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陶瓷

江西景德鎮陶瓷

地方性特産陶瓷
中華向号瓷之國,景德鎮曆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曆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曆史已有兩千年。[1]
  • 中文名:景德鎮陶瓷
  • 外文名:
  • 别名:
  • 開始時間:東漢,公元25-220年
  • 地點:江西景德鎮
  • 開始特點: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

曆史

景德鎮地區的制陶業“始于漢世”(東漢,公元25-220年),此時的陶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隻供迩俗粗用”,并不遠銷。因此,影響所及,極為有限。

景德鎮地區“水土宜陶,陳(陳代公元557-589)以來土人多業此,鎮陶自陳代以來名天下。”東晉(公元317-420年)時人趙概對景德鎮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展景德鎮由陶至瓷的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制瓷師主”,立廟奉祀。

南北朝時,陳至德年元年,京城興建宮殿,陳後主诏新平鎮燒制瓷礎進禦;隋(公元581-618年)大業中,新平鎮制成“獅象大獸兩座,奉于顯仁宮”,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鎮陶瓷就已名揚天下。“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稱假玉器”,“鎮鐘秀裡人陶民所燒造”,“陶玉攜瓷入關中,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揚天下”,“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潤如玉,為東山裡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志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禦。”

據考古發現,景德鎮五代窯址頒布甚廣,有十八處之多,尤其是延續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窯址,規模最大,影響甚遠。這些窯址都燒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調偏灰,白的色調純正。而且,白瓷胎質細密,透光度較好,其燒成溫度已達1150-1200℃,孔隙度為0。8%,胎體白度達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盤、碗、壺、盒、水盂等,以盤碗為主。這說明,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她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對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對于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征,制瓷曆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生産瓷器的曆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禦次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賜給景德鎮,于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曆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

時至清康,雍,幹三朝,瓷器發展到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藝的深厚積澱,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于一爐,真是"貴逾珍寶明逾鏡,書比荊關字比蘇"。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缤紛的彩繪,斑斓絢麗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瓷窯很多,而且分布很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

這個時期生産的青花瓷畫面清晰幹淨,色彩翠藍光豔,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調強烈,富麗堂皇,較之明代又有發展。創作的粉彩瓷器色調柔和,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畫激發作畫,再入窯燒制成的琺琅彩瓷器,融彙中西,異常精美,是皇宮的專用品。在這些絢麗多彩的名貴瓷器,通過各種渠道,沿着路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為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經貿交往,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着稱于世。這種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裡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顔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緻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得景德鎮跻身于宋代名窯之林。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餘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顔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裡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着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靓典雅,素淨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淨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征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釉裡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瓷器,燒成難度大,色彩豔麗,以至于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裡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裡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在高溫顔色釉的燒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設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燒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裡紅等彩瓷賴以産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後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标志着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已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銀的局面,預示着新時代的到來。

明時的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産……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産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并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并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

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能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須,形制巨大,氣勢宏偉,荘重肅穆,為帝王專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進而更現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隻0。5毫米,最厚的也隻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以成化閗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空前的絕作。創于成化時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閗彩工藝,開創了我國彩瓷的新時代。成化時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種,多者達六種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極其鮮明,比單純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絢麗,給人以争奇鬥豔,美不勝收之感。

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在成化閗彩的基礎上創出了青花五彩,改變以閗彩中僅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的決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隻是構成整個圖案的一種顔色,青花和紅、黃、綠等色處于一樣的地位而沒有主從之分,這就大大豐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現力,呈現出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以及釉下藍色為主突出紅色的局面,嘉靖、萬曆彩瓷也就以圖案花紋滿窯,色彩濃豔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還有白地綠彩、青花紅綠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較為出名。

明代景德鎮的高溫單色釉(燒出溫度在1200℃以上)和低溫單色釉(燒成溫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發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燒造,各臻其妙。永樂的潔白甜淨;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嘉靖的純淨無雜;萬曆的透亮明快;無不使人歎服稱奇,爽心悅目。

明代單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還有永樂、宣德的紅釉和藍釉,以及成化孔雀綠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黃釉。明永樂時的鮮紅器亦稱“祭紅”,釉厚如脂,光瑩鮮豔,有“永樂之寶”之譽,赢得“永器鮮紅最貴”的評價。宣德年間的寶石紅釉又比永樂鮮紅釉更勝一籌,釉汁晶瑩似紅寶石,胎質細膩堅緻,極其名貴。明代的藍釉瓷器,在宣德時燒造較多,後人把它和白釉、紅釉相提并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鎮制瓷業,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無論是産品造型、裝飾技法、還是裝飾題材、裝飾風格,都達到了“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于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勝”的極度繁榮境界,制瓷技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時的景德鎮“延袤十餘裡,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萬,借此食者甚衆,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語》),“利通數十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于斯”。與明代一樣,清代也是官窯民窯并存共榮,并且均有名窯精品。

清代前期的禦窯廠,名窯輩出,創新層出不窮。康熙年間著名的官窯有“臧窯”、“郎窯”。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陶官臧應選所造。臧窯的主要成就是單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裡紅均極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豔麗純淨,瑩澈明亮,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譽,别具風格而“獨步本朝”,尤其是民窯青花更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個轉折點,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紅、霁紅等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鮮豔富麗,光澤透澈明亮。

郎窯,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禦窯時生産的瓷器。郎窯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窯器而着稱。郎窯的傑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紅釉而創制的以郎窯紅為代表的顔色釉,郎窯紅,“華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豔的色澤,猶如凝結的牛血一般鮮紅(故也稱其為牛血紅),釉面透亮重流,器物裡外開片,既象玻璃般光澤鮮豔奪目,又象紅寶石一樣瑰麗,極為名貴,為曆代珍品。

康熙時還曾燒制出與郎窯紅齊名的色調淡雅的缸豆紅,也稱美人醉;用詩“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形容它極為貼切。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制作工藝的影響而于康熙朝始創的粉彩,到雍正年間獲得空前的發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摻入,加上國畫沒骨法渲染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書畫的陰陽、濃淡、深淺的立體感,同時粉彩燒成溫度較古彩低,色彩對比比較和諧;因而顯得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絢爛雅麗,形象逼真,構圖文雅隽秀,所謂“鮮嬌奪目,工緻殊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詩、書、畫、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藝術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窯,成就輝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歲之身協理窯務,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質、釉面、器型、品種、工藝手法、裝飾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繪,無論仿古,無論創新,無不登峰造極。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述:“公深谙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金。

又仿效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種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窯至此,集大成矣!”。從乾隆中期開始,景德鎮的瓷業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趨衰落,道光以後,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景德鎮瓷業一直處于蕭條狀态,“故乾隆一朝,為清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飲流齋說瓷》。

發展

清末和民國時期,戰争不斷,景德鎮陶瓷走下坡路。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景德鎮十大瓷廠。

景德鎮市人民瓷廠,1956年由公私合營的華光、群益、光大三個瓷廠合并而成,稱“景德鎮第三瓷廠”,1957年更名新平瓷廠,1969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建國瓷廠,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鎮解放後第一家國營企業;

景德鎮市藝術瓷廠,原名工藝美術瓷廠,建于1960年,1972年改為現名;

景德鎮市紅星瓷廠,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廠合并而成;

景德鎮市紅旗瓷廠,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廠合并而成;

景德鎮市為民瓷廠,1965年建成投産,原名高級美術瓷廠,1966年改現名;

景德鎮市宇宙瓷廠,原為建國瓷廠第一分廠,建于1954年,1958年與第十三陶瓷手工業合作社和第四瓷廠後改現名;

景德鎮市東風瓷廠,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資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營,1956年稱第一瓷廠,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廠的一部分并入,改稱現名;

景德鎮市光明瓷廠,1961年由紅旗瓷廠一部分劃出成立;

景德鎮市景興瓷廠,1961年由華電瓷廠的幾個分廠和國光瓷廠合并而成;

景德鎮市新華瓷廠,原屬新平瓷廠(今人民瓷廠)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鎮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廠 華風瓷廠。{景德鎮市華風瓷廠,1978年籌建,1985年投産}。

自90年代開始十大瓷廠和華風瓷廠因經營不善陸續停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