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愛圖

四愛圖

取材梅蘭竹菊的畫作
《四愛圖》取材于 周敦頤的《愛蓮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王羲之愛蘭愛鵝、林和靖愛梅愛鶴、米芾愛石、蘇東坡愛硯,基本上是由以上幾個典故取其四個組成四愛圖 ,現今又添加了新的典故,孟浩然愛梅、李白愛酒、杜甫愛詩。
  • 中文名:四愛圖
  • 外文名:Four love maps
  • 别名:

簡介

周敦頤愛蓮

宋代理學宗祖周敦頤,字茂叔,中國道學的創始人。道州營道縣人(今湖南道縣),生于公元1017年。周敦頤少年喪父,靠母親鄭氏和舅父撫養成人。長大成才以後,長期擔任地方官吏。周敦頤在南昌擔任地方官吏時,有一次路過浔陽,愛上了廬山蓮花洞的山水,遂萌發了退休後要到這裡來安度晚年的念頭。不久,他到廣東任地方官,由于身體不适,便要求知南康軍,宋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他赴江西星子縣上任,第二年便退休來到蓮花洞。

周敦頤來到蓮花洞以後,創辦了濂溪書院,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将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内築一愛蓮堂,堂前鑿有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和線當炎夏之時,蓮花盛開,清香四溢,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于堂前。一天夜晚,月明星朗,涼風可人,先生披銀紗伫立在池邊良久,見蓮出污泥而高潔自愛,花濯清漣而無妖冶之姿,感慨叢生,文思泉湧,乃轉身回房,奮筆疾書,草就《愛蓮說》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燴炙人口。

陶淵明愛菊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号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浔陽柴桑人。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隐。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着時隐時仕的生活。

“晉陶淵明獨愛菊”可以說是陶淵明隐居田園的寫照,他揮毫留下了著名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愛菊”的傳說,就是後人從這句詩中引申而來的。從一般的泛論,進入具體叙說,顯示陶淵明的性格特征。陶淵明是晉末宋初的一位傑出詩人,他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一些小官。他不滿士族把持的黑暗統治,不願與其同流合污,更不對之卑躬屈節。他做彭澤縣令時,恰好碰上督郵來視察工作,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他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當即辭去彭澤令,決心遠離統治者,潔身自好。此後,他長期歸隐田園,以酒遣懷,以菊花為伴侶,再沒有出仕。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對他不苟随時俗的高潔品質的贊頌。

王羲之愛鵝

書聖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臨沂,西晉末年随晉室南遷,永和元年任右軍将軍、會稽内史後,就定居會稽。紹興是王羲之第二故鄉。

王羲之一愛蘭、二愛鵝。他在精研書法體勢時,得益于養鵝,更得益于愛蘭。曲頸高歌,紅掌撥水的鵝,給王羲之帶來啟示,從此伸臂運筆,更揮灑自如。而那迎風飄拂、婀娜多姿的蘭葉,更啟發了他創飄逸流暢、妍美遒媚的書法新體。蘭葉清翠欲滴、素靜整潔、疏密相宜、流暢飄逸。王羲之将蘭葉的各種姿态運用到書法中,使他的書法結構、筆法、章法的技巧達到精熟的高度。他的書法蘭畫映素,氣脈貫通,字體秀美,錯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勢、因勢利導,達到了神韻生動、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林和靖愛梅

林和靖-名逋,字君複。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少時父母雙亡,無依無靠,但他勤奮好學,經史百家,無不通曉,而且善書畫,工詩詞。早年遊曆甚廣,終覺其他地方的山水不及西湖,便匆匆返杭,選擇孤山隐居。遍植梅 樹,共360餘株。有趣的是,他每天的開支都以一株梅樹的梅子所信售之錢為标準。詠梅佳句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梅以和靖為知已”,可以不恨矣。

和靖除愛梅外,還特别善養鶴。每當外出遊湖時,客人來了,家僮開籠放鶴,他望見鶴飛來,知道有客,就返棹回家。他與客人飲酒吟詩時,鶴起舞助興。由于林和靖愛梅若妻,視鶴如子,“梅妻鶴子”遂廣泛流傳,成為佳話。傳說林和靖死後,他養的鶴也在墓前悲鳴而死。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30餘年,從無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

米芾愛石

米芾-字元章,号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颠”。

米芾曾為書畫學博士,後來升遷至禮部外郎。他多次被人向主管打小報告,說他行為放浪,因而被罷了官。米芾喜歡石頭,他放着好地方的官不做,主動要求去漣水當小官,因這地方靠近安徽靈璧。他收藏了不少靈壁石,每塊都題其名目,經常把玩,終日不出。楊次公按察使,管一路司法和官吏考核,視察到漣水時,對米芾嚴肅地說:“朝廷将千裡郡的地方交給你,你怎麼能終日玩弄石頭?”米芾從左袖中取出一靈壁石,嵌空玲珑,峰巒洞穴俱全,色極清潤,在手中翻轉抛接給楊察使看:“這石頭怎麼樣?”楊不看。米芾将石納入袖中,又取出一塊石頭,疊峰層巒,奇巧得很,楊仍不看。米芾又納入袖中,最後取出一石,極盡天劃神镂之巧,看着楊說:“這種奇石,怎麼能不愛?”楊忽然開口道:“并非隻有你愛,我也很喜歡它。”他即從米芾手中搶過此奇石,徑直登車離去,米芾逃過考核一劫。

蘇東坡愛硯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十分愛硯,藏硯也多。他用過的“壁水硯”是以端溪下岩硯石刻制的,因下岩硯石開采十分困難,他對采石工的艱苦勞動很有感慨,又覺得這塊端硯堅實而細潤,透水性極弱,質地優良,為硯中珍品,便在硯背題了硯銘:“千夫挽绠,百夫運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噓而液,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另一方硯銘為;“其色溫潤,其制古樸,何以緻之,石渠秘閣,永宜寶之,書香是托。”對此端硯備加贊揚。

蘇東坡的第一方石硯為12歲時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閑地上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淡綠石頭煞是可愛,有閃閃銀“星”,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覺好奇,認為此石“是天硯也”,于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此後,蘇東坡收藏許多硯台,但始終對此硯關愛有加。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郢靖王朱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冊封為郢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安陸(今湖北省鐘祥市),卒于永樂十二年(1414年),享年二十七歲,谥号曰“靖”,永樂十三年(1415年)葬于城東二十裡清平村寶鶴山。

他的王妃郭氏,為明朝開國元勳營國威襄公郭英之女。郢王去世後,郭氏悲痛自盡,與夫君合葬。《興都志》卷載:“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賢王舍我以去,我寡而無子,尚誰恃邪?念自幼嫔賢王侍如賓友,今安忍獨生乎!乃整妝對鏡,自寫其容,付謹密宮人掌之。雲:候諸女長成識母之遺容也,遂自盡。

朝廷聞而賢之,恤典加厚。”這件梅瓶出土時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可謂是這位王妃為夫殉情之凄婉故事的“見證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