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衛隊

赤衛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縣區兩級的群衆武裝組織
赤衛隊是中國漢語内的一個詞語,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縣區兩級的群衆武裝組織。[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赤衛隊 類型:軍事 注音:chì wèi duì 背景:土地革命戰争時期

釋義

1,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縣區兩級的群衆武裝組織。其他一些蘇區也建有類似的赤衛隊組織。其實很多地方也都有,其中最著名的是洪湖赤衛隊. 

2,革命根據地中群衆的武裝組織,不脫離生産。

例句: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若隻有地方性質的赤衛隊而沒有正式的紅軍,則隻能對付挨戶團,而不能對付正式的白色軍隊。——《毛澤東選集》

由來

閩西蘇維埃時期有赤衛隊、赤衛軍、少先隊等群衆武裝組織。它們是在農民運動中産生和發展起來的。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閩西的中共組織還處于地下狀态時,就開始組織不脫産的群衆武裝。

1927年5月,上杭縣才溪鄉1000多貧苦農民拿起長矛、大刀在馬道壩集合,舉行簡單的遊行示威。1927年11月,龍岩四五千群衆在城内集中,公開反抗陳國輝的統治。上杭才溪和龍岩縣城這兩次幾千人的集中行動,顯示了這種雛形的群衆武裝組織的革命力量,震驚了當時的反動軍閥。

1928年3月的後田暴動和六七月的上杭蛟洋暴動、永定暴動後,中共福建臨時省委于7月10日指示閩西特委,一鄉暴動成功,開創革命區域時,應馬上組織該鄉的赤衛隊,保護鄉的革命政權。所以當閩西暴動總指揮部将各縣農民暴動武裝編成紅軍後,各縣區鄉又迅速組織發展赤衛隊。1929年5月,紅四軍攻克龍岩後,撥出100多支步槍裝備龍岩縣赤衛隊。據不完全統計,龍岩、上杭、永定3縣1929年共有40個赤衛大隊,4000餘人。

1930年後,各地武裝日益發展壯大,參加工農武裝的人數越來越多。1930年上半年閩西赤衛隊中的常備隊和後備隊約有2萬多人。1931年2月,閩西少先隊有6個總隊部,60多個大隊部,共4萬多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