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

蜀國

周代諸侯國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遊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并轉型成封建制國家。[1]傳說蜀人起源于蜀山氏,從蠶叢氏稱王開始,曆經蠶叢、柏灌、魚凫、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治。約前11世紀,蜀國參與了武王伐纣的戰争,為“牧誓八國”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遷都郫邑,教民耕種,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約前7世紀,杜宇氏禅讓于鼈靈,建立開明王朝,号叢帝。從前451開始,秦蜀兩國圍繞南鄭(漢中)展開了長期的争奪戰,至前387年,蜀國最終奪回南鄭。前367年,開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廟,複稱蜀王。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國與巴國、苴國交戰之際,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蜀王開明十二世戰敗被殺,古蜀國滅亡。為了區分後世以蜀為國号的政權,一般稱先秦時期的蜀國為古蜀國。考古發現表明古蜀國擁有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熟的黃金加工技術,同時也是一個神巫色彩濃厚的國家。
  • 中文名:蜀國
  • 外文名:Shu State
  • 别名:
  • 時間範圍: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魚凫、郫邑、廣都、成都
  • 政治體制:早期封建制、後期君主制
  • 國家領袖:蠶叢,杜蘆
  • 主要部落:蜀部落、黃帝部落
  • 國土範圍:川西壩子、川中丘陵、漢中盆地
  • 存在時間:商代早期- 前316年
  • 主要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
  • 出土文物代表: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太陽神鳥

政治

蜀國君主

國君稱号

姓名

備注

蜀王蠶叢

蠶叢

蜀王柏灌

柏灌

蜀王魚凫

魚凫

中經數世

蜀望帝

杜宇

蜀開明帝/蜀叢帝

杜靈/杜鼈靈/杜開明

蜀成帝/蜀盧帝

杜萬通

蜀保子帝/蜀褒子帝

杜褒

蜀别帝/蜀望帝

杜胡

蜀王尚

杜尚

蜀國君主世系

名稱

國家性質

時代

蜀山氏

奴隸制國家

(實行世襲制度)

氏族部落時期

蠶叢氏

柏灌氏

魚凫氏

中經數世,奴隸制國家時期

稱号

姓名

氏族

世系

備注

望帝

杜宇

魚凫氏蜀王

杜宇王朝

人稱"蒲卑",前1045年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定都魚凫城。後來,讓位給杜靈

叢帝

杜靈

開明

王朝

開明氏

蜀王

(約前

666~

前316)

開明一世

号稱開明帝,人稱"鼈靈",治理洪水,建都郫邑

盧帝

杜萬通

又稱蜀成帝

保帝

杜褒

蘆保又稱褒子帝

青帝/赤帝

杜胡

又稱别帝

黃帝

杜李

白帝

杜柰

黑帝

杜玄

聖帝

杜康

蜀王

杜尚

前368年滅亡昔阝、平周二國,遷都成都,實行君主制

蜀王

杜悅

蜀王

杜後

蜀王

杜蘆

最後一位蜀王又稱蘆子霸王,開鑿石牛道。前316年秦惠王伐蜀,蜀滅身死

苴侯國(前372年-前316年)

谥号

姓名

在位時間

備注

漢中侯

杜葭萌

前372年-?

前372年,建立苴侯國

苴侯

?-前316年

前316年,秦惠文王滅苴國

蜀侯國(前314年-前285年)

谥号

姓名

在位時間

備注

蜀侯

嬴通

前314--前311

秦惠文王之子,前316年10月秦置蜀侯國

嬴恽

308--前301

前301年蜀國号被廢除

嬴绾

前300--前285

文化

文物出土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

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都顯示出了當時精湛的工藝。

文字

到目前為止仍沒能尋到文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認為:按照文獻的說法,确實沒有文字記載。此前有一種說法,一個名叫屍子的人曾在蜀國著書立說,如果當時沒有文字的話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的說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王仁湘認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并非沒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最好的證明。”

圖案

商代晚期,四川流傳着一種“巴蜀符号”,但這種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現還沒有定論。

三星堆出土了世界最早的金杖,基本上學界已經認可其為“權杖”,但上面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到底是文字還是圖畫,至今并沒有一個确鑿的說法。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隻缺文字。“文字說”一派的專家已在試圖破譯,“圖畫說”一派的專家認為這些單個存在的圖案不具文字的特征和研究價值。

祭祀文化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遺址自1931年以後在這裡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誇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镯,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迹。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别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金沙·十二橋文化是三星堆文化過渡後的一個時期,和三星堆相比,金沙也曾作為古蜀國的王都繁榮一時。金沙遺址祭祀區分布在摸底河南岸,是一處規模宏大、延續使用了近千年的濱河祭祀場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了14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成功地搭建起金沙文明的祭祀體系。同三星堆相比,金沙所出土的祭祀品并沒有那麼大,似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小範圍祭祀活動。器物堆積得雖然擁擠,但并非雜亂無章,像是按照某種次序所排列的。

由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太陽輪(太陽型器)和青銅神樹,以及金沙遺址出土的鳳凰金箔,表現了古蜀國人民對太陽的崇拜。現位于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中建有模拟古祭壇。

稱謂

古蜀人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土著部落。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凫氏、開明氏。蜀部落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發現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纣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于蜀國的曆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于蜀國的曆史和傳說。

關于蜀國曆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疆域

商周春秋時期,古蜀王國的疆域北達漢中,南至南中,東至鄂西清江。戰國時期,蜀國向北保有漢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東據有嘉陵江以東地區,成為中國西南的大國。

關于杜宇王朝的疆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杜宇)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漢中地區自魚凫王朝以來一直是古蜀王國的北疆,到古蜀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依然如此,《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說:“周顯王之世(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蜀王有褒、漢之地”,還記載:“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漢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均說明了這個事實。

開明王朝的國力比杜宇時期大大增強。《太平寰宇記》卷八六“阆中”下記載:“仙穴山在縣東北十裡。”《周地圖記》雲:“靈山峰多雜樹,昔蜀王鼈靈帝登此,因名靈山。”《輿地紀勝》卷一八五亦載:“靈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東十餘裡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鼈令廟存焉。”阆中位于嘉陵江上遊、大巴山南側。《蜀王本紀》則說:“蜀王據有巴蜀之地。”可見開明王朝的東界已越過嘉陵江。在長江一線,開明王曾于公元前377年伐楚,取楚之茲方(今湖北松滋縣),勢力遠達鄂西清江流域,清江之名即為蜀人所取。

開明三世時期,蜀王西征青衣羌地。《華陽國志·蜀志》:“(保子)帝攻青衣”。青衣,今四川雅安蘆山一帶。《輿地紀勝》卷一四七“蘆山縣”下記其地有“開明王城”,又引舊經說此城是“開明王所築”,當為保子帝親征青衣時在當地所設宿衛行帳以及班師後留駐軍隊的鎮所。《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六引《華陽國志》說:“蜀王開明以靈關為前門。”說明保子帝攻略青衣後,今蘆山一帶成為古蜀王國的西方門戶。開明三世國力強盛,又大舉向南興兵,沿岷江南下,征服僚、僰之地。《華陽國志·蜀志》載保子帝“雄張僚、僰”,表明僚、僰之地這時已為古蜀王國所控制,成為蜀之附庸。僚指夜郎,地當今貴州安順地區至黔西地區;僰指僰道,地當今四川宜賓到雲南昭通地區。

據此,蜀疆北達漢中,南抵今四川青神縣,西有今四川蘆山、天全,東越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涼山州、宜賓以及雲南、貴州)為附庸。由于曆代開明王的開疆拓土,到戰國時代,古蜀王國疆域“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成為中國西南的強國。

早期曆史

蜀山氏

蜀山氏是一支古老的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又稱岷山氏。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黃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陽,是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禹會諸侯于塗山,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夏桀十四年,命扁帥師伐岷山氏,岷山氏獻二女琬、琰于桀,導緻桀不再寵愛妹喜。

蠶叢氏

蠶叢是古蜀國第一位王,《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椁。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椁為縱目人冢也。”傳說蠶叢是第一個将馴養家蠶的人,蠶叢生活的年代應當遠早于周朝,為商代早期蜀部落的首領,蠶叢死後蜀人為其建造石棺椁。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極有可能是蠶叢的形象。

柏灌氏

蠶叢氏的統治長達數百年,取而代之的是柏灌氏,史書中對其記載較少。西漢楊雄《蜀王本紀》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灌,後者名魚凫。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由此可知柏灌氏的統治亦維持數百年。

魚凫氏

繼柏灌氏之後,魚凫氏統治蜀國,《華陽國志》記載魚凫王田于湔山,古蜀國在魚凫時期已經進入農耕社會。在三星堆出土的黃金權杖上有魚鳥圖案,頗似魚凫氏的象征,三星堆古城營建于早商時代,規模如此龐大,極有可能魚凫王統一蜀地之後所建。三星堆遺址出土了的大量精美青銅器、海貝、象牙。表明此時的古蜀國正處于鼎盛時期,神巫色彩濃厚,且與其他地域文明有着廣泛的交流,甲骨文中也多次提到蜀(尚不明确是否指代古蜀國)。商朝晚期,魚凫氏被來自南方的杜宇氏取代。

君主制時期

杜宇王朝

傳說杜宇從天而降,其妻名利從江源井中冒出,杜宇帶着族人以武力推翻漁凫氏的統治,自立為蜀王。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國伐商,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軍,周武王被推舉為天子,周朝建立。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準予建都立國,于是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在今溫江區萬春鎮報恩建魚凫城成立蜀國。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封建制社會,杜宇是封建古蜀國的第一位君王,是為蜀望帝。

他年老時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唐代李商隐《錦瑟》:“望帝春心托杜鵑。”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複生的人鼈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鼈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開明王朝

東周春秋時期,古蜀國境内爆發洪水,杜宇任同姓族人杜靈為相,治理洪水。杜靈因出色完成了任務,被部人喚做“鼈靈”。望帝因此在年老時禅位給鼈靈。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成都郫都區),号稱開明帝,又叫叢帝。叢帝之子盧帝(開明二世),盧帝攻打秦國至雍城。盧帝之子稱(褒)保子帝(開明三世),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人、棘人,使得蜀國的疆域大大擴展,超過了杜宇時代。約前6世紀,開明五世在成都築城。

公元前475年(秦厲共公二年),秦蜀之間開始互通聘享。公元前451年,秦國命左庶長在南鄭(漢中)築城,10年之後,蜀國又将南鄭奪去。公元前387年,秦國再次奪取南鄭,同年南鄭反複歸蜀。公元前377年,蜀伐楚至茲方,進逼楚國郢都地區,楚國被迫修築扞關來抵禦蜀國。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九世)派大軍滅昔阝、平周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于今昭化區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劃沔中(漢水上遊)與葭萌地為苴國,宣布苴國成立。次年,為方便與藩屬國苴國的聯系,蜀國正式遷都成都。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繼位,蜀王遣使緻賀。

戰國時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巴、苴兩國苟合,蜀國先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苴侯求救于秦,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幹涉苴政。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國的禮物後,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本蜀論》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

秦置蜀侯國

前316年10月,秦軍滅亡蜀國,貶蜀國為蜀侯國,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秦國吞并蜀國以後,更加富庶和強盛而輕視周圍各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蜀相陳莊殺死蜀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甘茂誅殺陳莊。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秦國公子嬴恽因難以管教,被流放蜀國任蜀地郡守,秦昭王令:“三年不得返秦!”同年,公子輝在蜀地起兵叛秦,秦将司馬錯奉命讨伐叛軍。誅殺嬴輝及其黨羽二十七人,平定了蜀地叛亂。蜀國号被廢除,正式劃入秦郡縣制體系。

并入秦國郡縣制

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石牛道成為了秦軍糧道。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滅蜀後,開明氏蜀國僅存的一位王子杜泮(蜀泮)率部衆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滅掉了文郎國,建立起瓯雒國,自稱安陽王朝,持續了一百年後被秦末将領趙佗所滅。(外界對此曆史的相關性存有争論)

大事年表

蜀山氏(蜀山氏部落)

蠶叢氏(蠶叢氏部落)

柏灌氏(柏灌氏部落)

魚凫氏(魚凫氏部落)

蜀王杜宇(人稱“蒲卑”,蜀望帝,建立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定都魚凫城。他後來把君主位讓給同姓部人杜靈)

蜀開明帝王氏蜀王杜靈(人稱“鼈靈”,蜀叢帝,開明一世。治理洪水,建都郫邑)

開明氏蜀王杜萬通(蜀盧帝,又稱蜀成帝,開明二世)

開明氏蜀王杜褒(蜀保子帝,又稱褒子帝,開明三世)

開明氏蜀王杜胡(蜀青帝,又稱蜀别帝,開明四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黃帝,開明五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白帝,開明六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黑帝,開明七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聖帝,開明八世)

開明氏蜀王杜尚(蜀尚王,開明九世。滅亡昔阝、平周二國,遷都成都,實行君主制)

開明氏蜀王杜?(蜀?王,開明十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後王,開明十一世)

開明氏蜀王杜蘆(蜀蘆王,開明十二世。開鑿石牛道,最後一位蜀王)

開明氏蜀國共曆十二位君主。于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伐蜀,古蜀國滅。

曆代都城

1、魚凫:今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

2、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

3、廣都:今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

4、成都:今成都市中心城區。

5、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

外交軍事

蜀秦争鋒

秦初居西陲,距蜀較遠,文獻中未見兩國發生交往的記載,至春秋初年秦文公時,始見兩國發生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早期,蜀王開明二世攻秦至雍,這是蜀、秦構兵的最早記錄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開明立,号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應作褒,即殷蔔辭中的“缶”,地在漢中褒城。保子帝即以褒為名,可見陝南漢中盆地一帶,已全部入于蜀的北部版圖。

蜀、秦之間的大規模戰争始于公元前451年,圍繞南鄭展開長期争奪。

《史記·六國年表》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城南鄭”,《秦本紀》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鄭也。”秦以左庶長城南鄭,表明秦于此年初取蜀之南鄭,并按秦國習俗構築城池,以防蜀師反攻。秦初取南鄭,經營十年,至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蜀師反攻,收複南鄭。《史記·秦本紀》及《六國年表·秦表》均記載此年“南鄭反”,表明秦複失南鄭于蜀。此後數十年間,由于秦與三晉再開戰端,加之秦内部有亂,故與蜀無大戰事。

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再度出師,“伐蜀,取南鄭”。蜀師迅速組織反攻,于當年一舉再複南鄭。《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

蜀、秦南鄭之役,曆時65年,終以古蜀王國勝利而告終。此役的勝利,還對稍後(公元前361年)楚國占領漢中以東并企圖進一步攻略漢中西部起到遏制作用,使楚不得不由漢中以東折而向南,兵鋒指向巴、黔中。這說明,公元前4世紀前半葉蜀對南鄭的固守,對于巴、蜀、楚、秦之間戰争局勢的變化起到了明顯的影響。

蜀苴兩國的恩怨

苴國跟蜀國更有淵源,大部分史料都記載,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系惡化也未曾稱王,因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

在當時有自己的一塊國土,苴侯還是很高興赴任的。而且不負所望,領土有所擴張。

開明十一世時,時任苴侯要求被納的貢和稅日益頻繁,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窩囊,于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稅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于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隻是派人回應了句“往後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說“以後要是有秦軍來攻打苴國,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同宗蜀國的來往。

巴蜀之戰

川東長江一線原為蜀國的勢力範圍,《史記·六國年表·楚表》載:“蜀伐我茲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于是楚為捍關以拒之”。正義引《古今地名》雲:“荊州松滋縣,古鸠茲地,即楚茲方是也”。松滋,今縣,在今湖北宜都東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線距離不過百餘公裡。“捍關”,集解雲:“李熊說公孫述曰:東守巴郡,距捍關之口。”索隐亦雲:“《郡國志》巴郡魚複縣有捍關。”據此,此捍關在今重慶市以東奉節縣。楚肅王四年,時值吳起變法失敗以後,蜀于是揮師東下長驅直入楚腹地,蜀大軍能出三峽,進軍清江口之東,說明在川東長江之地可以暢通無阻。《太平寰宇記》在清江下載:“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屢獲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論巴蜀文化》中說此雖出自傳說,但清江原為蜀地,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給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戰國前必然也是蜀的舊壤。

春秋末戰國初巴國從漢水流域進入長江上遊地區後,西與蜀國為鄰,先後在長江和嘉陵江一線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由此引緻“巴蜀世戰争”。

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楚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于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隻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将告終。

秦國張儀的石牛計

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對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張儀出謀制作五頭石牛,将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王願與苴國結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

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但有時候氣盛太過了也未免是好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麼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麼對苴侯忍氣不發,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谏,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

苴國連累了蜀與巴

張若在苴國關注着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終于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後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驷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國同年滅亡。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複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驷采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由此我們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國為何全被滅國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後中原六國也是這樣相互殘殺共同衰弱,秦國獨做大。

藝術作品

《金沙》

該劇講述了3000年前發生在四川腹地的傳奇故事。全劇以古蜀國金沙、魚凫兩代王朝為曆史背景,演繹古蜀國魚凫王朝與杜宇王朝的演變、更替過程,藝術化地再現了古蜀國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時代的曆史風貌。

導演:陳晨雷子,沈文龍

主演:張桐,丁夢雨,鄭昊,計春華,徐少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