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漢語漢字
成(拼音:ché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成的本義一般認為是完成,也有人認為本義是城。由完成引申為成熟、成年。又引申為成就、成績,另有“成為”、“變成”之義。此外還進一步引申為成全、和解、大等義。[2]
  • 中文名:成
  • 拼音:chéng
  • 部首:戈
  • 倉颉:IHS
  • 鄭碼:HMY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下平八庚
  • 部外筆畫:2
  • 總筆畫:6
  • 五筆86:DNNT
  • 五筆98:DNV
  • 筆順編号:135534
  • 四角号碼:53200
  • 統一碼:U 6210
  • 筆畫數:6
  • 漢字首尾分解:戊乙
  • 筆順讀寫:橫、撇、橫折鈎、斜鈎、撇、點
  • 注音:ㄔㄥˊ
  • 異體字:?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 造字法:會意字或形聲字

文字溯源

成始見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圖1)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寬口長柄大斧“戌”,左下有一直條長形物。春秋時期,下方寫作短豎的一筆,與“戌”上面的短橫相連,并在短豎的中部加點作裝飾。篆書更把“成”字訛變為“戊”裡藏“丁”。在這以訛傳訛的基礎上,至楷書将右上角與整體相連的一筆變為相對獨立的點,“丁”字形變為一橫折鈎,“成”字才最後定型。

關于“成”的來曆,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成”是個形聲字,“戊”為形旁,“丁”為聲旁。也有一些資料認為“成”是個會意字,他們認為“戌”左下一豎是“十”字(“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縱豎),古人們很早便已有了以十進位的概念,數始于一而終于十。凡事到了“終”點,便有“成”意,“成”(完功、變為)意便由此而來。或以為“戌”左下的符号不是“十”字而是其他物品。從全字構形看來,仿佛有以人斧劈斬一木以表示“決心”“發誓”,表示“已畢其功”之意。文字學家康殷引用《左傳》說東周時代戰敗乞和叫“行成”“求成”,簽訂和約叫“成”,并說大抵都要斬物以作盟誓,這是古代的民俗,能解釋“成”字為什麼要以“戌”為基文。故“成”字因而有“就”“這”“乎”“定”等意。據形探義,也有一定的道理。

“成”表示完成、實現。進一步引申可作“成功”講。如“功敗垂成”“大器晚成”。

完成或成功總要伴随一定的結果,所以,“成”常用來表示成為、變成的意義。《禮記·學記》上講:“玉不琢,不成器”,是說: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器物的。此外像百煉成鋼、滴水成冰等成語中的“成”都是成為、變成的意思。“完成”之後就會使事情或者事物達到某種狀态或者以另外一種狀态存在,因此“成”由成功義引申為成果、成就,一般是名詞性的。如“守成”“坐享其成”中的“成”。這是動詞活用為名詞的例子。

字詞意義還可以因語境的不同而不同:假使字詞與語境有經常性的伴随關系,則字詞可以獲得固定義項;假使字詞與語境隻是臨時性的伴随關系,則字詞不能獲得固定義項,隻能獲得活用用法。“成”由“完成”這個意思還可以表示事物的成熟。《左傳·哀公五年》說齊國燕姬生的孩子“不成而死”,是說她的孩子未到及冠年齡就死了。“成”的這一義項是經常出現的,用于人表示成人、成年,用于植物表示成熟,如說“五谷不成”“萬物不成”等。“成熟”有“滿”“全”的含義在其中,引申可以表示“成全”,例如《論語·顔淵》中的一句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即“成全”。

由于已經完成的東西往往會成為既成事實或成為固定不變的東西,所以“成”又可以表示已定的、定形的、現成的這樣一些意思,作形容詞。例如“成命”指已發布的決定、命令,“成見”指對人對事所抱的固定看法,“成說”指現成而且通行的說法。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事情按要求)做完;預期的目的實現(與“敗”相對)。

accomplish;

succeed

《詩經·大雅·靈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韓愈《送許郢州序》:“凡天下事,成于自同,而敗于自異。”

完成;大功告成;水到渠成

變為。

become;

turn into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紅樓夢》第五一回:“你問我?有趣,你倒成了才來的了。”

形成;弄假成真;百煉成鋼

生物生長到定形、成熟的階段。

ripen

《左傳·哀公五年》:“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杜預注:“不成,未冠也。”

成蟲;成人

用在量詞或時間詞前,表示達到一定的單位(強調數量多或時間長)。

成年;成日;成數;成百上千

幫助人達到目的。

《論語·顔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成全;成人之美

〈文言〉和解;媾和。

《詩經·大雅·緜》:“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文言〉平定;估定。

《周禮·地官·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

〈文言〉确定。

conclude

《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文言〉并列。

《儀禮·既夕禮》:“俎二以成,南上。”鄭玄注:“成,猶并也。”

表示同意,許可。

all right

魏巍《在風雪裡》:“我别的幹不了,我給你們燒點水,端個飯還不成嗎?”

〈文言〉似;像。

韓愈《過鴻溝》詩:“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

形容詞

達到完備的階段的。

《國語·晉語七》:“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詩經·齊風·猗嗟》:“儀既成兮,終日射侯。”

成熟;成品

舊有的,既定的,現成的。

standing

成規;現成;成式;成語;成法

表示有能力。

able

老舍《駱駝祥子》十三:“喝!院子都掃完了?你真成!請請你!”

〈文言〉通“誠”。

《詩經·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異。”

名詞

工作或學習上的收獲;事業上取得的成果。

李白《化城寺大鐘銘》:“﹝李公﹞少蕰才略,壯而有成。”

成就;成績;守成;一事無成

〈文言〉計要,統計的文簿。

《周禮·天官·司會》:“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

古國名。東晉時十六國之一。國号成,後改号漢,史稱成漢。

古邑名。也寫作“郕”。

《禮記·檀弓下》:“聞子臯将為成宰。”陸德明釋文:“成,本或作郕,音承。”

(Chéng)姓氏用字。參看“成姓”。

量詞

〈文言〉重;層。

《呂氏春秋·音初》:“為之九成之台。”高誘注:“成,猶重。”

十分之一叫一成。

《老殘遊記》第三回:“冤枉一定是有的,自勿庸議;但不知有幾成不冤枉的?”

〈文言〉奏樂一曲為一成。

《尚書·益稷》:“箫韶九成,鳳凰來儀。”

古代井田區劃名。指方圓十裡之地。

《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衆一旅。”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成·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3

〔古文〕《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城。《說文》就也。《廣韻》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

又平也。《周禮·地官·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疏》成,平也。非故心殺傷人,故共鄕裡和解之也。《詩·大雅》虞芮質厥成。

又《左傳·隐六年》鄭人來輸平。《公羊傳》輸平猶堕成也。《文七年》惠伯成之。

又終也。凡樂一終為一成。《書·益稷》箫韶九成。《儀禮·燕禮》笙入三成。《注》三成謂三終也。

又善也。《禮·檀弓》不成用。《注》成,猶善也。

又《周禮·天官·大宰》八灋五曰官成。注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也。

又《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注》八成者,行事有八篇,若今時決事比也。《釋文》凡言成者,皆舊有成事品式。

又必也。《吳語》勝未可成。《注》猶必也。

又倂也。《儀禮·旣夕》俎二以成。《注》成,猶倂也。

又《禮·王制》司會以歲之成質于天子。《注》計要也。《周禮·天官·司會》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

又《司馬法》通十為成。《周禮·冬官考工記》方十裡為成。《左傳·哀元年》有田一成。

又重也。《爾雅·釋地》丘一成為敦丘。《注》成,猶重也。周禮曰:為壇三成。《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

又《釋名》成,盛也。

又《諡法》安民立政曰成。

又州名。古西戎白馬氏國,西魏置成州,唐同谷郡。

又姓。周武王子成伯之後。

又盆成,陽成,皆複姓。

又《集韻》辰陵切,音承。本作郕。或省作成。地名。

又《韻補》葉羊切,音常。《範蠡曰》得時不成,反受其殃。

又《史記·龜筴傳》螟螽歲生,五谷不成。葉上祥。

說文解字

【卷十四】【戊部】氏征切(chéng)

就也。從戊丁聲。

?,古文成從午。

【注釋】①從戊丁聲:徐锴《說文解字系傳》:“戊中宮成于中也。”徐灏《說文段注箋》:“戊古讀日茂,茂盛者,物之成也;丁壯亦成也。”②從午:徐锴《說文解字系傳》:“午,南方,亦物成之義。”

說文解字注

就也。從戊。丁聲。

氏征切。十一部。

廣韻

是征切,平清常‖成聲耕部(chéng)

成,畢也。就也。平也。善也。亦州名。古西戎地,州南八十裡有仇池山,晉改為仇池郡,後為南秦州,梁廢帝改為成州。又姓,出上谷、東郡二望。本自周文王子成伯之後。又漢複姓,十五氏。《莊子》有務成子、廣成子、顔成子遊、伯成子髙。《韓子》有容成子。《列子》有考成子。《國語》晉郤犫食采苦成,後因以為氏。《世本》曰:“宋有大夫老成方。”盆成括仕於齊。晉有英成僖子。漢有廣漢太守古成雲,古音枯。髙祖功臣有陽成延。後漢有密縣上成公,白曰?天。晉戊己校尉炖煌車成将,古成氏之後。《史記》有形成氏。是征切。十。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ノ(撇)③㇆(橫折鈎)④㇂(斜鈎)⑤ノ(撇)⑥丶(點)

【寫法】❶全字上窄下寬。❷首筆橫在橫中線上方,㇆(橫折鈎)在左下格,豎鈎段左斜。❸㇂(斜鈎)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從橫中線上側起筆,穿過斜鈎撇向㇆(橫折鈎)下側;末筆點與下撇的起筆點垂直對齊。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ĕŋ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ʑ

i̯ɛ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ʑ

ǐɛ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ʑ

jɛ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iæ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ng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ʑ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ĕŋ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ʑ

i̯ɛ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ʑ

ǐɛ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ʑ

jɛ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iæ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ng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ŋ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是征切

ʑ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時征切

ʥiæŋ

平聲

下平十六蒸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辰陵切

dʑieŋ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時征切

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