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彥

張國彥

右布政使
張國彥(1525—1598),字熙載,明邯鄲縣城内北門裡(現屬叢台區叢西街)人,右布政使[1]。
  • 所處時代:明朝
  • 性别:男
  • 中文名:張國彥

人物生平

19歲時即出試郡、邑學使者,都是第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考中進士,授山西襄陵令,因政績顯著,升為兵科給事中,旋因父憂歸家。隆慶三年(1569年)複職,先後任兵科左、右給事中、禮科都谏。在任期間,因在如何對待邊境少數部族問題上反對宰輔高拱所持的“和議”主張,又起草了“籌邊八策”對朝廷提出建議,得罪了當權者,但因此也赢得了朝廷内外較高的評價。隆慶五年(1571年)冬天,被迫出京,卻升任山西參政。不久母親鄭氏去世,再次歸家。孝滿後任浙江參知,遷秦中按察使、右布政使。萬曆八年(1580年)進京入賀,轉江西左布政。1581年再次入京,為順天府尹,在大旱之年借百姓求雨之機,上書陳述京城百姓困苦狀況,當政的張居正看到後,認為他是借端發難,斥其“出位沽名”,幾乎遭到不測,後來以皇帝下旨奪俸祿以示懲罰了事。張居正倒台後,嚴清受命主持朝政,推薦他任副都禦史,巡撫湖北鄖陽,不久又調至順天府尹。房山縣民史錦用開礦之說迷惑皇帝,張國彥多次上書竭力勸阻,皇帝終于停止了開礦之舉。萬曆十四年(1586年),入為戶部侍郎,逾歲改督倉場。僅僅三個月,又被朝廷擢為右都禦史,總督薊、遼、保軍務,很快平息了軍隊騷亂。遼西的海上部族那林孛羅,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刀傷官卒,張國彥率領軍隊前往鎮壓,大敗之,那林孛羅乞哀請罪。張國彥因建有“社稷功”,兵部曾為其請功,但朝廷僅僅給予了賞費獎勵。萬曆十八年(1590年),張國彥列銜兵部尚書,總督如故,并在八月再次入京,協理京營戍政。當時驿站毀棄,往來傳遞書信困難,奏請皇上設置背包軍馬,讓京城附近派往守邊人員回鄉補充軍隊,使軍事消息暢通,京郊人民十分感激。萬曆十九年(1591年)甘肅發生洮河之變,真相、火落赤部等少數部族圍攻舊洮州等地,總督陝西延甯甘肅軍務的魏學增主張興兵讨伐,張國彥也力主“罷款主戰”,因與當朝的意見相左,發生沖突,受到壓抑,遂以年老為由,懇請告老回鄉。皇上挽留,命改任刑部尚書,僅三天即再次請求退休。歸後,皇帝以其以前的功勞,加封其太子少保銜,賜飛魚官服,一等俸祿[1]

參考資料

[1] 【邯鄲人物】張國彥 ·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2-03-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