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重慶湖廣會館(Huguang guild hall in Chongqing),位于重慶市渝中區長濱路芭蕉園1号,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重慶湖廣會館占地面積1.84萬平方米,系禹王宮、齊安公所、廣東公所等清代古建築群及仿古建築的統稱,會館建築大多沿襲明清時期四合院布局,采用不同的屋頂結構,如懸山、卷棚、歇山等形式,既承襲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帶的典型建築風格,又融彙重慶傳統建築特色。2006年5月25日,重慶湖廣會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重慶湖廣會館被列入中國國家文物保護單位。[1]2006年11月,重慶湖廣會館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2018年,重慶湖廣會館入選重慶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3]
  • 中文名:湖廣會館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08:30-18:00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43000多平方米
  • 著名景點:
  • 英文名:Huguan assembly hall
  • 建築類型:同鄉寄寓或屆時聚會
  • 類别:建築
  • 票價:10元
  • 所在地:重慶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建築特色

北京湖廣會館

北京湖廣會館,坐落于宣武區虎坊橋,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重修,并增建戲樓。兩百年的滄桑歲月,賦予了它濃厚的曆史文化内涵,曆史上朝廷重臣紀曉岚、曾國藩,園泰鬥譚鑫培、餘叔岩、梅蘭芳,還有孫中山、毛澤東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湖廣會館,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原是私宅,前後數易其主,最後由葉名沣将該住宅捐作湖廣會館,幾經擴建,它逐漸成為一處京城名流會聚的地方。主要建築有鄉賢祠、文昌閣、寶善堂、楚畹堂、風雨懷人館、戲樓等。湖廣會館戲樓,位于該館正院之前,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為兩湖同鄉集會、公宴之地。民國以後,譚鑫培、餘叔岩、梅蘭芳等諸名伶皆曾在此演出過。湖廣會館最具有曆史意義的政治活動,當屬1912年8月25日至9月15日,孫中山先生先後5次莅臨湖廣會館,并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而且,孫中山先生在此主持了中國同盟會等5個團體的合并大會,宣告中國國民黨成立,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湖廣會館,是國民黨的誕生地,也是孫中山先生建黨的重要紀念地之一。

湖廣會館裝修典雅,古色古香。舞台天幕為黃色金絲緞繡制的五彩龍鳳戲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圖案,極具特色。大戲樓分上下兩層,能容納260人,二層由包廂式看樓環拱,共設十二個包廂。看池及包廂中均設置仿古硬木家具,供貴賓在這裡品茗賞戲,平添高貴之感,提供中英文字幕及日語同聲翻譯耳機等服務項目。每晚由北京京劇院著名京劇演員在此演出。在古戲樓内可欣賞原汁原味的戲曲精品劇目,體驗老北京戲樓獨特的文化氛圍。

重慶湖廣會館

不同于北京湖廣會館那種建築空間寬大,氣勢宏大的特點,卻更多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固而會館院落之間反複出現高大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幹小院落,每個小院落間有小門連接,空間上并不斷絕。這使每個院子都有自

己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圍廊雕畫,都是特有的風貌,完整空間内又包含着獨特性,這正江南園林的特點和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的結合。同時,也可以看見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建築高差有别,錯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設有天井涼台。這都是傳統徽式建築結構沒有的特點。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特色的确與衆不同。 重慶湖廣會館裝飾也有很濃郁的徽式風格。木雕出自皖南木雕一系。皖南即古代徽州所在,徽州木雕是聞名全國的精品。行雲流水般的刻畫線條,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人、鬼、神、花、鳥、獸,無不一精。廣東公所戲樓斜撐上的木龍,口含龍珠,木珠竟然能自由滾動而不脫落,工藝之高妙,令人稱奇。1928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沖刷的不止是九門八碼頭,也沖垮了重慶八大會館。上世紀60年代,因為與過去的重慶袍哥堂有染,湖廣會館被戴上“拉幫結派”的帽子。在“破四舊”的大運動中,紅衛兵數番“洗禮”,湖廣會館的木雕石雕作品保持下來的已經不多。

湖廣會館封火牆是很具建築特色的。它對建築的層數、高差、進退等問題,都能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使單調的懸山頂人字屋面變得錯落有緻,曲折流暢。湖廣會館的封火牆除了連續不斷的特點外,其造型與地形的結合也很有特色。齊安公所的封火牆造型是最獨特的。封火牆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線形(拉弓牆)、人字形,一字形。齊安公所的封火牆正是曲線形的拉弓牆,呈圓弧形,配以牆體結構的連續,因此視覺上很像翺翔着的巨龍的背脊,龍脊依山勢而下,自然氣勢非凡。北方的封火牆是直線的,講究中規中矩,莊重但缺乏靈氣;而南式封火牆如浙江保留的封火牆,都還能體味出靈動的趣味。湖廣會館的封火牆就是屬于南式。

湖廣會館曾經承載了重慶往昔的一段輝煌,而湖廣會館将繼續承載新重慶的另一段輝煌。

北京湖廣會館

北京湖廣會館始建于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張居正捐私宅修建了全楚會館,後來成為私人住宅。後重修于1807年,坐落在宣武區虎坊橋西南隅。東為虎坊路,北

臨騾馬市大街,南與北京工人俱樂部為臨,西為居民住宅區。門牌為虎坊路3号。是一座雕梁畫棟、磨磚對縫青水牆的建築群,呈現皇宮内院的金碧輝煌,卻也玲珑剔透頗具王府風範。湖廣會館是湖南、湖北兩省旅京人士為聯絡鄉誼而創建的同鄉會館。主要用于同鄉寄寓或屆時聚會,已有200年曆史,是北京僅存的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複并對外開放的第一所會館。

該館原址曾為清代達官名流的故居。據史料記載,乾隆嘉慶年間的曆任大臣都在這裡居住過,如:劉權之、王傑等。中國偉大的革命者孫中山先生曾五次來到北京湖廣會館,在這裡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大會宣布了國民黨的成立,此後多次在此召開黨内會議。許多梨園界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曾在此登台獻藝,如:譚鑫培、陳德霖,京劇名票王直君等。湖廣會館有着輝煌的曆史,但經過百年的風吹雨打,會館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變得殘破不堪。為了保護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産資源。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湖廣會館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價值被進一步确認。1986年12月北京市政協常委、市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張開濟同志提出了修複北京的舊會館建為戲劇博物館的建議,此提議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随即視察了湖廣會館,作出修複北京湖廣會館的決定。經過各界人士多方奔走與長期努力,曆時十年時間,修複的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益、齊心協力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1996年4月北京湖廣會館修複工程宣告竣工。

1996年5月8日北京湖廣會館大戲樓正式對外開放。修複後的戲樓,四周牆壁是經過工人師傅仔細考察研究繼而恢複的博古彩繪,戲台上方為“霓裳同詠”匾,抱柱楹聯長達一丈六尺,

上聯寫“魏阙共朝宗氣象萬千宛在洞庭雲夢”,下聯配“康衢偕舞蹈宮商一片依然白雪陽春”。觀衆席分為上下兩層,古香古色的八仙桌整齊排列,為觀衆提供了舒适的環境。重修後的會館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格,整體建築古樸幽雅、閣樓寬敞、雕梁畫棟、曲徑通幽,以其特有的古樸與典雅成為北京南城一道靓麗的風景。經過長時間的文物征集工作與緊張的籌備,1997年9月6日,北京湖廣會館作為北京市第一百座博物館“北京戲曲博物館”宣布成立。湖廣會館的修複,又為北京增添了一處新景點,不但開發了旅遊資源,也有利于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湖廣會館也是宣武區委、區政府定的首批宣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湖廣會館戲樓

北京湖廣會館分别由大戲樓、文昌閣、寶善堂與風雨懷人館組成。博物館門前有一口井名為“子午井”,稱其為“子午井”是因為據史書記載,在子時(零點)、與午時(正午12點),從此井打上的水異常甘甜,而其它時間井中的水皆為苦澀的。井的兩側立有兩座石碑,分别由梨園名宿時慧寶和徐蘭沅所書,記載了梨園前輩為貧苦的同行購置義園的(墳地)的過程及捐款數目。重張

會館已走過了10多個年頭。在這期間,會館的領導及工作人員都在不斷的努力,緻力把會館打造成為符合國際标準的一流會館。 湖廣會館作為對外宣傳的文化陣地,為方便各國觀衆更好的欣賞中國戲曲的無窮魅力,每晚7:30分在大戲樓中就會響起京劇開場的鑼鼓聲,因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外賓到湖廣會館觀看京劇演出。戲樓繼中、英文字幕後又推出了英、日文同期翻譯等服務,此舉得到國際友人的一緻好評。

湖廣會館經過修葺,更加雄偉壯麗,門前的廣場上抽象的臉譜雕塑,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時代氣息。新建的傳統照壁使會館的外觀更增添了幾分古樸、莊重。容光煥發的大戲樓為海内外的遊人提供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東方古典劇場。這裡已是集觀光、遊覽、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具有古都風貌的旅遊勝地。

随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湖廣會館也在緊跟時代步伐,在完善會館硬件設施的同時,在工作流程和服務方面也在不斷的提高,逐步達到了國際水平。湖廣會館作為文物古迹,象征了中國曆史文化的源遠流長,也代表了首都古今結合的風貌,是京城一道特殊而又亮麗的風景。

相關傳說

關于此地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此處是明朝張江陵故宅,張江陵即明代著名改革家張居正,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神宗下诏奪去張居正上柱國封号和文忠賜谥,并撤其子錦衣衛的指揮職務。五月,張宅被查抄,餓死十餘口,長子敬修自殺,三子懋修投井未死,保存了一條性命。神宗在刑部尚書潘季馴的乞求下,特留空宅一所,田十頃,以贍養張居正的八旬老母。

家中人大多冤死,就開始傳說有冤魂出沒。另外一種是說此處建會館之前為亂葬崗子,後民國初年有佛山大賈斥資建義莊,雇一面如獅的麻風老者看管義莊,待老人在此居住之後,亂葬崗子原來的夜夜鬼哭和磷磷鬼火漸漸少了,直至老人無疾而終,因為其曾患麻風,面目駭人,從無百姓趕上前搭讪,老人的身份也永遠成了迷……自老人死後,厲鬼重生,有行止不端或者不孝人家常見牆外無端扔來些石頭瓦礫,并傳來訇罵聲,開門卻杳無一人……

孫中山

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經天津到達北京,袁世凱以國家元首的待遇隆重地接待了孫中山。同時孫中山也受到了革命黨人真誠的歡迎,此次北京之行,孫中山5次出席湖廣會館舉行的活動。

孫中山在北京受到人民熱烈歡迎,報刊争相采訪,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旋風。

1912年8月25日上午,孫中山參加了同盟會的歡迎會,他出席大會并發表演說,強調調和黨見、容納異才。與會3000人,鼓掌雷動。當天下午,孫中山又在湖廣會館出席國民黨成立大會。大會選出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理事9人,閻錫山、張繼、李烈鈞、柏文蔚、于右任等參議30人。當時的《民主報》、《正宗愛國報》、《民權報》、《民立報》、《申報》等都有大篇幅的報道。

8月30日下午,孫中山參加北京學界約3000人在湖廣會館舉行的歡迎集會。孫中山在演說中指出,革命成功,靠學界力量不少。現在要搞建設,更要靠有學問的人。将來中華民國,一定會成為地球上最優美最文明的國家。聽者精神振奮。

9月4日下午,孫中山第四次來到湖廣會館,參加共和黨本部的歡迎會。他在演說中解釋了國民黨的三民主義,認為目前民族、民權已經達到,民生主義當待研究。

9月15日,孫中山最後一次來到湖廣會館,參加國民黨的歡迎大會。兩日後,他離開了北京。

乘車線路

北京湖廣會館乘車線路

公交:乘6、14、15、25、23、109公共汽車虎坊橋下車,然後步行到十字路口。

(從北京站到湖廣會館:從北京站乘坐地鐵2号線在和平門下車步行至和平門内乘坐70路在虎坊橋路口南下車步行至湖廣會館)

地鐵:地鐵4号線菜市口站下車向東500米,或地鐵2号線和平門下向南1公裡。

特色演出

每晚 18:30 京劇演出,時長1小時。

每晚 20:00 德雲社相聲專場(周一停演)。

重慶湖廣會館

重慶湖廣會館位于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占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群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說,河道彎曲的内側是“吉地”,外側是“兇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于此。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将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曆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随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方言所說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于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珑,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以直線構圖而呈階梯狀疊落,又稱‘碼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個湖廣會館呈“L“形,從山坡上直沖而下,圍牆聯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沖擊。

無論是四川還是北京抑或重慶,但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說大禹治水,就曾經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所以重慶南岸還有個地方叫彈子石,意為誕子。禹王宮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紳捐資興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宮原是傳統的黑青瓦。從清順治年間早期湖廣移民入川時就開始修建,後雖經嘉慶、道光和光緒時候三次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樣子。1734年發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明确規定:黃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宮就用黃色琉璃瓦;綠色是士大夫的顔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屬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國民間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晉商盡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隻能用黑瓦。禹王宮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禹王宮大殿通高12.5米、進深14米,大殿和戲樓飛檐下,刻着“二十四孝”。

《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鳥的環樓木雕,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禹王宮鬥拱的龍頭都朝着長江,寓意大龍鎖江。禹王宮保留下的三面外伸的戲樓,兩邊有廂樓,專供貴賓,台下的場地才供一般觀衆享用。戲台兩邊,供配樂人員使用的樂樓很小;檐下的額枋雕刻着各種鬼怪故事,也包括《西遊記》。禹王宮原有13座戲台,是戲台最多的會館,曾有“戲台九重,台台不見面”的說法。可惜如今隻剩一樓一底。 主體建築大體依中軸線排列,巍峨古樸。與北方磚石結構的建築不同,禹王宮是南方廟宇常見的木結構懸山式小山瓦頂,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木柱。這些木料都是專門從湖廣運來。移民相信隻有從家鄉運來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

禹王宮大殿後面依山而上就是齊安公所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又名帝王宮,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因為唐代湖北黃州一帶曾設置過齊安郡,所以命名為齊安公所。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由廣東移民捐資興建。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湖廣大移民伊始,湖廣移民就開始了會館的籌建,至康熙時正式建館。在會館中,還有“雲水蒼茫,異地久栖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一副對聯,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這兩大公所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紛纭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内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四座戲樓中保存最好,最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昆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曆史沿革

湖廣會館是一處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會館群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包括了廣東公所(亦稱南華宮)、湖廣會館(亦稱禹王廟)和齊安公所以及江西會館的部分遺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是我國長江以南城市主城區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築會館群,具有較高的建築價值、文化價值、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曆史上重慶明清時期的商業繁盛,吸引了外地大量商人進入重慶市場,尤其是兩廣、兩湖和山西、陝西、福建、江西、雲貴等省的商人。各商幫自乾隆時期就陸續在城裡設立會館。昔日重慶城著名的“八省會館”,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經濟實力,它們是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宮,在東水門内),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在東水門内),廣東會館(又名南華宮,也在東水門内),陝西會館(又名三元廟,在朝天門内),福建會館(又名天後宮,在陝西街),雲貴會館(在繡壁街),山西會館(在人和灣),同慶公所等。當年的八省會館中,建築最宏偉氣派的要數财力雄厚的湖廣會館和江西會館。這兩大會館和相毗鄰的廣東公所都在商業集中繁華的下半城的東水門内,形成龐大的建築群,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統稱的湖廣會館建築群。

重慶會館建築獨特的建築風格,是清末明初重慶城的一大景觀。湖廣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又加擴建,總占地面積達856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門面對千帆競渡的長江。據史料記載,整體建築依山而建,鱗次栉比,結構嚴密,氣勢宏偉,分大轅門(廟門)、大殿廊房和戲樓庭院三部分。大殿、戲樓和廊房的所用木材,都從“楚北運來,投工之多,造工之精,歎為觀止。”大殿為重檐歇山式,面積270平方米,通高12.5米,進深14米,闊16米。殿堂與戲樓相連接,大殿、戲樓雕梁畫棟,粉壁彩屏,富麗堂皇。尤其是大殿和戲樓飛檐下的環樓木雕,雕刻着“二十四孝”和《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鳥,工藝精湛,刻镂逼真,畫面屢出不窮。更為壯觀和珍貴的是會館的轅門建築,大門為仿木結構重檐石排樓,高6米、闊5米,石雕上山水、人物和花鳥圖案,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工藝十分精巧。大門兩側有一對石雕的文武獅子峙立相望,堪稱四川石雕藝術中的珍品。

另一會館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始建于康熙年間,公所位于下洪學巷19号、33号。與湖廣會館毗鄰。該公所(公館)現存主體結構呈四合院布局。四周高牆聳立,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5米,原進會館之大門在33号院内。原入口大門為牌樓式,四柱三間五樓。各樓翹角飛檐,樓面房脊、瓦垅、滴水俱全。有二圓形漏窗。門上豎額飾浮雕卷草龍經緯度,上有“廣東公所”四個金燦燦的大字,标示整個建築的隸屬關系和性質。

廣東會館大門門楣上題刻“南嶺觀瞻”和兩側門上題刻“嶽峙”“川渟”。院内以戲樓為中心,三面是耳樓和看廳。戲樓為木結構歇山式淡綠加黃色琉璃瓦頂,戲台高2.8米,台頂是疊澀八角藻井,額枋雕二龍戲珠,頗為鮮見的是龍身、龍頭用用了兩種不同的藝術加工手法,龍頭系圓雕并镂空龍嘴,嘴内含珠可轉動,龍身則采用淺浮雕手法制作,縱觀龍雕,活靈活現,可稱巧奪天工。兩側耳樓為觀戲樓廂,中為天井,從戲樓過天井至看廳分前全兩廳,皆懸山式小青瓦頂,梁架結構為七檩七架梁。此看廳上雕刻非常豐富,卷棚檐口下四撐拱的镂空戲雕可謂精美絕倫。刻鬼、刻神多是《封神演義》内容。也刻清代官吏辦案情節。穿枋、額枋戲雕、成段、成組涉及多個戲目。也刻遊龍、瓶花圖案等。雕刻至今金光閃閃,是極珍貴的戲曲文物。兩旁看廂分别有兩額匾書字,一為“騁懷”、一為“遊目”,意即觀戲使人胸懷寬廣、飽眼福知天下事。該會館的後殿建築已在解放東路小學時被拆除。廣東公所的規模不太大,但木雕非常精美。

齊安公所于下洪學巷44、36号兩個大院内,實際是湖北地區會館,稱呼為“帝主宮”。系湖北原“齊安郡”籍人士集資修建,建于清嘉慶年間,齊安公所建築布局依中軸線排列、由下往上戲樓、天井、兩廳、進廳、大殿,兩側是附屬建築。在牆身緊連的石門上可見“齊安公所”四個陰文大字,門匾上所嵌青花、彩瓷片不少為龍紋。另院外牆面存青磚,磚上模印“齊安公”三字。左側院有一木結構青瓦面的廂樓,臨窗遠眺大江位置較佳。

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同時又是蘇皖兩省重慶同鄉會的會址,在東水門内芭蕉園,與湖廣會館毗鄰。江西會館由于當年在重慶的江西富商巨賈多,建築得十分富麗氣派。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最富有特色的是會館内一樓一底的戲樓,設計講究,金碧輝煌,為單檐歇山式大房頂,房頂均用景德鎮窯燒制的黃綠兩色琉璃筒瓦,戲台台階和台口都是景德鎮出品彩繪花鳥人物畫面的瓷磚嵌鋪,戲台台口兩邊廂房和戲台的飛檐均布滿着精刻的木雕。雕刻着山水、人物花鳥的精美圖案,雕工精細,造型生動。從這些會館金碧輝煌的建築,充分顯示着200多年前,西南商業重鎮重慶萬商雲集,八省通衢的繁盛,也充分顯示古能工巧匠技術之高超。

解放後各會館改為了居民居住住房和單位倉庫,昔日重慶的八省會館早已成為曆史遺迹,大都不複存在,而令我們所能見到重慶會館遺迹,隻有目前還基本保留完好的湖廣會館群(禹王廟、齊安公所、廣東公所及江西會館部分遺址)。因年代久遠和曆史原因,湖廣會館建築群現已破爛不堪,大量精美雕刻、雄偉殿堂散落和淹沒在已改作居住住房和單位倉庫中,在東正街4号商業儲運公司倉庫院内,還殘存着的大殿和戲樓的部分建築。狀元橋洪學巷9号重慶新光包裝廠占用的廣東會館的廂房和戲樓上的木質雕刻,雖年久損磨,也依稀可見雕梁畫柱精工技巧和金粉的光輝。

重慶市、區兩級政府對湖廣會館的保護和開發非常重視,将其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決定進行修複建設。确定從提升重慶曆史文化名城品牌、保護古文物建築和改善人民群衆生活環境的角度,把湖廣會館修複建設成為一個集曆史、文化、人文價值為一體的新旅遊觀光點。工程已于2003年12月28日動工,計劃2005年6月完工,10月對外開放,迎接同期在渝召開的亞太城市市長峰會。

重慶湖廣會館現已被國家三建委納入《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規劃》優先啟動的重要旅遊項目名單,成為開發建設的新十大特色旅遊精品。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将來重慶湖廣會館将成為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重要的曆史文化旅遊景點。

相關文章

從朝天門碼頭的兩江交彙處,沿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往長江上遊行走大概一公裡左右,就能看到江邊那些層層疊疊的黃色房子。這就是湖廣會館。

明末清初,掀起中國曆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作為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會之所,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譬如現在重慶人所說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于湖廣方言。不過在湖廣填四川之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也無從尋覓了。

當年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最高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珑,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作為具有地緣性質的幫會機構,會館的主要職能是聯絡鄉情,以壯鄉威。所以,它既是同鄉之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鄉戲曲的聚會之所,又是同鄉之人抵禦外侮、互相幫扶的重要組織。

湖廣會館,又名兩湖會館,當地老百姓也稱禹王宮。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坐北朝南,大門面對千帆競渡的長江。湖廣會館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埠的曆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标志。

史料記載,湖廣會館整體建築依山而建,鱗次栉比,結構嚴密,氣勢宏偉,分大轅門、大殿廊房和戲樓庭院三部分。大殿、戲樓和廊房的所用木材,修建時大量使用的木柱,都是專門從湖廣運來的。據說移民相信隻有從家鄉運來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由于長期以來遭受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現在已經無緣見到了。目前看到的會館群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幾年前重慶政府進行保護性修複後的成果。

聽常年生活在會館附近的老人講,湖廣會館的圍牆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顧名思義,也就是隔絕火患的意思。站在江邊擡頭往上看,黃色的牆體呈階梯狀疊落,是典型的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沿着山坡依次建造的巴渝建築風格。整個湖廣會館圍牆連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沖擊。

踏入會館,院落并不大,沒有一出洞口眼界開的景象,有的隻是古老石闆泛出的溫潤,建築散發的獨特木頭香氣,還有院落裡若有似無的桂花味道。

無論是四川、北京抑或重慶,但凡有湖廣會館的地方就有禹王廟。現在每年的正月十四,湖廣會館會有原汁原味地重現着幾百年前傳統廟會的場面,禹王祭祀儀式、跳财神、唱川劇、說評書、民間雜耍等等。

禹王宮使用的是傳統的黑青瓦,雖曆經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始終保持了最初巍峨古樸的樣子。黑青瓦下的大殿前檐還能辨認出殘存的鬥拱結構,細細小小的樣子,典型的清代前期建築風格。飛檐下的人物故事、山水花鳥的環樓木雕,工藝精湛,精美絕倫。

禹王宮裡有三面向外伸的戲樓,兩邊有廂樓,專供貴賓享用,台下的場地才供一般觀衆使用。戲台兩邊,拉彈吹敲的配樂人員使用的樂樓很小,估計這和當時的觀衆注重表演者有關。相傳禹王宮原有13座戲台,是戲台最多的會館,曾有“戲台九重,台台不見面”的說法,可惜如今隻剩這一樓一底了。

齊安公所裡栩栩如生地再現着當年“襄義舉、笃鄉情、聯嘉會”的盛況。那些身着清初服飾的,表情或威儀、或謙卑、或談笑風生、或面容沮喪的仿真雕塑,能把人們帶回到多年前的曆史歲月中。

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是看戲、品茶、會友的場所,同時也是整個會館建築群的制高點,登高望遠,江水滔滔,讓人不由心生思古之幽情。在公所裡遺留的對聯“雲水蒼茫,異地久栖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如實地反映着那些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齊安、廣東兩大公所最值得看的就是它們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今天衆說紛纭的精彩。品味湖廣會館的精妙與雅緻,自然怎麼也離不開戲樓。

廣東公所的戲樓是現存四座戲樓中保存最好,最氣派精緻的。戲樓斜撐上的木龍,口含龍珠,珠子竟然能自由滾動而不脫落,工藝之高妙,令人稱奇。在廣東公所的鼎盛時期,無不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昆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此時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湖廣會館每天下午三點必有一場折子戲,每逢周末、節假日川劇的絕技變臉也會粉墨上演。看戲時要一碗綠茶,聽戲品茶,這就是過往重慶人的閑情雅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