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江蘇省現代化普通醫院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前身為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始創于1918年,經過90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一所科室設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先進、學術水平較高,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1995年列為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2000年更名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05年被确立為江蘇省首批基本現代化醫院。2008年至2013年間,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項,省部級項目16項,其中省自然科學基金9項,其他合作參與的國家級、部省級立項14項,廳市級立項128項、局級立項87項。獲各類科技進步獎52項,其中省級獎5項,市級獎47項。獲各類醫學新技術引進獎94項,其中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獎40項。其他獎項3項(專利獎)。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其他專利32項。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 主管部門: 開放時間: 院長: 醫院等級:三級甲等 醫院類型:綜合醫院 醫院院訓: 醫保定點: 經濟類型: 經營性質: 醫院名稱: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醫院性質:國營 建院年份:1918年 聯系地址:江蘇省常州市天甯區局前街185号

醫護團隊

醫院現有職工2500餘人,其中正高職稱114人,副高職稱33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3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省333人才培養工程22人,省醫學重點人才4人。(2013年資料)

曆史沿革

1918-1983

一九一八年四月,常武地區地方商會、市公所、鄉公所、公款公産管理處聯合具函,推派錢琳叔為代表,專程至無錫普仁醫院,請求在常州設立分院。

一九一八年五月,芮真儒來到常州,與各公團磋商開辦事宜。經過商讨,議決暫借舊陽湖縣署部分房屋作為院址,定名為“武進醫院”;開辦經費由教會與地方公團各半負擔;常年經費除醫院收入外,地方每年撥款一千元,不足部分由教會補貼。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日,美國教會正式委派芮真儒為院長,段彥琛為副院長,與宣教士施密德一起來常。原先設在舊陽湖縣署内的第一女子學校,遷入白雲渡舊育志學舍内。經過二十多天的整理修繕,購置木床三十張及一些零星器具。以“文昌閣”等樓房、平屋三十餘間,因陋就簡地布置了臨診室、割症室、藥室,化驗室、消毒室、重症病房等。

一九二一年,醫院董事會集議,大家認為醫院借用公處終非久計。遂由地方各公團提議,經财政部核準,允許醫院使用舊陽湖縣署全部基地,基地上原有房屋八十餘間,由“監理公會”出資約六千元購進。

—九二六年下半年搬遷至局前街“同善社”址内,基地及房屋二十多間全部劃歸醫院。至此,醫院基本成形。

—九二六年,臨時醫院直接附設于武進醫院内。一九三〇年後,地方上不再提及“臨時醫院”這一名稱。

—九二三年六月二十日,芮真儒在《新武進》報上登載要求懲處的聲明,此工程才得完竣。一九二三年四月,鑒于不治身死者家屬在醫院内随地焚化冥儀,有損醫院觀瞻,于是在警察所後面西首空地上,建造平房兩大間,西橫眉額題為“慎終堂”,地方人士稱為“太平間”。此後幾年内,醫院還先後建造護士長住宅、護士學校教室、護士宿舍、醫生職員住宅等用房和水塔。

一九二九年,武進醫院的建制正式得到政府注冊。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芮真儒院長因患斑疹傷寒,在蘇州博習醫院病逝。博習醫院遂派蘇邁爾醫生前來代理院長。一九二五年六月,美國“監理公會”派美籍醫生貝德來院擔任院長。

一九三一年冬季新院破土動工。一九三三年夏,病房大樓、門診樓兩工程基本完竣。常州書法家唐駝書寫的“武進醫院”四個大字鑲嵌在門樓正中。因捐款之故,曾題名為“史蒂文遜”紀念醫院,上報材料則稱“江蘇常州武進醫院”,但這兩個名稱均未通用,仍以“武進醫院”為人們所熟知。

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下午二時,醫院舉行開院儀式。

一九三五年,蘇州博習醫院蘇邁爾院長病逝,武進醫院副院長趙樂門調蘇州接替當院長。衛斯德(美國人,護校校長助理、副總護士長)亦調去當總護士長。一九三六年夏,貝德再次例假回美國,院長由華克門代理。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農曆十月二十),日軍侵占常川。從此武進醫院淪陷敵手,進入了一個動蕩的階段。

一九四二年八月,日軍突然占領醫院,強令醫院人員限期離院,所有物資不準帶出。并将醫院改為“二十七師團第四野戰醫院”。

一九四五十二月三十一日,國民黨政府宣稱:“本邑武進醫院暨院内一切設備,自敵軍繳械後,由軍政部常錫接收組彭組長派員封存。”當時,前來正式接收的是“軍政部京滬區特派員辦公處常錫接收組”彭鼎宣、胡祖乾,日軍移交者是“第二十七師團第四野戰醫院”院長陸軍軍醫少佐林二郎。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福士德來院複任護士長。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貝德應召回美國另有任用,由楊堃代理院務。七月份,楊堃赴美學習,教會聘請湖州福音醫院院長翟培慶代理院務。

建國後至一九八四年,醫院穩步發展,逐步加強了基礎醫療建設。

1984-2013

1984年,醫院正式啟動各項改革。按照上級黨委和政府部門的部署和要求,改革領導體制,明确黨政分工,實行院長、科主任負責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原有獎金發放“大鍋飯”模式,實行按不同工作内容的崗位責任制經考核後發放津貼和獎金;改革職工公費醫療制度,采取個人包幹、結餘歸己的方法,有效遏止公費醫療費用逐年上升和藥品浪費;在業務部門則選擇性地試行護理責任制、口腔技術經濟責任制和制劑承包責任制的改革。

1988年,改革黨群工作機構設置。1989年,全院實施目标責任制管理,實行科室自查、大科檢查、院部抽查的三級質量控制考核,有效提高醫療質量和工作效率;1989年,醫院承辦“全國強化醫療質量管理與醫院經營機制研讨會”,衛生部有關部門領導先後到院調研改革和發展情況。

1985年,新建外科大樓竣工。在普通外科基礎上,開設泌尿外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骨科和男、女普外等專科病區,使全院外科系統病區規模和床位得到擴充和調整。各病區專設後療室,配備專科醫師,實行專科分科值班,使夜間急診病人就診安全系數有了明顯提高。

1986-1990年,醫院連續5年獲“省文明醫院”、“市文明單位”稱号,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先進集體”、“保密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以骨科主任醫師、優秀共産黨員嚴東方先進事迹為題材,醫院專題拍攝的電視片《情系病人》先後由省委宣傳部授予全省黨課電視片觀摩一等獎、衛生部教育司授予全國衛生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及醫德醫風教育電視片展評三等獎。

1994年12月被評定為全省首批9所“三甲”醫院之一,也是當時全省地市級綜合性醫院中唯一的三級甲等醫院;1984年,常州一院還首次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稱号。

199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和衛生局的關心支持下,常州一院在三級甲等醫院的平台上創建醫學院附屬醫院。

1995年12月26日常州一院挂牌蘇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在省内首創領導體制、隸屬關系及經費渠道不變的異地非直屬醫院管理體制,雙方本着“平等互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方針進行醫教研全方位的合作。至此,醫院教學科研與臨床醫療比翼齊飛,兩者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呈現出新起點、新平台引領新一輪發展的勃勃生機。

1995年,新建主要用于病人輸液的藥房樓,有效緩解輸液場所緊張的矛盾。1996年,全院增加綠化面積2000多平方米,獲“常州市綠化達标單位”稱号。1997年,重建醫院正大門,修建主幹道1400平方米,對原有病房全部重新粉刷、油漆,外科大樓各病區增設病員浴室,基本解決病人洗澡難問題;新建總建築面積為4486.24平方米的6号病房樓,一年後竣工使用。1998年,院内路燈全部設置新的照明光源,鋪種草坪1600平方米,污水處理排放達标并獲市先進單位稱号。1999年,啟動籌建綜合病房大樓。

2000年,醫院業務總收入達2.74億元,比1995年增長1.8倍,比1990年增長9.1倍;醫院固定資産總值1.65億元,比1995年增長2倍,比1990年增長11倍。成績的取得受到省衛生廳的充分肯定和贊揚,兩次被授予“江蘇省文明醫院”稱号,并先後被評為“江蘇省行風建設先進集體”、“江蘇省衛生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

2000年8月1日,常州市正式啟動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常州一院被确定為首批定點醫療機構。

2002年11月,總建築面積45456平方米的綜合病房大樓建成試運行,為當時省内一流、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病房大樓。

2003年,新建直線加速器機房投入使用;同年,在綜合病房大樓西側新建總建築面積5650平方米的集信息管理、行政辦公、學術報告廳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樓,該樓宇設有與蘇州大學圖書館聯網的電子閱覽室及文獻檢索利用系統等,為促進醫院臨床教學、開展基礎醫學和臨床研究提供快捷、方便的創新平台。2005年4月10日,由市政府批準并列入重點工程項目的新門急診綜合大樓奠基。2006年,按照市政府統一規劃,常州衛生學校、常州市中心血站的土地房屋全部有償轉歸醫院。

2004年,開設近70張床位的放療病區,醫院腫瘤放射治療步入規範化、規模化發展的平台。至2008年,全院醫療設備固定資産總額2.49億元,擁有萬元以上醫療設備1470台(套),1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37台(套),10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1台(套)。

2005年,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常州一院具備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

2006年底,在省廳對全省36所三級醫院出院病人滿意度函調結果中常州一院排序第9位、在全省10所基本現代化醫院中排序第2位。

2007年,常州一院被省衛生廳确定為首批開展人體腎髒移植、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和采集以及心髒疾病介入診療資格準入的醫院。

2007年度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獎共28項一等獎中,常州一院獲得5項,在全省各醫院中名列第一,這些獎項大多是與國外合作的成果。常州一院“中美現代醫學研究中心”開展“兒童認知功能發展的神經電生理及臨床應用的研究”,2008年獲得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國家衛生部共同設立的宋慶齡兒科醫學成果獎。

2008年5月,門急診綜合大樓竣工交付使用。該項目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總建築面積68293平方米,其中地面主樓20層、裙樓5層、地下1層,充分體現人性化、集約化、職能化、生态化的現代化醫院建築要求。

至2008年底,全院職工2013人,其中衛技人員1484人,占職工總數73.7%。衛技人員中正高級職稱90人,副高級職稱256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225人,占醫師總數37.8%,其中博士32人;護理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718人,占護理人員總數77.8%。在編87名工勤人員中,技術工人占97.7%,其中高級技師2人,工人技師11人。高層次衛技人才中入選省“135工程”重點人才培養對象2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2人;被評為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由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2人。

特色科室

醫院設有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42個,其中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骨科、血液科、腫瘤科、普通外科、醫學影像科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呼吸内科、神經内科、皮膚科、放療科、病理科、心髒内科、麻醉科、腎内科、風濕免疫科、檢驗科等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骨科、腫瘤科為市級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泌尿外科為省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合作單位,建立了以綜合實驗室為主體的及與各省、市臨床重點專科相配套的專科實驗室,綜合實驗室、腫瘤實驗室為市重點醫學實驗室。

醫院建有腎移植、血液透析、腫瘤生物治療中心和市級臨床藥學中心。醫院成功地開展了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心髒移植、胰腎聯合移植、自體肺移植、骨髓移植、臍血幹細胞移植、自體外周幹細胞移植、微創冠狀動脈架橋術等新技術,腎髒移植術已超1480例。被省衛生廳确定為首批開展人體腎髒移植、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和采集的醫院。擁有MRI、DSA、ECT、高速多排螺旋CT、直線加速器、DR、三維B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CCU、NICU、RICU、ICU成套進口監護設備等萬元以上的先進醫療設備2202台。固定資産總額12.22億元,醫療設備固定資産總額達4.38億元。(2013年資料)

醫護團隊

醫院現有職工2500餘人,其中正高職稱114人,副高職稱33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3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省333人才培養工程22人,省醫學重點人才4人。(2013年資料)

學校簡介

蘇州大學坐落于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曆史文化名城蘇州,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與江蘇省、國防科工局與江蘇省共建高校,也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東吳大學,1900年創辦),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華,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東吳大學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碩士學位、最先開展法學(英美法)專業教育,也是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

1952年中國大陸院系調整,由東吳大學之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之數理系合并組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1982年,學校更複名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其後,蘇州蠶桑專科學校(1995年)、蘇州絲綢工學院(1997年)和蘇州醫學院(2000年)等相繼并入蘇州大學。從民國時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國時代的開拓創新;從師範教育的文脈堅守,到綜合性大學的戰略轉型與回歸;從多校合并的跨越發展,到争創一流的重塑輝煌,蘇州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醫院地址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天甯區局前街185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