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濕地日

世界濕地日

提高濕地保護意識的節日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态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為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利用,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于特别是作為水禽栖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為了紀念這一創舉,并提高公衆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2016年2月2日是第20個世界濕地日,其主題是“濕地關乎我們的未來:可持續的生計”,這不僅在強調濕地對人類未來的重要作用,更是強調濕地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重要意義。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世界濕地日 公曆日期:2月2日 起源時間:1997 起源事件: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地區:全世界所有國家

背景

濕地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不同的國家和專家對濕地有不同的定義。我國科學家對濕地定義是:陸地上常年或季節性積水(水深2米以内,積水達4個月以上)和過濕的土地,并與其生長、栖息的生物種群,構成的生态系統。常見的自然濕地有:沼澤地、泥炭地、淺水湖泊、河灘、海岸灘塗和鹽沼等。

濕地具有很強的調節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夠淨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濕地還是水生動物、兩栖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态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被人們比喻為“地球之腎”。然而,由于人們開墾濕地或改變其用途,使得生态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造成洪澇災害加劇、幹旱化趨勢明顯、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等。

由來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于特别是作為水禽栖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為了紀念這一創舉,并提高公衆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1996年10月濕地公約第19次常委會決定将每年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每年确定一個主題。利用這一天,政府機構、組織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動來提高公衆對濕地價值和效益的認識。

曆年主題

1997年:濕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1998年:濕地之水,水之濕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人與濕地,息息相關(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珍惜我們共同的國際重要濕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2001年:濕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2002年:濕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2003年:沒有濕地-就沒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2004年:從高山到海洋,濕地在為人類服務(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年: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2006年:濕地與減貧(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2007年:濕地與魚類(Wetlands and Fisheries)

2008年: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 (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年:從上遊到下遊,濕地連着你和我 (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2010年: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Wetland,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2011年:森林與水和濕地息息相關(Forest and water and wetland is closely linked)

2012年:濕地與旅遊(Wetlands and Tourism)

2013年:濕地和水資源管理

2014年:濕地與農業(Wetlands and Agriculture)

2015年:濕地:我們的未來

2016年:濕地與未來:可持續的生計(Wetlands for our Futur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濕地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于特别是作為水禽栖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

《濕地公約》定義為: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

國際夥伴

濕地國際聯盟(WIU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環境署(UNE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聯合國基金會、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遺産基金會等多個國際組織及公益基金在全球與中國濕地聯盟(WAP公益保護組織,總幹事曾德才)等,開展濕地生态保護、世界遺産保護及環境教育等。

目前,濕地聯盟(wap組織)已經在中國及亞太地區受理和評估所需保護規劃的濕地項目,社會個人及當地濕地都可向濕地聯盟提出“公益保護”,國際組織各方代表們與公益投融資保護專家曾德才先生已對多個區域性濕地保護提供項目評估與國際公益基金的配套保護。該組織正開展區域性及地方“濕地保護申請”的受理中。目前該保護聯盟正在對多個“受威脅”和“正在消失”的濕地開展公益投融資服務、負責任旅遊、生态人居、環境教育、國際生态經濟圈計劃等等保護與規劃工作。

濕地生态功能

防洪:

在一些流域的上遊,泥炭地和草甸就像海綿一樣,吸收雨水并使水分緩慢滲透到土壤中,從而減少破壞性洪水暴發對人的生命和生計的威脅。當泥炭完全飽和而無法吸收更多水分時,池塘和泥炭植被都有助于減緩和減小徑流。

補給地下水:

當地下水降低時,濕地可以補充地下水;而當地下水位過高時,濕地又可以充當地下水的排洩區。

穩定海岸線和抵禦風暴潮:

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鹽沼),就像前線護衛一樣,抵禦潛在的危害。濕地植物的根系牢牢紮入海岸,抵抗風浪對岸線的侵蝕,它們就像一道屏障,減緩了風暴潮和潮汐湧浪的勢頭,從而也降低了其高度和破壞力。

淨化水質:

通過将污染物“鎖定”在沉積物、土壤及其植被中,濕地發揮着淨化水質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對農業地表徑流和生活污水中富含的高濃度的氮和磷,濕地有更顯著的淨化作用,從而防止飲用水的氮磷濃度過高,還可以減少地表水發生富營養化的風險。

維護生物多樣性:

濕地具有極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許多動植物隻能生長在濕地中,如果沒有濕地,他們将無法生存。事實上,濱海濕地,如紅樹林、珊瑚礁、河口和海草床等,分布着部分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物量最高的群落。

固碳:

濕地可以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濕地植物中,有很強的固碳功能,在固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提供生态産品:

濕地資源種類繁多,包括食物(如魚和大米)、建築木材、薪柴、植物油、鹽、藥用植物、編織用的莖葉以及動物飼料等。其中魚類是10億人口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還為另外20億人口提供了至少15%的動物蛋白;大米是世界上30億人口的主要糧食。

文化價值:

人類在其存在之初就已經意識到水是生存的絕對必需品。于是,水源充足的地方就成了文明的發源地,比如尼羅河畔發源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及底格裡斯河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還有我國黃河和長江孕育的古中國文明等。

休閑和旅遊:

濕地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休閑活動的理想場所,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濕地風景區更是生态旅遊的絕佳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