟學的理論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動的行動公理基礎之上。其學派旗幟鮮明的反對把理性狀态和極大化作為經濟學的邏輯前提。

凡是有解釋能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實推翻。 我們永遠不能證明一個理論,因為下一次的事件總會有機會推翻該理論。

日常中經濟問題主要分為兩點:

1.研究人預期在不同的選擇下“将會怎樣”;

2.探讨人在選擇下“該要怎樣”。

前者稱為“實證經濟學”,後者稱為“規範經濟學”,而日常在學校教授的經濟學課程屬于“實證經濟學”。

發展曆程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裡士多德關于商品交換與貨币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莊,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币财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态度。 [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于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紀末期,随着資産階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于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為簡單明确;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于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

除了學科内部的縱深發展外,經濟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湧現出許多引人注目的新興邊緣學科,如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就是二十一世紀興起的介于生物學和經濟學的一門邊緣科學,演化證券學則是介于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西方經濟學

随着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産生和發展,相應地出現和形成了資産階級經濟學。

重商主義

16~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商業資本的興起和發展,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國内市場統一,并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勃興提供了條件,正是在這一時期産生了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為獲取貨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後,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币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隻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财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隻限于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學

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産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适應日益壯大的産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這時,封建制度還嚴重阻礙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産階級面臨的任務是對封建勢力作鬥争。這種鬥争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怎樣使财富迅速增長,探讨财富生産和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産的優越性。由此,産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産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W.配第和法國的P.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範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造财富,隻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财富的源泉。

古典經濟學的庸俗化

古典經濟學在19世紀初發展到頂峰的同時,也開始着它的庸俗化過程。這反映了西歐産業革命初期階級矛盾的特點。法國的J.-B.薩伊和英國的T.R.馬爾薩斯是把古典經濟學庸俗化的創始者。薩伊閹割勞動價值論,發展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交換價值的庸俗觀點;他還從效用價值論出發,轉到生産費用論,進而建立“三位一體公式”的分配論。他還提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場法則,根本否認資本主義存在供求脫節和普遍生産過剩的可能性。馬爾薩斯在将斯密學說庸俗化的同時,同李嘉圖進行激烈論争,他抓住李嘉圖在價值論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進行抨擊,并力圖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關于利潤來源的學說。J.密爾和J.R.麥克庫洛赫則以斯密和李嘉圖的信徒面目出現,采用注釋和通俗化的形式将古典經濟學庸俗化。

資産階級經濟學

19世紀後期,随着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矛盾加劇。工人運動的高漲和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傳播,給資産階級的統治以極大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資産階級經濟學抛棄古典經濟學的外衣或以古典經濟學批判者的姿态,建立新的庸俗學派了。

學術派系

重商主義學派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學派是産生于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和地理大發現時期,認為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領域和堅持國際貿易、保護國内市場的經濟學派。 

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曆史時期,大約從15世紀下半期到17世紀上半期為早期重商主義,從17世紀上半期到18世紀下半期為晚期重商主義。早期主張嚴禁金銀出口,對外貿易奉行絕對的“少買多賣”的原則, 代表人物為意大利的安東裡奧·塞拉,英國的約翰·黑爾斯和法國的安·德·蒙克萊田。晚期則重視扶植工廠手工業的發展和擴大商品出口,并允許貨币出口和發展殖民地轉運貿易,主張降低物價和外國競争,但要求對外貿易出超,獲得貿易順差, 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詹姆斯·斯圖亞特和德國的菲利普·威廉·馮·霍尼克。 

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運用無産階級世界觀和曆史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創立的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的規律的科學。

邊際效用學派

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庸俗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共同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或稱奧地利學派,其主要代表為奧國的C.門格爾、F.von維塞爾和E.von柏姆-巴維克等;一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L.瓦爾拉斯和V.帕累托。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産力分配論。這個學派的主旨是宣揚主觀唯心主義,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後來成為資産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兼收并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産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産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争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J.S.密爾之後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他用漸進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用力學的均衡概念和數學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産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在靜态、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框内引進時間因素等。他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并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産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争,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這個理論體系的實質是在掩蓋資本主義的剝削,抹煞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态及其他許多矛盾。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範。

制度學派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曆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倫、J.R.康蒙斯、W.C.米切爾等。他們把曆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演進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态出現,提倡改良主義政策。

瑞典學派

此外,在北歐出現了以K·維克塞爾(1851~1926)為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說中,占有特殊地位。

演化經濟學

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範式不同,演化經濟學主要研究競争中變化發展的市場過程,對應于靜态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它以曆史的不可逆視角觀察經濟現象。它研究開放的系統,關注變革、學習、創造。競争過程是非均衡的,具有路徑的依賴性的,被視為一種甄别的機制。實際上,早在1898年,凡伯倫就向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馬歇爾也在《經濟學原理》的序言中明确指出,“經濟學家的麥加應當在于經濟生物學,而非經濟力學”。當前演化經濟學的熱門研究領域有演化金融學和演化證券學等。

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遠遠落後于英法。在這個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F.李斯特為先驅的德國曆史學派。曆史學派分為舊曆史學派和新曆史學派兩個階段。以W.羅雪爾為創始人的舊曆史學派活動于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以曆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曆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産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幹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随着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出現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納(1835~1917)、L.布倫塔諾(1844~1931)等為主要代表的新曆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為“講壇社會主義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