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彩虹

雙重彩虹

進行兩次反射後形成的現象
雙彩虹是在水滴内進行兩次反射後形成的特殊現象,在原彩虹的外圍出現一條直徑稍大、顔色反轉的同心彩虹,内層彩虹稱為主虹,外側為紅色,内側為藍色,顔色較亮;外層彩虹稱為副虹,外側為藍色,内側為紅色,顔色較暗,型似發箍。彩虹的主虹是水點内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則是兩次反射形成的。[1]
  • 中文名:雙重彩虹
  • 外文名:
  • 别名:
  • 原理:水滴内進行的兩次反射
  • 最亮部分:邊角
  • 最暗部分:中間
  • 屬性:物理現象

形成原因

彩虹的形成是由于空氣中的小水滴把陽光經過折射形成的。當光經一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後形成的是一個正彩虹。有時,光會形成兩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後也會形成彩虹,不過這個彩虹是反的。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兩種彩虹同時出現,這就是雙重彩虹。

兩條彩虹同時出現,在平常的彩虹外邊出現同心,但較暗的副虹(又稱霓)。副虹是陽光在水滴中經兩次反射而成。當陽光經過水滴時,它會被折射、反射後再折射出來。在水滴内經過一次反射的光缐,便形成我們常見的彩虹(主虹)。若光線在水滴内進行了兩次反射,便會産生第二道彩虹(霓)。

霓的顔色排列次序跟主虹是相反的。由于每次反射均會損失一些光能量,因此霓的光亮度亦較弱。兩次反射最強烈的反射角出現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為有兩次的反射,副虹的顔色次序跟主虹反轉,外側為藍色,内側為紅色。

副虹其實一定跟随主虹存在,隻是因為它的光線強度較低,所以有時不被肉眼察覺而已。

主要原理

1307年時歐洲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對陽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爾在1637年發現水滴的大小不會影響光線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來進行實驗,得出水對光的折射指數,用數學證明彩虹的主虹是水點内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則是兩次反射造成。他準确計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釋彩虹的七彩顔色。後來牛頓以玻璃鏡展示把太陽光散射成彩色之後,關于彩虹的形成的光學原理全部被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