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

邵姓

中華姓氏
邵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2。2006年邵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84。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邵,被稱位邵公或邵伯。後來還被封于燕國,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其功勞。子孫襲邵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邵公的采邑也随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内。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邵公的子孫以原封地“邵”為姓,稱邵氏。
    中文名:邵姓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性質:百家姓之一 分類:姓氏 百家姓排位:83 發現者:姬 發現時間:公元前4800年 始祖:召公

曆史發展

春秋戰國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随劉邦起兵于沛,西漢封廣侯。

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一些情況。

兩漢至隋唐

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召公子孫,多已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号。

三國時,魏有樂丞邵登;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舉南遷。

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世同居。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谒,唐代校書郎邵楚苌為閩縣人。由此可知,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南遷徙者。

宋元明清

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範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衆,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

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

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于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渑池、伊川、宜陽、洛陽、洛甯、汝州、郏縣、内鄉等地。

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曆清朝至近現代,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台灣,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現當代

如今,邵姓在中國分布較廣,據有關的學者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省。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5省的邵姓約占到中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

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彜、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人口分布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人口約三百萬,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24%左右。

先秦時期,邵姓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清初邵姓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約22萬餘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蘇省,約占中國邵姓總人口的24%,占江蘇總人口的1.3%。

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河北、浙江,這三個省的邵姓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安徽,這五個省的邵姓大約又集中了35%。中國的邵姓分布形成了東南江浙、北方晉豫兩塊邵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約29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31%,排七十三位。宋、元、明600餘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邵姓人口純增長達28%,人口淨增加了6萬邵姓人口增長比中國人口的增長要快。

浙江為邵姓第一大省,約占邵姓人口的46%。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16%),這兩個省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6.5%)、貴州(5.1%)、江西(4.1%),這三個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

宋、元、明600餘年,邵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同時也向西南遷移。邵姓的重心在江浙地區

當代邵姓人口293萬,排在中國八十三位,大約占中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萬激增到290餘萬,約10倍之多。明至今,中國人口增長了13倍。

邵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型态勢。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48%;其次安徽、遼甯、浙江,這三個省又占了23%。江蘇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5.2%,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蘇總人口的0.6%。

中國形成了東部魯蘇皖、東北遼甯、西北甘肅三塊邵姓聚居區。在明至今600餘年間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别,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強勁回遷。

邵姓人口單位面積内密度最高的地區在華東、東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每平方公裡的邵姓人口達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裡)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9.9%,邵姓人口大約227.4萬;不足0.35人/平方公裡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0.1%,邵姓人口大約65.6萬。

邵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河西走廊、江蘇南部、膠東東部、遼東半島、内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複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5.6%。

在蘇皖浙大部、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甯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内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複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布頻率不足0.2%,其複蓋面積點了中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布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占了42%。

姓氏文化

源流一

出自姬姓,為黃帝,炎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滅商後,移封召國于河南濟源西的召亭,與周公旦諸子凡、茅、蔣、邢、祭、胙、衛以及鄭等國一起,環繞古商朝都城監管商之遺民。

後來召公奭之長子轉封于北燕國,留在濟源的次子仍稱召公,三子南遷伏牛山東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濟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陝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後期公元前513年,召簡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即以召為姓。

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涞水城,又東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迹。姬姓邵氏的曆史也有3100年。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國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

邵姓的正式使用曆史才2000年。由于這支為邵姓的主體,故而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于以居邑地名為氏。

源流二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源流三

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時活動在今河南鄢城東召陵一帶的黃帝部落的一支,史稱召方。大約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間,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召陳。

商末周國興起,周文王封其姬奭于召,史稱召公奭,召方族人歸順于周。召、邵原為一姓,後分兩姓。這支邵姓的曆史已經至少有3200多年。

源流四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彜、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鮮半島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從内地遷徙過去。

有關召公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稱“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輔佐大臣,燕國的奠基者,曆經文、武、成、康四朝,是曆史上有名的長壽長者,《今本書紀年》記載死于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則不詳。一般認為是西周宗室,周之同族,應與武王、周公旦平輩;另一說是周文王庶子。

因采邑在召,召地在今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邵伯。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國,但其派長子克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其一支後裔世襲公爵,為畿内封國召國的國君,是西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而且一直在王室輔佐周天子。

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與周公旦、太公望共列為“三公”,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其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講“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顯見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可見召氏為周之族長。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則召氏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郡望堂号

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于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于今天的河南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

安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

安樂堂:宋時邵雍,好<易>理,把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号“安樂先生”。顧頤稱贊其有内聖外王之學。邵姓又以博陵為堂号。

字輩排行

山東莊、煙台、高青、臨沂、河北範陽、河南洛陽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士澤長明珠光先兆采羽翼複成安定修鴻業宗功永克昌家奇為忠孝仁厚本誠良”。

濱州邵氏字輩:“文景貞元會衍理世澤長明珠光顯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業才羽翼書承家啟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東濟甯字輩:“文景貞元會性理世澤(延)長明珠光先照彩羽翼複成安治修洪業德功永克昌家齊傅忠孝忍厚本善良”。著名武術教練邵長華就是濟甯兖州人士。

河南周口邵氏字輩:啟化先經士,天元道桓長。三賢傳大德,謹守重剛強。

山東聊城邵氏字輩:“宗德純厚成明訓”。

重慶邵氏一支字輩:“錢鹽開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輩:“永宗元玉世正清通達連”。

邵氏一支字輩:“正文述世界維啟楚國君興宗支子德大烈光傳家經訓保邦忠良守成立業作善兆祥心安理順天佑助長”。

河北沙河一支字輩:“仁宗逸仕,道尊孔孟”。

山東甯陽邵氏字輩:“康仲博宏淳,峨菊南西商;隆敬曾謹儒,林韻養立文,行榆崇鵉紀。自可之公永,芳興元光際;毓複臨德俊,安樂恩鴻天。”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遷居于此(甯陽縣伏山鎮陶邵村),始祖為自勤祖系康節祖25代孫。

宗族特征

1、邵姓名人多出現在文化領域。

2、曆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在宋代以後。

3、江蘇省南京市邵氏。文、成、大、盛、世、傳、緒、正、家、聲,增、光、興、德、業、學、士、選、朝、庭。

代表人物

邵長蘅:武進人(今屬江蘇),清代詩人。

邵齊焘:江蘇昭文人,文學家

邵普涵:今浙江餘姚人,著名的經學家、曆史學家,曾參與纂修《繼三通》、《八旗通志》等書。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并博采<冊府元龜>、<太平禦覽>等書,按照原目,編排成冊,使《舊五代史》失而複得,列入正史。

還長于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着,撰有《爾雅正義》,成為訓诂學的重要着作。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祖先為河北範陽人。幼随其父邵古遷居河南共城蘇門山下,後在蘇門聚衆講學,創辦“太極書院”。三十歲時又居家遷至洛陽天津橋畔。并與居住在洛陽的退辭宰相司。馬光、呂公着等人結為好友,研讨學問,評議時政,期間屢次拒絕朝廷的錄用。

“太極”是永恒不變的,而天地萬物則有消長和終結,循環變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個時期的曆史退化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邵信臣:東漢時任南陽太守,九江壽春人。曾曆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衆開溝築壩數十處。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

邵興: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将領。

邵逸夫:1907年生于浙江甯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邵輔忠,明朝大臣。字廣益,号上葵,浙江鎮海人(今甯波北侖人)。曾與姚宗文、陸卿榮、郭鞏等十三人,受徐大化舉薦,受事于魏忠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