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

風馬

漢語詞彙
風馬,讀音為fēngmǎ,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風,亦指疾馳如風的馬等。
  • 中文名:風馬
  • 拼音:fēng mǎ
  • 詞性:名詞、動詞
  • 注音:ㄈㄥ ㄇㄚˇ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疾馳如風的馬。

2、風、馬。

3、猶言風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幹的事物。

4、風馬旗。藏傳佛教藝術,又稱為嘛呢旗、祈禱幡等,或音譯為隆達、龍達,是指在藏傳佛教地區的祈禱石或寺院頂上、敖包頂上經常豎立着以各色布條寫上六字真言等經咒,捆紮成串,用木棍豎立起來的旗子。

5、《火影忍者》中的一個小家族,出場人:阿蘭,山椒魚等。

6、風馬:起源于一種原始的祭祀文化,是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風馬是指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樹枝草叢之上,如今在大大小小的藏族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這些就是風馬的表現形式。

引證解釋

唐·杜甫《朝享太廟賦》:“園陵動色,躍在藻之泉魚;弓劍皆鳴,汗鑄金之風馬。”

指風。宋·薛季先《吳江放船至楓橋灣》詩:“風馬座中生,天幕波中出。”

挂在檐間的鐵馬。風吹相擊發聲。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殇》:“甚飛絲缱的陽神動,弄悠揚風馬叮咚。”明·王錂《春蕪記·候約》:“重檐風馬催愁起,影徹孤帏思轉迷。”清·惜秋旅生《維新夢·寫本》:“看一派冰蟾瀉冷,聽幾番風馬敲涼。”

唐·劉知幾《史通·斷限》:“其于曹氏也,非唯理異犬牙,固亦事同風馬。”參見“風馬牛不相及”。

相關概念

風馬,藏語稱為“隆達”,“隆”意為風,“達”意為馬。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馬”的确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

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着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甯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征福祿壽财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

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一個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經,回來的路上過河時把經書弄濕了,他把經書全攤開涼曬,自己坐在一棵大樹下打坐入定。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号,陣陣梵音回蕩,微風拂面,天宇盤旋。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大徹大悟。他微微睜開眼睛,原來一陣風起,刮得經書滿天滿地滿河面。據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僧人的頓悟和頌揚佛經,就把經書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間。

故而風馬旗成為藏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亦是藏族教與藏傳佛教互相融合後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但最初,它并不是寄托藏人祭祀神靈、祈祥祛難的心願的,而是軍隊的标志。根據才情橫溢的根敦群佩着作《白史》稱:大部分臣民皆為遊牧,每戶門上都立一根旗矛,這是藏族獨有的習俗。此亦最早是軍戶的标識,後演變成為一種宗教習俗行為。哪怕是一戶也要在門上插經幡,一直保持到現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