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詞作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别後,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意地道出自己滞後的節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後,神不守舍,對環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别情詞作。
  • 作品名稱:
  • 作者:李清照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中文名:《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 别名:《一剪梅·别愁》
  • 朝代:北宋
  • 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詞牌:《一剪梅》
  • 字數:60

作品原文

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玉簟(diàn)秋:意謂時至深秋,精美的席已嫌清冷。

②蘭舟:《述異記》卷下謂:木質堅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為舟之美稱。一說"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錦書:對書信的一種美稱。《晉書·窦滔妻蘇氏傳》雲:蘇蕙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作品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将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别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隐隐纏繞上了心頭。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缡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别,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有的詞選認為,此說"和作品内容大體符合。上片開頭三句寫分别的時令和地點;下片起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回應這三句。這些都是寫分别時情景,其他各句是設想别後的思念心情"(見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

有的選本則認為,"就詞的内容考察,是寫别後的思念,并非送别";開頭三句也是寫别離後的情景(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詩詞選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注》)。玩味詞意,比較兩說,似以後一說為勝。首先,《琅嬛記》的記述本不可靠,如王學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遊事。此則所雲,顯非事實。

何況《琅嬛記》本是僞書,所引《外傳》更不知為何書,是不足為據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應就詞句本身來尋繹它的内容、推斷它的寫作背景。從上阕開頭三句看,決不像柳永《雨霖鈴》詞所寫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那樣一個分别時的場面,而是寫詞人已與趙明誠分離,在孤獨中感物傷秋、泛舟遣懷的情狀。次句中的"羅裳",固明指婦女服裝;第三句中的獨上,也隻能是詞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設想别後的思念心情",而是實寫别後的眼前景,心中事。

作品鑒賞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内之物 ,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 ,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内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上阕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别後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怅望雲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鈎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萦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阕的後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阕“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别,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侬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阕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阕“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緻,足證雙方情愛之笃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别,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

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是曆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範仲淹《禦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拟,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

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範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範句比較平實闆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别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叙,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裡,“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隻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餘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易于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原因在此。

名家評論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引《外傳》:易安結缡未久,明誠即負岌遠遊。易安殊不忍别,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明楊慎批點楊金本《草堂詩馀》卷三:離情欲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颦。

明茅映《詞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李攀龍《草堂詩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種上眉頭。"評語:"惟錦書、雁字,不得将情傳去,所以一種相思,眉頭心頭,在在難消。"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李易安"此情無計可消除,方下眉頭,又上心頭。"可謂憔悴支離矣。

明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卷二:時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調。是元人樂府妙句。關、鄭、白、馬諸君,固效颦耳。

明李廷機《草堂詩馀評林》卷二:此詞頗盡離别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秘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别曲者耶?卷尾略無題識,僅有點定兩字耳。錄具于左:"(詞略,唯"月滿西樓",作"月滿樓")"。右調(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樓"字上不必增"西"字。劉伯溫"雁短人遙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詞雲:"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然易安亦從範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語脫胎,李特工耳。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為善。劉後村換頭亦用平字,于調未葉。若雲中誰寄錦書來,與此情無計可消除,來字、除字,不必用韻,似俱出韻。但"雁字回時月滿樓,樓字上失一"西"字。劉青田"雁短人遙可奈何","樓"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隻以前段作引子,詞家複就單調,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漸不可究诘矣。

清萬樹《詞律》卷九:月滿樓,或作月滿西樓。不知此調與他詞異。如"裳"、"思"、"來"、"除"等字,皆不用韻,原與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調。何必強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湊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體在也。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卷十九:此《一剪梅》,變體也。前段第五句原本無"西"字,後人所增。舊譜謂脫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閣宋詞》,此阕載入《惜香樂府》恐誤。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随筆》卷三:易安《一剪梅》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識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

清陳世焜(廷悼)《雲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梁紹壬謂:隻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結更凄絕。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清況周頤《〈漱玉詞〉箋》:玉梅詞隐雲,易安精研宮律,所以何至出韻。周美成倚聲傳家,為南北宋關鍵,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韻,讵皆出韻耶?竊謂《一剪梅》調當以第四句不用韻一體為最早,晚近作者,好為靡靡之音,徒事和暢,乃添入此葉耳。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又按,清照适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岌遠遊事。此則(指本輯評"一")所雲,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琅嬛記》乃僞書,不足據。

詞牌格律

詞牌說明

一剪梅,雙調小令,六十字,有前後阕句句用葉韻者,而李清照此詞上下片各三平韻,應為其變體。每句并用平收,聲情低抑。此調因李清照這首詞而又名“玉簟秋”。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女詞人。号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緻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緻,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并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